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莽哥就起床了,把昨晚上換下來的髒衣裳卷成一團,塞到床底下,換上幹淨衣裳和草鞋,梳洗完了,幺師(跑堂的夥計)才開始唱送客謠:“農舍金雞叫,東方發白了,天氣好晴朗,不冷又不熱,包袱行李收拾好,看下東西少不少;出門清理好,轉來(迴來)不好找。”
莽哥也沒得啥子收拾的,空腳兩手出了幺店子。黑山子也是個小場,有點像牛王廟,隻有一條街,路邊盡是些矮趴趴(低矮)的房子,兩層樓的都很少,開了些雜貨店、茶館和幺店子;街上人不多,偶爾有三、五個背包拿傘的行腳商人,從幺店子出來,順到街道走了。一個老頭挑著擔子,在街道上來迴走著,嘴裏長聲夭夭(拉長聲音)的喊道:“醪糟兒——糍粑!醪糟兒——糍粑!”
莽哥喊住老頭,要了一碗醪糟兒,四個糍粑,站在挑子跟前吃了,向老頭問了路,順到街道往北出了場口,往黑山子而去。
黑山子也是山名,卻不是孤零零的一匹(座)山,而是連綿十幾裏的一片老林子。這裏山不高,但是樹很多,木棉、香樟、棬子樹還有其他一些不曉得名字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樹,密密麻麻的生得漫山遍野都是,正是人跡少至、狐兔橫行的去處。但是,這裏卻有一條通向青神的山路,人來人往很是鬧熱;隻是這一片地廣人稀,又逢亂世,偶爾碰到幾個攔路斷道的搶客棒老二(土匪強盜),也不奇怪。因此,來來往往的生意人要過黑山子,都會邀邀約約的一路走。
莽哥才不管這個呢,一個人順到山路,走了大概五、六裏,爬上一個山坳,看到路邊的平壩壩(平地)上,用木頭和竹子搭了個棚子,旁邊有一跟臉盆粗的核桃樹;棚子有些舊,門前用竹竿挑了一麵紅旗,上麵寫了個“茶”字。莽哥雖然認不到字,但也曉得這裏是個茶棚子,團轉看了一圈,點點腦殼,自言自語的說道:“是這裏了。”
說完走進棚子,發現裏麵用竹子隔成兩半:外頭堂子裏,一共擺了八、九張桌子和一些板凳,稀稀拉拉的坐了七、八個客人,正一邊喝茶,一邊小聲擺龍門陣,旁邊放了些背兜、籮篼、扁擔之類,一看就曉得是行腳趕路的山民。透過竹子隔牆,可以看到隔壁有個大灶,上頭擱了口鐵鍋,一個老頭彎腰駝背,正往灶孔添柴。
莽哥找了張靠窗的桌子坐下,喊道:“老板,來碗茶!”
隔壁個那老頭抬起頭,答應一聲:“來嘍——”
說完,起身從竹子碗櫃裏拿了茶碗,從灶頭上提起茶壺,快步走了出來,給莽哥衝上茶,彎了一下腰,道:“客官,你慢慢兒喝。”
說完轉身又到隔壁去了。莽哥接過茶碗,也不喝茶,把蓋碗揭下來,搭在茶船兒(四川茶館裏多為蓋碗茶,上有蓋碗,下有托盤。托盤稱茶船兒)邊上,看到窗子外頭,若無其事的欣賞起風景來。
過了一哈兒,老頭出來摻茶(給茶碗續熱水),看見莽哥的茶碗,先是一愣,上下打量一下莽哥,突然問道:“哥弟從哪座山上來?”
莽哥站了起來,答道:“從瓦崗山上來。”
“敬的啥子神?”
“敬的關二爺。”
“燒的啥子香?”
