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西域部分,隻是簡單地對一些國家進行了標注,道路、地形一無所知。
杜英伸手指了指西域:
“全無所知,便縱有向導,何其難也?”
桓衝之前也隻是知道杜英在錢糧上大力支持自己,但這隻能說明杜英想要穩住自己。
至於杜英是不是真的支持出征西域,桓衝心裏也沒有底。
這是他必須要走一遭長安,和杜英麵談的主要原因。
他要想杜英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忠心。
“萬裏西域,舊日河山,縱無向導,亦可邊打邊探,且西域僧侶遍地、商賈橫行,皆有東向之意,可為憑也。”桓衝當即迴答。
說著,桓衝主動走到輿圖前,拿起來炭筆,自己在標注著“敦煌”的位置左側空白之處,一筆一劃寫下來兩個名字。
陽關。
玉門。
寫完之後,桓衝迴頭看向杜英,目光炯炯:
“昔日舊關,屬下已令人修繕;上萬兒郎,枕戈待旦。西出陽關,隻等都督一聲令下矣!”
杜英含笑點了點頭,桓衝在敦煌厲兵秣馬的種種,他本來就知曉,此時看桓衝說的堅定,便已經明白,縱然是自己不支持,桓衝估計也要一意孤行:
“關中錢糧,會盡快調撥涼州,以供取用。餘也已經傳令姑臧,敦煌之所需,可以先從涼州調撥,然後由關中補涼州之缺。
另外涼州新訓之騎兵一部,也交給幼子指揮,幼子應當已經接收這批軍馬了吧?”
提到這件事,桓衝自然是感激的,西域萬裏,駱駝和戰馬本來就是最重要的物資,杜英能夠在中原戰事緊張的情況下,猶然給敦煌調撥戰馬,這本來就是對自己的信任。
不等桓衝再開口說客套話,杜英便先說道:
“西域打算怎麽打,你說來聽聽。”
“屬下之前已製定戰略,並上報都督府。”桓衝首先表示自己是經過深思斟酌的,然後在輿圖上指了指說道,“屆時敦煌兵馬兵分兩路,一路為主,一路為輔,分別兵出陽關與玉門。
北路將越過戈壁進攻高昌,進而沿天山南北掃蕩,以奪占輪台為首要目標。此地為前漢西域都護府之所在,扼天山南北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控輪台則可控西域東側諸國。
屆時,討不臣、征叛亂,皆由都督一言決之。”
漢時的西域都護府,其重心還是在後世的新疆東部,對於新疆更廣闊的土地仍然隻是保持類似於羈縻的狀態,因此西域都護府的建製也在東,朝廷控製的幾座重鎮也在東,而在這些樞紐城鎮之外的廣大區域,其實朝廷並沒有實際掌控。
至唐代,亦然如此,安西都護府下設四鎮,固然已經把重心逐漸轉移到新疆中部,代表著帝國之手的前出,甚至唐軍還幾度越過蔥嶺,遠擊域外,但對於安西的實際掌控也一樣很難走出漢人扼據的重鎮,廣大的區域還是交給胡人自治。
這就導致漢亡之後,西域諸國林立蜂擁,而唐衰之時,若非有安西守軍以及後來的歸義軍堅守西北,孤忠不變,恐怕西域也會轉瞬之間又變成列國林立的場麵。
如今桓衝提出的走高昌、戍輪台的戰略,其實也是在走先漢時期征服西域的老路。
杜英雖然眼饞的是整個廣義上的西域,卻也知道飯要一口口吃,步步進軍在遼闊的西域,的確是可取之策,否則隻會導致統治根基不穩。
他想要的,是一個完全聽從於中央管轄的西域,並且追求能夠在此建立州治,而不是和漢唐那樣隻是設置都護府。
所以······杜英可以料想到,以西域諸國的尿性,定然是在發現最強的幾個挨了狠揍之後,就會屁顛屁顛的開門投降,可是杜英想要的卻不是他們作為羈縻國仍然存在。
不過到時候如何料理他們,也得等桓衝能打贏了再說。
“另一路偏師呢?”杜英接著問。
