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二十一年春,薛王李複沐,恭送諸位兄弟離京迴返藩國。


    而就在此時,張維卿再次出兵,沿著遼河而上,再次入主上京城。


    殘餘的契丹人潰敗而逃,來到了唿倫貝爾草原,這裏再次聚集了以耶律隻沒為首的契丹國。


    與契丹人料想的一樣,做足了充足的準備,張維卿直接在上京城駐紮,甚至擴建城池,並且,改名為鎮遼城。


    由於考慮到鎮遼城乃是草原地區,更是契丹人的京城,所以其在鎮遼城附近,設置大量的城堡,並且連成一片,安置大量的烽火台。


    而在遼河以及鎮遼城附近的慶、懷、祖、饒等州,也隸屬於其管轄。


    由此,遼東府就不合時宜,遼陽力有所逮,無法維護其統治。


    張維卿自此上稟,要求設立都護府統轄。


    皇帝應允了,作為遼東的屏障,遼河著實重要,於是設立遼北都護府。


    第一任的都護,就是立有大功的唿延讚。


    唿延讚因為高麗事,謀劃有功,所以加封為順州侯,食邑四千戶。


    楊萬勝則封為平州伯,食邑三千戶。


    北方的契丹人,則完全放棄了耕種,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遊牧民族,其與室韋人,烏古部、敵烈部的爭戰,難以罷休。


    草原太過於遼闊,又屬於寒冷,對於契丹人的追逐,朝野也並不怎麽上心。


    有鑒於此,皇帝也察覺到了契丹威脅的減弱,要求遼東、遼北,以及陳國(分渤海),對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進行歸化降服,訓話。


    於是,為期數年的東北征討戰,就正式拉響。


    皇帝李嘉也察覺,洛陽的繁華,似乎迷住了他的雙眼。


    有鑒於此,他直接命薛王監國,政事堂任事,自己帶著儀仗,開始南巡。


    山東、河北、陝西,他都去過,唯獨南方,尤其是江南之地,倒是不曾去過,不由得心生向往。


    帶著四十歲的年齡,皇帝李嘉乘坐著龍舟,順著洛水,入了黃河。


    此時的黃河,雖然不及後世高懸十幾米,但也不遑多讓。


    龍舟之上,皇帝居高臨下,對於兩岸的村落,一目了然。


    他不由得心驚:“長此以往,黃河豈不是越堆越高?”


    河南府屬於腹心之地,一直是洛陽的糧倉,一旦運河有所閃失,這裏就是最後的保障。


    曆史上,北宋黃河數次決堤,難民數十萬計,對於國力的損耗,可謂是難以計量。


    而如今,洛陽對於黃河的依賴更強,借助其水運,才能輸送江南的糧食。


    由此,徹底的治理黃河,刻不容緩。


    黃河水道自東漢後的800多年基本穩定,循古漯水河道東行,複蜿蜒於今黃河與馬頰河之間,在濱縣之南入海。


    五代時黃河決溢頻率顯著增加,而藩鎮的割據混戰,甚至以水代兵,更使河患愈演愈烈。


    據記載,五代53年曆史(907至960年),共18年有決溢的記載,即平均3年就會有一次河患發生。


    如此情況,這還得了?


    李嘉憂心忡忡。


    “何時再有個王景呢?”


    黃河這條命脈,定然是要妥當的。


    船隻行著越遠,李嘉的心越糾結。


    最後,到達了汴梁,他最終做出決定——對東漢王景的千裏大堤,進行大規模的加固。


    除此之外,他還決定,借用明朝,潘季訓的法子,來治理黃河。


    至於黃七子薛王李複沐上書的要求利用舊河道,黃河多個泄口河道,則被李嘉否決。


    無他,人力物力太大。


    而且,黃河泥沙重,你開一條支流,不消幾年就會堵塞,然後再開,再堵……


    治標不治本。


    對於河運都督,以及河南府官吏,他這般說道:


    “按照以往的法子,黃河洶湧,所以黃河越寬,則水流越通順。”


    “此理確實,但黃河卻不一般,其水中近半泥沙,水流越是平緩,泥沙的聚集也就越大,所以,河堤,必須以狹窄,才能衝擊淤泥!”


    “物取名為,束水治沙!”


    “陛下,河道變窄,那若是河水洶湧,衝破河堤,潰殤豈不是更重?”


    河南知府呂餘慶不由得提出異議。


    百官驚詫,唯獨皇帝點點頭讚賞道:“這個問題,算是到了點子上了。”


    “這般束水,自然是在重要的水段施行,另外,還可引用兩岸的支流入河,衝刷其泥沙。”


    皇帝竟然嫌河水不夠多,竟然加水,這讓眾人大開眼界,心中暗傷,這法子能行嗎?


    瞧著眾人的臉色,李嘉自然清楚他們的心思,心道,這是明朝潘季訓的法子,幾百年不過時,實踐證明的。


    “呂知府,你可有問題?”


    “陛下,此法治沙倒是極好,但卻對於潰堤無補,而且,補水,反而讓黃河水患加劇!”


    呂餘慶不由得抬起頭,目光如炬,認真說道。


    “沒錯!”


    李嘉點點頭,說道:“自衛州以東,千裏黃河,處處險要,哪裏能防守的住?”


    “河堤數十上百裏相連,使得河水威勢更漲,可在其洶湧險要處,留下缺口,在缺口的地方築成第二道,第三道堤壩!”


    “由此,水流洶湧,潰口與第二堤之間,會形成淤湖,二堤難保,三堤,可再保之,使得水成湖,得以抑製。”


    說白了就是設置緩衝區。


    三道堤壩,三個保險,讓黃河水,流到控製區中,減少損失,從而保住大部分的州縣。


    甚至,其他河段危險時,還可以主動泄洪。


    這法子,可比再建河道好多了,省時省力。


    讀書人可能有傻子,但當官的卻沒有一個。


    他們略微一思量,立馬就覺察是個好方法。


    讓黃河去他應去的地方,這是極好的法子,關鍵是省錢。


    “河運都督,我令你查出黃河易決處,然後上報給河南知府,讓其修建堤壩,建立泄洪區。”


    “諾——”


    “呂餘慶!”


    “微臣在!”


    “我令你兼領治河巡按使,黃河兩岸的州縣,都得聽你號令!”


    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道:“治理黃河,我就交給你了!”


    “微臣必定不負聖望!”呂餘慶一臉激動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再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天纜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天纜車並收藏大唐再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