“三柱半香。”莽哥答完這句,上前兩步,把袖子拉起來,右手豎起大拇指,放到左手下頭,左腳前跨半步,翹起腳尖,身子半側,行了個禮,說道:“兄弟姓老拱(姓朱),名叔廣,資中珠溪河小碼頭六合公十排跑堂老幺。聞得貴碼頭老搖(搖舵的舵把子、龍頭老大)秦鬆泰秦大爺有仁有義,有能有誌,在此拈旗掛帥,招聚天下英雄豪傑,栽下桃李樹,結下萬年紅,特來與秦大爺隨班護衛。
初到貴碼頭,理當先用草字單片,到秦大爺龍虎寶帳,請安投到,稟安掛號,有寶獻寶。隻是兄弟少在書房,多在山崗,禮儀不周,衣帽不正,過門不清,長腿不到,短腿不齊,跑腿不稱。上四排哥子,下四排兄弟,上下龍兄虎弟,兄弟請安不到,拜會不周,全仗你哥子,金咐銀咐,與兄弟我出個滿堂上咐。
兄弟是上山遇虎,過河沉船。聞得秦大爺常帶兄弟夥,手抱一杆令字旗,二龍繞海旗,三才天地旗,四方鬥底旗,五虎群羊旗,六丁六甲旗,七星明月旗,八門金鎖旗,九宮八卦旗,十麵埋伏旗、龍鳳旗、日月旗、飛虎旗、請給兄弟我打杆義字旗。”
掌櫃的雙手交叉迴了禮,說道:“好說,好說,不知你哥子(兄弟)駕到,未曾收拾少安排,接駕來遲休見怪。哥子仁義勝過伯桃與角哀,威風勝過瓦崗寨;交結勝過及時雨,講經上過說法台,好比千年開花,萬年結果老賢才,滿園桃花共樹開。早知是你哥子駕到,自當三十裏鋪氈,四十裏結彩,五裏排茶亭,十裏擺香案,派三十六大滿,七十二小滿,擺隊迎接你哥子,才是弟兄夥的道理。”
兩個人這一番話,是袍哥初次見麵的切口(黑話)。莽哥那段話的意思除了客套外,還表明了自己遇到麻煩了,專門來找人搭手(幫忙)的。茶館掌櫃摸不清莽哥啥子來頭,是隻應了一番客套話。按理說,一般袍哥出來拜碼頭,都會拿到自己堂口舵把子的名片,隻是莽哥從珠溪河出來的時候,隻穿了根窯褲,哪裏來的名片?
說到這裏,有些看官可能會問,袍哥到底啥子東西哦,整得這麽複雜。老狼在這裏囉嗦兩句:
袍哥這個詞啷個來的,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從《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來的,這種文人的說法,老狼不是很讚同;老狼覺得另外一種說法更站得住腳,就是三國時候,關羽關二爺投降曹操後,不忘大哥劉備贈袍之義這段典故來的。老狼這樣說有兩個理由:一、袍哥又叫“漢留”,意思是繼承漢朝留下來的精神氣節;二、袍哥十排弟兄夥中,因為避關二爺的諱,不設二爺(在後麵有交待)。但是具體哪種說法,是這兩個字的真正來曆,老狼不敢亂下結論。
至於袍哥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說法是:1644年,滿清滅明,全國各地到處打起“反清複明”的旗號,成立了五花八門的幫派組織,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要數天地會;後來天地會又分出一支叫哥老會,流入四川,稱作袍哥。
民國元年(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四川大漢軍政府成立,大都督尹昌衡成立了袍哥堂口大漢公,自封舵把子,使得四川的袍哥堂口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盡管大漢公因為政治原因成了短命鬼,但其他袍哥堂口卻陰倒(暗中)發展起來。在當時的四川,袍哥在各州、府、縣、場鎮甚至鄉壩,到處開山立堂,毫不誇張的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袍哥堂口。