“昔年,都督入涼州,順勢討滅吐穀渾。吐穀渾,鮮卑叛族者也,竊據山林、不成氣候,為都督所破,四分五裂。”桓衝並沒有直接迴答,反而先介紹起了吐穀渾,“之後,其內也分為三路。
一路內附都督,遷移至湟水、涼州等地,休養生息,已化為都督府下子民。”
杜英頷首,在他的治下,都督府對於各族百姓一視同仁,政策上不偏不倚,甚至對一些窮苦的異族百姓也多有照顧,鼓勵他們內遷以及和漢族通婚。
都督府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抓緊消化外族,以補充關中蓬勃發展的經濟民生和頻繁對外征戰下,勞動力的嚴重缺失。
有錢花,沒人用,往往才是樂極生悲的事。
但在這些一樣流離失所的異族們眼中,能夠得溫飽、受教化,那自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自然願意歸順都督府、和漢人融合。
因此這些人化為漢人,毫無心理壓力。
桓衝接著說道:
“還有一路則南下,沒入那雪原之中,不知去向。”
十有八九是被吐蕃各部吞並了······杜英心裏嘟囔一聲,也不知道現在吐蕃內部是什麽情況,但是杜英有生之年,絕對不能允許一個雪域帝國的雛形出現。
“最後一路,則是順青海道西去,沒入西域,應當遊蕩在天山以南。”
杜英會意,這也是吐穀渾人逃跑的常見路線了,曆史上唐軍滅吐穀渾,深入南疆萬裏,等於兩軍天天在後世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賽跑,硬生生追上去斬將奪旗。
不得不承認,貞觀時期的唐軍,的確是華夏軍事的頂峰。
羨慕啊······
桓衝則解釋自己說這個的原因:
“屬下認為,如今都督已將吐穀渾納入麾下,待吐穀渾之子民如己出,且對青海道亦有重視,所以這些西去的吐穀渾部眾,應當沐浴王化、為都督所用!”
這一下,不隻是杜英,身後默默聽著的閻負和張玄之等人都張大了嘴。
雖說師出有名是很重要的,但是桓衝這個名義,屬實是有那麽億點點奇特。
杜英也好奇的打量著他,其實出兵西域,拿著一個“收複漢家故土”的名義,就已經足夠了,漢家將士誰不期望著有這麽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
又何必想這種歪七扭八的理由?
桓衝笑道:
“如此,可令數千吐穀渾兵馬為我所用,以千餘漢家兵馬駕馭之,走南路,沿昆侖而行,掃蕩大漠以南。”
杜英伸手指了指西域:
“全無所知,便縱有向導,何其難也?”
桓衝之前也隻是知道杜英在錢糧上大力支持自己,但這隻能說明杜英想要穩住自己。
至於杜英是不是真的支持出征西域,桓衝心裏也沒有底。
這是他必須要走一遭長安,和杜英麵談的主要原因。
他要想杜英表明自己的決心和忠心。
“萬裏西域,舊日河山,縱無向導,亦可邊打邊探,且西域僧侶遍地、商賈橫行,皆有東向之意,可為憑也。”桓衝當即迴答。
說著,桓衝主動走到輿圖前,拿起來炭筆,自己在標注著“敦煌”的位置左側空白之處,一筆一劃寫下來兩個名字。
陽關。
玉門。
寫完之後,桓衝迴頭看向杜英,目光炯炯:
“昔日舊關,屬下已令人修繕;上萬兒郎,枕戈待旦。西出陽關,隻等都督一聲令下矣!”
杜英含笑點了點頭,桓衝在敦煌厲兵秣馬的種種,他本來就知曉,此時看桓衝說的堅定,便已經明白,縱然是自己不支持,桓衝估計也要一意孤行:
“關中錢糧,會盡快調撥涼州,以供取用。餘也已經傳令姑臧,敦煌之所需,可以先從涼州調撥,然後由關中補涼州之缺。
另外涼州新訓之騎兵一部,也交給幼子指揮,幼子應當已經接收這批軍馬了吧?”
