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清(約2世紀),又名安世高,禪數學者,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開始翻譯佛經的西域僧人。他本來是安息國(安息國,今伊朗一帶)的太子,天賢聰慧,刻意好學。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一三《安世高傳》中說他“外國典籍,莫不該貫”。因此他在青年時代就馳名遐邇,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敬重。其父逝世之後,他本應繼承安息國的王位,但是他厭世疾俗,不戀世問榮華富貴,乃將王位讓給他的叔父,而他自己就出家修道了。
公元147年(漢恆帝建和初年),安清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洛陽(當時漢朝的首都),不久即通曉華語,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漢靈帝末年,關中和洛陽一帶戰亂頻起,安清為避戰亂,移居江南,曾遊訪豫章(今江西南昌八潯陽(今江西九江)等地。後來他到了會稽(今浙江紹興),適逢市中有人打架,互相毆擊,安清被誤擊喪命。(這個小弟沒有考證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安清的來華,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來華時,佛教早已傳人中國一百多年,但無經典,在那一百多年中,佛教隻是被看做一種外來的神抵而崇拜。自安清譯出一批佛經之後,佛教的形像為之一變,它不僅是一種被人們信奉、作為精神依托的宗教,而且還有深奧的哲理。
安清譯經,質量極好,在曆史上曾獲得高度讚揚。這是因為他通曉華語,能夠如實也表達出原書的內容。梁僧枯說他的譯經,“義理明析,文字允當,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戶道安亦高度評價他的譯經說:“先後傳譯多致謬濫,唯世高(安清)出經為群經之首”。道安又稱讚他“譯梵為晉(漢),微量闡幽”,“辭旨雅密,正而不豔。”
上文說過,安清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翻譯佛經的人當時沒有現存的佛教專門辭匯,全靠他自己首創。雖然也通華語,但他畢竟是外國人,其困難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沒有卓越智慧與才華,是很難辦到的。
小弟為了寫書,才去考證這些東西,從中由衷地佩服曆史中一些為了信念而奉獻的人,安清就是其中一位!
公元147年(漢恆帝建和初年),安清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洛陽(當時漢朝的首都),不久即通曉華語,開始了他的譯經工作。漢靈帝末年,關中和洛陽一帶戰亂頻起,安清為避戰亂,移居江南,曾遊訪豫章(今江西南昌八潯陽(今江西九江)等地。後來他到了會稽(今浙江紹興),適逢市中有人打架,互相毆擊,安清被誤擊喪命。(這個小弟沒有考證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安清的來華,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來華時,佛教早已傳人中國一百多年,但無經典,在那一百多年中,佛教隻是被看做一種外來的神抵而崇拜。自安清譯出一批佛經之後,佛教的形像為之一變,它不僅是一種被人們信奉、作為精神依托的宗教,而且還有深奧的哲理。
安清譯經,質量極好,在曆史上曾獲得高度讚揚。這是因為他通曉華語,能夠如實也表達出原書的內容。梁僧枯說他的譯經,“義理明析,文字允當,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戶道安亦高度評價他的譯經說:“先後傳譯多致謬濫,唯世高(安清)出經為群經之首”。道安又稱讚他“譯梵為晉(漢),微量闡幽”,“辭旨雅密,正而不豔。”
上文說過,安清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翻譯佛經的人當時沒有現存的佛教專門辭匯,全靠他自己首創。雖然也通華語,但他畢竟是外國人,其困難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沒有卓越智慧與才華,是很難辦到的。
小弟為了寫書,才去考證這些東西,從中由衷地佩服曆史中一些為了信念而奉獻的人,安清就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