袍哥堂口(也叫公口)弟兄夥一般分為十排:頭排有龍頭大哥(舵把子)、執法大哥、閑大哥(也叫紳夾皮,一般隻出錢,不管事。像珠溪河的李三家老大就是);二排為避關公關二爺的諱,一般不設,有的堂口也設一個不管事的聖賢二哥,大多是些德高望重的人;三排為糧台三哥,主要負責堂口的錢糧之類;四排因趙子龍忠勇無雙,袍哥把他排在劉關張三個後頭當了老四,避其諱不設;五排叫管事五哥,這是堂口最重要的人物,按照所起的作用,分為紅旗管事、黑旗管事、幫辦管事、閑管事,主要負責堂口對內、對外事情;六排為巡風六弟(負責放哨巡風,通風報信);七排因羅成是隋朝第七條好漢,先是賈家樓聚義,後來領兵攻打瓦崗山,被當成叛徒,也不設;八、九因楊家將八姐、九妹之嫌也不設;十排又稱老幺,分鳳尾老幺、執法老幺、跑堂老幺。從舵把子到十排老幺,總稱一條龍,而且在堂口裏麵,從上到下都是哥弟相稱,沒得高低貴賤之分,外人有時候也會按照在堂口上的排名,喊成大爺、三爺、五爺的。
袍哥以“任豪俠、重義氣、解衣推食、急人之急”為宗旨,不管在啥子地方,遇到啥子事情,隻要是嗨皮(嗨了袍哥的人),都可以拿到自己堂口的名片,找當地的堂口幫到解決。【老狼按:袍哥名片有三張,分別是龍頭大哥、糧台三哥、管事五哥的。每張七寸長,三寸半寬,分別有各人的簽名,是袍哥弟兄夥出門在外證明身份的東西。】
袍哥堂口分為清水袍哥、渾水袍哥:清水袍哥大多安分守己、遵紀守法,遇到事情喜歡吃講茶(在茶館裏喝茶講道理)、找人斷公道,談不攏才會動手,“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哪個袍哥還會怕打架?渾水袍哥就沒得那麽多規矩,遇到事情大多用錠子(拳頭)說話,陰倒(暗中)也做些聚賭販毒、打家劫舍、攔路斷道的買賣。
莽哥十六歲那年嗨的袍哥,一直是個跑堂老幺。當年他砍了張三娃,也多虧七爺從中調解,張家才沒有死纏到他不放。本來袍哥禁偷不禁搶,像他這樣的扒二哥,是沒得資格嗨袍哥的,但珠溪河六合公管事五爺林小虎,看到他年齡不大,但是為人處事硬紮、落教(仗義),當了他的薦兄(引薦人),引薦他入了夥。
袍哥的事情太複雜,老狼講故事為主,三言兩語帶過,不再羅嗦,繼續說故事:
老頭跟莽哥客套幾句,請他坐到喝茶,就轉去隔壁,過了一哈兒,從隔壁出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遠遠的朝莽哥點了點腦殼,出茶棚子走了。莽哥也不管他,安心的坐到那裏喝茶賞景。
直到下午,茶棚子來了兩個人,走到前頭的那個,大約三十二、三歲年齡,生得寬皮大臉,虎背熊腰,走起路來雄糾糾氣昂昂的,像一陣風一樣;後頭跟到一個年輕人,戴著金絲眼鏡,生得眉清目秀,白淨臉皮,小臉,尖下巴,手杆(手臂)細得像跟竹竿,大腿跟一般人的小腿差不多,唯一大點的,是眼鏡後頭那雙眼睛。
前頭那個青年人看到莽哥,嗬嗬大笑起來,抱拳行禮道:“哦喲,今天吹的啥子仙風,把你老弟請來了。”
這個青年人正是莽哥的拜把子哥老倌(結拜的大哥)、青神洪家溝渾水堂口遠華公的搖把子、秦鬆泰秦大爺。他本來在碼頭上處理點事,聽到巡風老六說珠溪河來人找他,猜到是自己拜把子兄弟,就帶到堂口的管事五爺,也就是他後頭那個年輕人,外號叫巴山豆兒(螳螂)的周坤,親自前來迎接。
莽哥一眼認出了秦鬆泰,連忙站起來,抱拳還禮,笑道:“哥老倌就不要涮你兄弟的壇子(涮壇子:開玩笑)了,還啥子仙風哦,兄弟我是逃難來了。”
