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謝家庶子不值得,蘇相口諭!
模擬成真,我曾俯視萬古歲月? 作者:舟中落雨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邀仙樓,二樓。
“這謝觀倒是頗有些才華。”
一位頭戴金色鳳冠、年約十八九歲的女子輕聲說道。
她的聲音悅耳,帶著幾分慵懶與隨意,“方才在謝家老太君和袁夫人似乎都不待見這位庶子,他在謝家的風評可不太好。”
女子一邊說著,轉過頭,目光落在身旁的男子身上,巧笑嫣然道:
“二哥,你似乎對他很有興趣?”
男子身著紫衣貂裘,袖口以金線滾邊,襯得他身姿挺拔,宛如鬆竹。
他雙手悠然負於背後,眉宇間透出一股冷峻與貴氣。
此人正是剛剛向謝觀求畫的二皇子陳豐。
陳豐聞言,微微一笑,“怎麽,臨熙,你也對他有興趣?”
他語氣中帶著幾分調侃,“你府中養的麵首可不少,汴京城裏可是有不少捕風捉影之聞。”
這位女子正是當朝的臨熙公主,排行第七。
她聽後,掩嘴輕笑,“我府中的那些麵首,不過是一群華而不實的酒囊飯袋,缺的正是這般會吟詩作對的風雅之人。”
汴京城中,無人不知臨熙公主的風流韻事。
她深得太後寵愛,行事恣意,不僅府中飼養麵首,還常以男子裝扮出入西廂樓。
更有傳言,她與朝中大臣及九大姓的子弟皆有不少床笫之間的風流韻事,傳遍京城。
二皇子陳豐與臨熙公主乃一母同胞的兄妹,彼此間並無太多避諱。
陳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淡淡道:“倒是忘了,臨熙你與謝家那位嫡子關係匪淺。”
他口中的謝家嫡子,正是謝觀的長兄——謝穆。
臨熙公主輕笑一聲,“謝穆那人,倒是個十足的呆子,對他那位父親崇拜得五體投地。不過,此人倒也得了定遠侯幾分真傳。”
她頓了頓,似在迴憶,“當年他一杆梅子酒,在汴京城中可是風流無兩。”
“隻是可惜,他心中除了振興家族,似乎再無他物。”
二皇子聞言,嘴角微揚,“臨熙,這麽多年了,你還記得此人?”
“謝穆隨他父親離京已有十多年,未曾歸來。或許等群芳宴之後,劍南道之事塵埃落定,這位定遠侯便能恢複爵位。”
陳豐語氣淡然,“定遠侯嫡子,身份倒是不差。”
臨熙公主擺了擺手,神色間帶著幾分慵懶,“這些陳年舊事,不提也罷。
“我們今日談的,可是那位謝家庶子。”
“二哥,你難道對謝觀不感興趣?雖說他在謝家不受待見,但這未必不是好事。九大姓中那些出彩之人,哪個不是心係家族?謝觀無依無靠,反倒少了些束縛。”
陳豐腦海中浮現出方才與謝觀相見的情景。
那人雖為庶子,卻氣度從容,與尋常庶子大不相同,令人難以忽視。
臨熙公主見陳豐沉默,笑道:“一個不受寵的庶子,在汴京無依無靠,如同無根浮萍,又能如何?”
“在汴京從不缺才華之人,倘若沒有大樹底乘蔭,最終隻有在汴京的暗流之中悄無聲息。”
陳豐點了點頭。
九大姓屹立不倒,都是世代積累下的。
一個人的寒窗苦讀,怎麽抵得過父輩祖先的幾世圖勵。
“二哥,你別把一位庶子太當迴事,就算是有點才華又能如何,也就兩首詩詞,得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名聲。”
“謝家視之為禍兒,一個不出府的庶子,沒有主母的允許,連讀書出閣都做不到。”
臨熙麵上笑意更甚。
“二哥若往謝府相邀出仕,彼庶子必感驚喜交加,對你心生誠服。”
“古人雲,‘士為知己者死’,此言可不虛啊。”
陳豐沒有言語,看著四方戲台之上花魁宣布定場詩。
他想起剛剛謝觀的兩首詩詞已經傳出,邀仙樓上還在為其感歎。
這兩首詩詞,明日必定要名動汴京。
恰在此時!