提到這件事,桓衝自然是感激的,西域萬裏,駱駝和戰馬本來就是最重要的物資,杜英能夠在中原戰事緊張的情況下,猶然給敦煌調撥戰馬,這本來就是對自己的信任。
不等桓衝再開口說客套話,杜英便先說道:
“西域打算怎麽打,你說來聽聽。”
“屬下之前已製定戰略,並上報都督府。”桓衝首先表示自己是經過深思斟酌的,然後在輿圖上指了指說道,“屆時敦煌兵馬兵分兩路,一路為主,一路為輔,分別兵出陽關與玉門。
北路將越過戈壁進攻高昌,進而沿天山南北掃蕩,以奪占輪台為首要目標。此地為前漢西域都護府之所在,扼天山南北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控輪台則可控西域東側諸國。
屆時,討不臣、征叛亂,皆由都督一言決之。”
漢時的西域都護府,其重心還是在後世的新疆東部,對於新疆更廣闊的土地仍然隻是保持類似於羈縻的狀態,因此西域都護府的建製也在東,朝廷控製的幾座重鎮也在東,而在這些樞紐城鎮之外的廣大區域,其實朝廷並沒有實際掌控。
至唐代,亦然如此,安西都護府下設四鎮,固然已經把重心逐漸轉移到新疆中部,代表著帝國之手的前出,甚至唐軍還幾度越過蔥嶺,遠擊域外,但對於安西的實際掌控也一樣很難走出漢人扼據的重鎮,廣大的區域還是交給胡人自治。
這就導致漢亡之後,西域諸國林立蜂擁,而唐衰之時,若非有安西守軍以及後來的歸義軍堅守西北,孤忠不變,恐怕西域也會轉瞬之間又變成列國林立的場麵。
如今桓衝提出的走高昌、戍輪台的戰略,其實也是在走先漢時期征服西域的老路。
杜英雖然眼饞的是整個廣義上的西域,卻也知道飯要一口口吃,步步進軍在遼闊的西域,的確是可取之策,否則隻會導致統治根基不穩。
他想要的,是一個完全聽從於中央管轄的西域,並且追求能夠在此建立州治,而不是和漢唐那樣隻是設置都護府。
所以······杜英可以料想到,以西域諸國的尿性,定然是在發現最強的幾個挨了狠揍之後,就會屁顛屁顛的開門投降,可是杜英想要的卻不是他們作為羈縻國仍然存在。
不過到時候如何料理他們,也得等桓衝能打贏了再說。
“另一路偏師呢?”杜英接著問。
“昔年,都督入涼州,順勢討滅吐穀渾。吐穀渾,鮮卑叛族者也,竊據山林、不成氣候,為都督所破,四分五裂。”桓衝並沒有直接迴答,反而先介紹起了吐穀渾,“之後,其內也分為三路。
一路內附都督,遷移至湟水、涼州等地,休養生息,已化為都督府下子民。”
杜英頷首,在他的治下,都督府對於各族百姓一視同仁,政策上不偏不倚,甚至對一些窮苦的異族百姓也多有照顧,鼓勵他們內遷以及和漢族通婚。
都督府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抓緊消化外族,以補充關中蓬勃發展的經濟民生和頻繁對外征戰下,勞動力的嚴重缺失。
有錢花,沒人用,往往才是樂極生悲的事。
但在這些一樣流離失所的異族們眼中,能夠得溫飽、受教化,那自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自然願意歸順都督府、和漢人融合。
因此這些人化為漢人,毫無心理壓力。
桓衝接著說道:
“還有一路則南下,沒入那雪原之中,不知去向。”
十有八九是被吐蕃各部吞並了······杜英心裏嘟囔一聲,也不知道現在吐蕃內部是什麽情況,但是杜英有生之年,絕對不能允許一個雪域帝國的雛形出現。
“最後一路,則是順青海道西去,沒入西域,應當遊蕩在天山以南。”
杜英會意,這也是吐穀渾人逃跑的常見路線了,曆史上唐軍滅吐穀渾,深入南疆萬裏,等於兩軍天天在後世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賽跑,硬生生追上去斬將奪旗。
不得不承認,貞觀時期的唐軍,的確是華夏軍事的頂峰。
羨慕啊······
桓衝則解釋自己說這個的原因:
“屬下認為,如今都督已將吐穀渾納入麾下,待吐穀渾之子民如己出,且對青海道亦有重視,所以這些西去的吐穀渾部眾,應當沐浴王化、為都督所用!”
這一下,不隻是杜英,身後默默聽著的閻負和張玄之等人都張大了嘴。
雖說師出有名是很重要的,但是桓衝這個名義,屬實是有那麽億點點奇特。
杜英也好奇的打量著他,其實出兵西域,拿著一個“收複漢家故土”的名義,就已經足夠了,漢家將士誰不期望著有這麽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
又何必想這種歪七扭八的理由?
桓衝笑道:
“如此,可令數千吐穀渾兵馬為我所用,以千餘漢家兵馬駕馭之,走南路,沿昆侖而行,掃蕩大漠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