這就是莽哥從珠溪河跑到青神來的目的:他雖然是珠溪河六合公的弟兄夥,但是跟馬隊長之間的梁子,要靠六合公或者當地其他啥子人,怕是不好解決:侄兒遭逮起來第二天,七爺跟林小虎林哥哥幾個就跑到成都去了,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而且,更主要的是,六合公是清水堂口,他不想用吃講茶、斷公道這種平和的方式解決這件事情。單靠他一個人,又怕擱不諳(擺不平),所以,才想起了自己拜把子哥老倌。
莽哥跟這個秦鬆泰,雖然隻是在配龍場偶然碰到,一路(一起)耍過幾天,但兩個人脾氣相投,性格相仿(相像),第二天就拜了把子。分手的時候,秦鬆泰跟他說,要是他遇到啥子擱不諳(擺不平)的事,就到黑山子這個茶棚子來找他。
本來袍哥哥弟(兄弟)沒得名片,有沒得人引薦,到了外碼頭,見到對方管事,還要盤海底(用隱語盤問),但莽哥和秦鬆泰早就認得到(認識),自然就免了。【老狼按:袍哥早先是反清複明的,滿清時期,做事不能公開,為了保密,編了一套內部通行的隱語,叫海底。到了民國時期,袍哥已經半公開化,海底也不是那麽秘密了,現在的四川方言中,有些就是從當時海底變化而來的。】
當下秦鬆泰聽到莽哥有事,又是一陣嗬嗬大笑,道:“難為你老弟看得起哥老倌,莫得事,莫得事,有啥子事哥佬館給你紮起(撐腰)。走,今天先不說事,先陪哥佬館喝酒,有事明天再說。”
說著,向莽哥介紹了巴山豆兒周坤,過來挽起莽哥的手就走,莽哥曉得推不脫,隻好跟到秦鬆泰、巴山豆兒兩個走了。
第二天,天剛麻麻亮,莽哥就起床了,把昨晚上換下來的髒衣裳卷成一團,塞到床底下,換上幹淨衣裳和草鞋,梳洗完了,幺師(跑堂的夥計)才開始唱送客謠:“農舍金雞叫,東方發白了,天氣好晴朗,不冷又不熱,包袱行李收拾好,看下東西少不少;出門清理好,轉來(迴來)不好找。”
莽哥也沒得啥子收拾的,空腳兩手出了幺店子。黑山子也是個小場,有點像牛王廟,隻有一條街,路邊盡是些矮趴趴(低矮)的房子,兩層樓的都很少,開了些雜貨店、茶館和幺店子;街上人不多,偶爾有三、五個背包拿傘的行腳商人,從幺店子出來,順到街道走了。一個老頭挑著擔子,在街道上來迴走著,嘴裏長聲夭夭(拉長聲音)的喊道:“醪糟兒——糍粑!醪糟兒——糍粑!”
莽哥喊住老頭,要了一碗醪糟兒,四個糍粑,站在挑子跟前吃了,向老頭問了路,順到街道往北出了場口,往黑山子而去。
黑山子也是山名,卻不是孤零零的一匹(座)山,而是連綿十幾裏的一片老林子。這裏山不高,但是樹很多,木棉、香樟、棬子樹還有其他一些不曉得名字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樹,密密麻麻的生得漫山遍野都是,正是人跡少至、狐兔橫行的去處。但是,這裏卻有一條通向青神的山路,人來人往很是鬧熱;隻是這一片地廣人稀,又逢亂世,偶爾碰到幾個攔路斷道的搶客棒老二(土匪強盜),也不奇怪。因此,來來往往的生意人要過黑山子,都會邀邀約約的一路走。
莽哥才不管這個呢,一個人順到山路,走了大概五、六裏,爬上一個山坳,看到路邊的平壩壩(平地)上,用木頭和竹子搭了個棚子,旁邊有一跟臉盆粗的核桃樹;棚子有些舊,門前用竹竿挑了一麵紅旗,上麵寫了個“茶”字。莽哥雖然認不到字,但也曉得這裏是個茶棚子,團轉看了一圈,點點腦殼,自言自語的說道:“是這裏了。”
說完走進棚子,發現裏麵用竹子隔成兩半:外頭堂子裏,一共擺了八、九張桌子和一些板凳,稀稀拉拉的坐了七、八個客人,正一邊喝茶,一邊小聲擺龍門陣,旁邊放了些背兜、籮篼、扁擔之類,一看就曉得是行腳趕路的山民。透過竹子隔牆,可以看到隔壁有個大灶,上頭擱了口鐵鍋,一個老頭彎腰駝背,正往灶孔添柴。
莽哥找了張靠窗的桌子坐下,喊道:“老板,來碗茶!”