戲台上的司儀宣布,“此次花魁娘子,隻留了一首定場詩。”
陳豐微微一愣,這是第三次隻留一首詩詞的情況。
司儀朗聲念道。
“鵲橋仙”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群芳宴上都是有抄錄者已將詩詞謄寫完畢,送至各位貴人手中。
陳豐接過遞來的紙箋,目光掃過心中微微一震。
戲台上的雲婉輕啟朱唇,聲音清澈道:
“此詩題為《鵲橋仙》,題詩之人乃是——草堂詩會,謝觀。”
陳豐低頭看向手中紙上的最後一欄,署名之人——謝觀。
周圍之人又響起陣陣驚歎。
“這謝觀究竟是何人,這詞寫的實在太妙。”
三樓,不少貴人甚至書院的名士都紛紛投下簪花。
簪花如雨,紛紛揚揚地由侍女呈上。
陳豐正凝神沉思,忽然一位貼身太監悄然走近,低聲稟報道:
“殿下,燕王剛剛下了邀仙樓。”
陳豐皺起眉頭。
這位六弟,此時下邀仙樓是為何事?
“燕王和花魁公孫娘子,似乎去群芳宴上尋那位謝觀去了!”
臨熙聽後倒是一笑,“二哥,你不去,這位六哥可是出名的三顧茅廬,禮賢下士,素有陸沉遺風。”
太監繼續道:“不僅是燕王,還有諸葛家的諸葛子青,司馬家的司馬春風。”
“書院的羅靜老先生,金子歎先生,都是一塊去了。”
臨熙也是眉頭微蹙。
司馬家“善養浩然氣”的司馬春風,諸葛家男生女相、貴不可言的“諸葛子青”。
羅靜乃是天下聞名的大儒。
金子歎乃是汴京名聲在外的風評家,西廂樓的汴京十八家就是由此人編寫。
臨熙公主冷笑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屑:“這幾人,竟為區區一個謝家庶子如此興師動眾,值得嗎?不過是幾首詩詞罷了,何至於此?”
陳豐正沉吟間。
忽然一道清朗的聲音從四樓傳來,打破了邀仙樓的喧囂:“
“傳蘇相口諭,請謝觀題詩一首。”
此言一出,滿樓皆驚。
陳豐眼神猛然一震,心中波瀾驟起。
當朝宰相,竟親自傳口諭,點名要謝觀題詩!
臨熙公主聞言,臉上的冷笑也瞬間凝固,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
要知道!
蘇相權傾朝野,這多年從未對任何人另眼相看。
她握緊手中的團扇,低聲喃喃:“蘇相……竟要謝觀題詩?”
“這謝觀倒是頗有些才華。”
一位頭戴金色鳳冠、年約十八九歲的女子輕聲說道。
她的聲音悅耳,帶著幾分慵懶與隨意,“方才在謝家老太君和袁夫人似乎都不待見這位庶子,他在謝家的風評可不太好。”
女子一邊說著,轉過頭,目光落在身旁的男子身上,巧笑嫣然道:
“二哥,你似乎對他很有興趣?”
男子身著紫衣貂裘,袖口以金線滾邊,襯得他身姿挺拔,宛如鬆竹。
他雙手悠然負於背後,眉宇間透出一股冷峻與貴氣。
此人正是剛剛向謝觀求畫的二皇子陳豐。
陳豐聞言,微微一笑,“怎麽,臨熙,你也對他有興趣?”
他語氣中帶著幾分調侃,“你府中養的麵首可不少,汴京城裏可是有不少捕風捉影之聞。”
這位女子正是當朝的臨熙公主,排行第七。
她聽後,掩嘴輕笑,“我府中的那些麵首,不過是一群華而不實的酒囊飯袋,缺的正是這般會吟詩作對的風雅之人。”
汴京城中,無人不知臨熙公主的風流韻事。
她深得太後寵愛,行事恣意,不僅府中飼養麵首,還常以男子裝扮出入西廂樓。
更有傳言,她與朝中大臣及九大姓的子弟皆有不少床笫之間的風流韻事,傳遍京城。
二皇子陳豐與臨熙公主乃一母同胞的兄妹,彼此間並無太多避諱。
陳豐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意味深長的笑意,淡淡道:“倒是忘了,臨熙你與謝家那位嫡子關係匪淺。”
他口中的謝家嫡子,正是謝觀的長兄——謝穆。
臨熙公主輕笑一聲,“謝穆那人,倒是個十足的呆子,對他那位父親崇拜得五體投地。不過,此人倒也得了定遠侯幾分真傳。”
她頓了頓,似在迴憶,“當年他一杆梅子酒,在汴京城中可是風流無兩。”
“隻是可惜,他心中除了振興家族,似乎再無他物。”
二皇子聞言,嘴角微揚,“臨熙,這麽多年了,你還記得此人?”
