bc1800年以後,整個地中海周邊包括迦南發生了持續的幹旱,並且因此引起饑荒,迫使包括希伯來人在內的西閃米特人大量逃荒到埃及,初期充當建築工人。


    阿美內姆哈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西閃米特人)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采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幹旱同樣影響到了埃及,使得尼羅河水量不足,灌溉農業因此受到極大影響,國家開始衰落,加上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也消耗了國力。使得第十二王朝結束之後,埃及迅速進入“第二中間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製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希克索斯王朝。


    bc1776年開始,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與西奈半島的亞洲移民西閃米特人開始割據尼羅河三角洲的各個城市。西閃米特人早在第一王朝法老登的時期就已經定居西奈半島,登曾經征伐過他們,並將之稱為貝都因人。經過上千年的滲透,西閃米特人已經廣泛分布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後來他們建立了喜克索斯王朝,所以埃及人稱他們為喜克索斯人。而希伯來人隻是喜克索斯人的一部分部族,因為是後來者,並不占有統治地位。


    由於第一中間期以後建立的第十一王朝和第十二王朝的統治一直很穩固,西閃米特人隻能等待機會,直到此時,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avaris)獨立,這是第十四王朝開始的序幕。但當時僅獨立這一座城市,並不影響大局,或許埃及第十二王朝此時已經顯示出衰落的征兆,所以並沒有對其采取任何應對措施,也可能是無力應對。


    阿美內姆哈特四世a-iv,統治時間:9年3個月27天,bc1764--1755年。


    bc1764年,阿美內姆哈特三世的兒子阿美內姆哈特四世繼承了埃及法老之位。在其死後中王國迅速衰落。


    索貝克奈弗魯sobekneferu,統治時間:3年10個月24天,bc1755年--1751年。


    bc1755年,阿美內姆哈特四世死後,沒有男性繼承人,盡管有人認為第十三王朝的頭兩統治者都是他的兒子。他死後由他的同父異母的姐姐(或者是他的姑姑)索貝克奈弗魯sobeknefru(父親是阿美內姆哈特三世)接任埃及法老,她是埃及建國1500年來,第二位女法老,前麵有一位假死或者自殺的女法老。人們認為她可能已經是阿美內姆哈特四世的王後,不過沒有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不過似乎當時埃及中王國的各位法老以娶自己的異母姐妹為時尚。


    塞貝克奈弗魯也被寫成內菲爾魯索貝克neferusobek,她的名字的意思是“美麗的索貝克”。據曼內托的說法:索貝克奈弗魯有一位大姐內弗魯卜塔nefruptah,被指定為阿美內姆哈特四世的接班人,但是其在阿美內姆哈特之前就死了,其以法老的身份被葬在哈瓦拉自己的金字塔裏。。


    塞貝克奈弗魯死後也沒有指定繼承人,她的統治的結束結束了埃及第十二王朝,也結束了中王國最輝煌的時期。此後開始中王國的衰落時期。


    埃及第十二王朝,共經曆7位法老,225年。


    ------------------------------------------


    bc2500年,受蘇美爾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影響,克裏特島進入了青銅時代。


    bc2100年,克裏特出現了歐洲最早的以克諾索斯為中心的奴隸占有製城邦國。主要有克諾索斯、斐斯托斯、馬利亞、法埃斯特、古爾尼亞、菲拉卡斯特羅和紮克羅等。其中以克諾索斯和法埃斯特最強盛,兩者修築有大道,擁有海港。


    人們沒有在克諾索斯和斐斯托斯發現防禦工事,因此推測克裏特時期和平安詳,既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在島嶼的東部發現了一些同首都關係緊密的小型定居點,它們控製著當地豐饒的地域並支援著海上的貿易。古爾尼亞(gournia)以及帕萊卡斯特羅(pikastro)同時擔負著這兩個使命;地方政治中心紮克羅(zakros)可能最初出於商業目的被興建,以作為非洲商路的起點。


    克裏特文明出現了壁畫藝術、陶器主題、浮雕、獨立雕塑以及金屬浮雕工藝。由於木頭和織物無法抵禦歲月的侵襲,克裏特島最重要的藝術遺存為陶器、宮殿建築與壁畫、石雕以及印章。藝術和物質文化的遺跡。雖然克裏特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子文明,其藝術主要來源於古埃及王朝,但是克裏特藝術的遺物給人以一種歡愉的、幾乎是頹廢奢靡的印象,與埃及神殿那種令人恐怖的陰鬱是迥然不同的。


    克裏特島上的陶瓷藝術在技術、樣式和裝飾上此時發展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可以媲美任何當時世界上的任何陶器作品。主要崇尚自然主義的設計,如魚、烏賊、鳥和百合的圖案變得普遍。


    差不多同一時期,壁畫藝術品或是金匠技術也達到同時代世界最高水平。赤陶模型、石頭和象牙雕塑、寶石鐫刻達到同時期世界最高水平之列。在陶器中花和動物依然是主要的特征,但是增強了變化性。在諾索斯周圍的地區通常體現出“宮殿風格”,特征為對自然形狀的幾何抽象以及單色的繪畫。


    克裏特人主要以從事海外貿易為主。他們的文化顯現出高度的組織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發展迅速,與東地中海沿岸的貿易頻繁,與希臘本土、埃及、腓尼基、小亞細亞、敘利亞、安納托利亞、西班牙、美索不達米亞、西西裏、意大利等地建立了通商網絡。


    克裏特人在青銅時期重要的錫交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錫與產自塞浦路斯的銅的合金被用來製造青銅。米諾斯人還進行番紅花的貿易,在聖托裏尼有一幅著名的壁畫“番紅花采集者”。主要貿易產品有番紅花、乳香、辣椒、陶、銅、錫,以及大量的金銀奢侈品。


    其中與埃及之間的貿易最為發達,克裏特島產品出口到整個地中海沿岸。使用的等價物(貨幣)為一種小型斧形青銅貨幣(斧幣)。


    克裏特人擁有統一的重量單位,考古發現了標準重量,以及代表這種標準的銅錠塊。


    克裏特人的航海技術是哈拉帕文明之後技術最先進的,稱霸整個地中海。主要船隻類型是帶有桅杆而幹舷高度較低的艦隻。出土的裝飾品中對海洋場景的熟練使用顯示出他們對大海的熟悉。


    克裏特島上的建築,全都是世俗性的,主要的類型有住宅、宮殿、別墅、旅社、公共浴室、作坊等等。遺址中比較重要的有克諾索斯和費斯特的宮殿,占地都在一公頃左右。這些建築是克裏特文明的典型建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紳士西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紳士西裏並收藏世界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