隔壁個那老頭抬起頭,答應一聲:“來嘍——”
說完,起身從竹子碗櫃裏拿了茶碗,從灶頭上提起茶壺,快步走了出來,給莽哥衝上茶,彎了一下腰,道:“客官,你慢慢兒喝。”
說完轉身又到隔壁去了。莽哥接過茶碗,也不喝茶,把蓋碗揭下來,搭在茶船兒(四川茶館裏多為蓋碗茶,上有蓋碗,下有托盤。托盤稱茶船兒)邊上,看到窗子外頭,若無其事的欣賞起風景來。
過了一哈兒,老頭出來摻茶(給茶碗續熱水),看見莽哥的茶碗,先是一愣,上下打量一下莽哥,突然問道:“哥弟從哪座山上來?”
莽哥站了起來,答道:“從瓦崗山上來。”
“敬的啥子神?”
“敬的關二爺。”
“燒的啥子香?”
“三柱半香。”莽哥答完這句,上前兩步,把袖子拉起來,右手豎起大拇指,放到左手下頭,左腳前跨半步,翹起腳尖,身子半側,行了個禮,說道:“兄弟姓老拱(姓朱),名叔廣,資中珠溪河小碼頭六合公十排跑堂老幺。聞得貴碼頭老搖(搖舵的舵把子、龍頭老大)秦鬆泰秦大爺有仁有義,有能有誌,在此拈旗掛帥,招聚天下英雄豪傑,栽下桃李樹,結下萬年紅,特來與秦大爺隨班護衛。
初到貴碼頭,理當先用草字單片,到秦大爺龍虎寶帳,請安投到,稟安掛號,有寶獻寶。隻是兄弟少在書房,多在山崗,禮儀不周,衣帽不正,過門不清,長腿不到,短腿不齊,跑腿不稱。上四排哥子,下四排兄弟,上下龍兄虎弟,兄弟請安不到,拜會不周,全仗你哥子,金咐銀咐,與兄弟我出個滿堂上咐。
兄弟是上山遇虎,過河沉船。聞得秦大爺常帶兄弟夥,手抱一杆令字旗,二龍繞海旗,三才天地旗,四方鬥底旗,五虎群羊旗,六丁六甲旗,七星明月旗,八門金鎖旗,九宮八卦旗,十麵埋伏旗、龍鳳旗、日月旗、飛虎旗、請給兄弟我打杆義字旗。”
掌櫃的雙手交叉迴了禮,說道:“好說,好說,不知你哥子(兄弟)駕到,未曾收拾少安排,接駕來遲休見怪。哥子仁義勝過伯桃與角哀,威風勝過瓦崗寨;交結勝過及時雨,講經上過說法台,好比千年開花,萬年結果老賢才,滿園桃花共樹開。早知是你哥子駕到,自當三十裏鋪氈,四十裏結彩,五裏排茶亭,十裏擺香案,派三十六大滿,七十二小滿,擺隊迎接你哥子,才是弟兄夥的道理。”
兩個人這一番話,是袍哥初次見麵的切口(黑話)。莽哥那段話的意思除了客套外,還表明了自己遇到麻煩了,專門來找人搭手(幫忙)的。茶館掌櫃摸不清莽哥啥子來頭,是隻應了一番客套話。按理說,一般袍哥出來拜碼頭,都會拿到自己堂口舵把子的名片,隻是莽哥從珠溪河出來的時候,隻穿了根窯褲,哪裏來的名片?