“謝穆隨他父親離京已有十多年,未曾歸來。或許等群芳宴之後,劍南道之事塵埃落定,這位定遠侯便能恢複爵位。”
陳豐語氣淡然,“定遠侯嫡子,身份倒是不差。”
臨熙公主擺了擺手,神色間帶著幾分慵懶,“這些陳年舊事,不提也罷。
“我們今日談的,可是那位謝家庶子。”
“二哥,你難道對謝觀不感興趣?雖說他在謝家不受待見,但這未必不是好事。九大姓中那些出彩之人,哪個不是心係家族?謝觀無依無靠,反倒少了些束縛。”
陳豐腦海中浮現出方才與謝觀相見的情景。
那人雖為庶子,卻氣度從容,與尋常庶子大不相同,令人難以忽視。
臨熙公主見陳豐沉默,笑道:“一個不受寵的庶子,在汴京無依無靠,如同無根浮萍,又能如何?”
“在汴京從不缺才華之人,倘若沒有大樹底乘蔭,最終隻有在汴京的暗流之中悄無聲息。”
陳豐點了點頭。
九大姓屹立不倒,都是世代積累下的。
一個人的寒窗苦讀,怎麽抵得過父輩祖先的幾世圖勵。
“二哥,你別把一位庶子太當迴事,就算是有點才華又能如何,也就兩首詩詞,得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名聲。”
“謝家視之為禍兒,一個不出府的庶子,沒有主母的允許,連讀書出閣都做不到。”
臨熙麵上笑意更甚。
“二哥若往謝府相邀出仕,彼庶子必感驚喜交加,對你心生誠服。”
“古人雲,‘士為知己者死’,此言可不虛啊。”
陳豐沒有言語,看著四方戲台之上花魁宣布定場詩。
他想起剛剛謝觀的兩首詩詞已經傳出,邀仙樓上還在為其感歎。
這兩首詩詞,明日必定要名動汴京。
恰在此時!
戲台上的司儀宣布,“此次花魁娘子,隻留了一首定場詩。”
陳豐微微一愣,這是第三次隻留一首詩詞的情況。
司儀朗聲念道。
“鵲橋仙”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群芳宴上都是有抄錄者已將詩詞謄寫完畢,送至各位貴人手中。
陳豐接過遞來的紙箋,目光掃過心中微微一震。
戲台上的雲婉輕啟朱唇,聲音清澈道:
“此詩題為《鵲橋仙》,題詩之人乃是——草堂詩會,謝觀。”
陳豐低頭看向手中紙上的最後一欄,署名之人——謝觀。
周圍之人又響起陣陣驚歎。
“這謝觀究竟是何人,這詞寫的實在太妙。”
三樓,不少貴人甚至書院的名士都紛紛投下簪花。
簪花如雨,紛紛揚揚地由侍女呈上。
陳豐正凝神沉思,忽然一位貼身太監悄然走近,低聲稟報道:
“殿下,燕王剛剛下了邀仙樓。”
陳豐皺起眉頭。
這位六弟,此時下邀仙樓是為何事?
“燕王和花魁公孫娘子,似乎去群芳宴上尋那位謝觀去了!”
臨熙聽後倒是一笑,“二哥,你不去,這位六哥可是出名的三顧茅廬,禮賢下士,素有陸沉遺風。”
太監繼續道:“不僅是燕王,還有諸葛家的諸葛子青,司馬家的司馬春風。”
“書院的羅靜老先生,金子歎先生,都是一塊去了。”
臨熙也是眉頭微蹙。
司馬家“善養浩然氣”的司馬春風,諸葛家男生女相、貴不可言的“諸葛子青”。
羅靜乃是天下聞名的大儒。
金子歎乃是汴京名聲在外的風評家,西廂樓的汴京十八家就是由此人編寫。
臨熙公主冷笑一聲,語氣中帶著幾分不屑:“這幾人,竟為區區一個謝家庶子如此興師動眾,值得嗎?不過是幾首詩詞罷了,何至於此?”
陳豐正沉吟間。
忽然一道清朗的聲音從四樓傳來,打破了邀仙樓的喧囂:“
“傳蘇相口諭,請謝觀題詩一首。”
此言一出,滿樓皆驚。
陳豐眼神猛然一震,心中波瀾驟起。
當朝宰相,竟親自傳口諭,點名要謝觀題詩!
臨熙公主聞言,臉上的冷笑也瞬間凝固,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
要知道!
蘇相權傾朝野,這多年從未對任何人另眼相看。
她握緊手中的團扇,低聲喃喃:“蘇相……竟要謝觀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