說到這裏,有些看官可能會問,袍哥到底啥子東西哦,整得這麽複雜。老狼在這裏囉嗦兩句:
袍哥這個詞啷個來的,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從《詩經?秦風?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來的,這種文人的說法,老狼不是很讚同;老狼覺得另外一種說法更站得住腳,就是三國時候,關羽關二爺投降曹操後,不忘大哥劉備贈袍之義這段典故來的。老狼這樣說有兩個理由:一、袍哥又叫“漢留”,意思是繼承漢朝留下來的精神氣節;二、袍哥十排弟兄夥中,因為避關二爺的諱,不設二爺(在後麵有交待)。但是具體哪種說法,是這兩個字的真正來曆,老狼不敢亂下結論。
至於袍哥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說法是:1644年,滿清滅明,全國各地到處打起“反清複明”的旗號,成立了五花八門的幫派組織,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要數天地會;後來天地會又分出一支叫哥老會,流入四川,稱作袍哥。
民國元年(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四川大漢軍政府成立,大都督尹昌衡成立了袍哥堂口大漢公,自封舵把子,使得四川的袍哥堂口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盡管大漢公因為政治原因成了短命鬼,但其他袍哥堂口卻陰倒(暗中)發展起來。在當時的四川,袍哥在各州、府、縣、場鎮甚至鄉壩,到處開山立堂,毫不誇張的說,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袍哥堂口。
袍哥堂口(也叫公口)弟兄夥一般分為十排:頭排有龍頭大哥(舵把子)、執法大哥、閑大哥(也叫紳夾皮,一般隻出錢,不管事。像珠溪河的李三家老大就是);二排為避關公關二爺的諱,一般不設,有的堂口也設一個不管事的聖賢二哥,大多是些德高望重的人;三排為糧台三哥,主要負責堂口的錢糧之類;四排因趙子龍忠勇無雙,袍哥把他排在劉關張三個後頭當了老四,避其諱不設;五排叫管事五哥,這是堂口最重要的人物,按照所起的作用,分為紅旗管事、黑旗管事、幫辦管事、閑管事,主要負責堂口對內、對外事情;六排為巡風六弟(負責放哨巡風,通風報信);七排因羅成是隋朝第七條好漢,先是賈家樓聚義,後來領兵攻打瓦崗山,被當成叛徒,也不設;八、九因楊家將八姐、九妹之嫌也不設;十排又稱老幺,分鳳尾老幺、執法老幺、跑堂老幺。從舵把子到十排老幺,總稱一條龍,而且在堂口裏麵,從上到下都是哥弟相稱,沒得高低貴賤之分,外人有時候也會按照在堂口上的排名,喊成大爺、三爺、五爺的。
袍哥以“任豪俠、重義氣、解衣推食、急人之急”為宗旨,不管在啥子地方,遇到啥子事情,隻要是嗨皮(嗨了袍哥的人),都可以拿到自己堂口的名片,找當地的堂口幫到解決。【老狼按:袍哥名片有三張,分別是龍頭大哥、糧台三哥、管事五哥的。每張七寸長,三寸半寬,分別有各人的簽名,是袍哥弟兄夥出門在外證明身份的東西。】
袍哥堂口分為清水袍哥、渾水袍哥:清水袍哥大多安分守己、遵紀守法,遇到事情喜歡吃講茶(在茶館裏喝茶講道理)、找人斷公道,談不攏才會動手,“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哪個袍哥還會怕打架?渾水袍哥就沒得那麽多規矩,遇到事情大多用錠子(拳頭)說話,陰倒(暗中)也做些聚賭販毒、打家劫舍、攔路斷道的買賣。
莽哥十六歲那年嗨的袍哥,一直是個跑堂老幺。當年他砍了張三娃,也多虧七爺從中調解,張家才沒有死纏到他不放。本來袍哥禁偷不禁搶,像他這樣的扒二哥,是沒得資格嗨袍哥的,但珠溪河六合公管事五爺林小虎,看到他年齡不大,但是為人處事硬紮、落教(仗義),當了他的薦兄(引薦人),引薦他入了夥。
袍哥的事情太複雜,老狼講故事為主,三言兩語帶過,不再羅嗦,繼續說故事:
老頭跟莽哥客套幾句,請他坐到喝茶,就轉去隔壁,過了一哈兒,從隔壁出來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遠遠的朝莽哥點了點腦殼,出茶棚子走了。莽哥也不管他,安心的坐到那裏喝茶賞景。
直到下午,茶棚子來了兩個人,走到前頭的那個,大約三十二、三歲年齡,生得寬皮大臉,虎背熊腰,走起路來雄糾糾氣昂昂的,像一陣風一樣;後頭跟到一個年輕人,戴著金絲眼鏡,生得眉清目秀,白淨臉皮,小臉,尖下巴,手杆(手臂)細得像跟竹竿,大腿跟一般人的小腿差不多,唯一大點的,是眼鏡後頭那雙眼睛。
前頭那個青年人看到莽哥,嗬嗬大笑起來,抱拳行禮道:“哦喲,今天吹的啥子仙風,把你老弟請來了。”
這個青年人正是莽哥的拜把子哥老倌(結拜的大哥)、青神洪家溝渾水堂口遠華公的搖把子、秦鬆泰秦大爺。他本來在碼頭上處理點事,聽到巡風老六說珠溪河來人找他,猜到是自己拜把子兄弟,就帶到堂口的管事五爺,也就是他後頭那個年輕人,外號叫巴山豆兒(螳螂)的周坤,親自前來迎接。
莽哥一眼認出了秦鬆泰,連忙站起來,抱拳還禮,笑道:“哥老倌就不要涮你兄弟的壇子(涮壇子:開玩笑)了,還啥子仙風哦,兄弟我是逃難來了。”
這就是莽哥從珠溪河跑到青神來的目的:他雖然是珠溪河六合公的弟兄夥,但是跟馬隊長之間的梁子,要靠六合公或者當地其他啥子人,怕是不好解決:侄兒遭逮起來第二天,七爺跟林小虎林哥哥幾個就跑到成都去了,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而且,更主要的是,六合公是清水堂口,他不想用吃講茶、斷公道這種平和的方式解決這件事情。單靠他一個人,又怕擱不諳(擺不平),所以,才想起了自己拜把子哥老倌。
莽哥跟這個秦鬆泰,雖然隻是在配龍場偶然碰到,一路(一起)耍過幾天,但兩個人脾氣相投,性格相仿(相像),第二天就拜了把子。分手的時候,秦鬆泰跟他說,要是他遇到啥子擱不諳(擺不平)的事,就到黑山子這個茶棚子來找他。
本來袍哥哥弟(兄弟)沒得名片,有沒得人引薦,到了外碼頭,見到對方管事,還要盤海底(用隱語盤問),但莽哥和秦鬆泰早就認得到(認識),自然就免了。【老狼按:袍哥早先是反清複明的,滿清時期,做事不能公開,為了保密,編了一套內部通行的隱語,叫海底。到了民國時期,袍哥已經半公開化,海底也不是那麽秘密了,現在的四川方言中,有些就是從當時海底變化而來的。】
當下秦鬆泰聽到莽哥有事,又是一陣嗬嗬大笑,道:“難為你老弟看得起哥老倌,莫得事,莫得事,有啥子事哥佬館給你紮起(撐腰)。走,今天先不說事,先陪哥佬館喝酒,有事明天再說。”
說著,向莽哥介紹了巴山豆兒周坤,過來挽起莽哥的手就走,莽哥曉得推不脫,隻好跟到秦鬆泰、巴山豆兒兩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