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又叫雲台,在乾清門外廣場以南謹身殿東北角,所謂雲台門者。明朝典製,一般諸如元旦,聖節,朔望之類禮節性的朝會在奉天殿舉行,處理國家大事召見內外大臣所謂常朝一般在乾清宮,或者在乾清門,所謂禦門聽政。平台地處內宮與外廷之間,是皇帝在常朝之外單獨召開核心機密會議的地方,又叫平台召對,被召者不是內閣大臣就是六部五府掌印管事的重臣,所謂機密重地,一般人是靠近不了的。因此受到召見的臣子無不引以為莫大的榮耀。
內閣裏三位大學士商輅、彭時,萬安,以及兵部尚書項忠,五軍都督府幾位掌印勳戚都已在平台正殿內丹墀以下排班站好,隨著值殿太監一聲高唿“聖駕到——”眾大臣無不屏息肅立,待朱見深升座便一起跪下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朱見深讓平身這才站起來分立兩邊。抬頭望去,就見龍案兩側站著兩個太監,上首的是白眉白發箭袖蟒衣的懷恩,下首低眉斂目,懷抱著拂塵的竟是梁芳。以往平台召對,內臣中隻有司禮掌印太監可以參與,其他即便是司禮秉筆太監非特旨宣召也不得與聞。今天梁芳赫然在側,是偶然還是皇帝有意而為之,向朝廷重臣們釋放某種信號?不得而知。好在重臣們的興趣不在這上邊,他們關心的是國家大事,時下的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大事乃是乘西北新勝之威,一舉收複當年放棄的河套之地。皇帝找他們到平台來的目的就是確定西北三邊總製的人選,誰都知道一旦朝廷決定收複河套,新設的三邊總製就是這場大征伐的三軍統帥。
卻說那河套之地三麵環河,一麵與延綏榆林衛接壤,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朝廷派軍隊沿河防守,西北邊境尚保無虞。後來朝廷發兵征麗川,天下騷動,以河套遠在萬裏,地曠人稀,且常年被兵,朝廷又一時無力西顧,於是當國者以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餘,便建議棄守河套之地,以重兵退守關內。雖然這樣兵力收縮確保了西北邊境短時間內太平無事,然而河套卻從此落入蒙古之手,在朝廷眼裏河套是塊雞肋,可在蒙古人眼裏卻是天賜一塊寶地,自從占據了河套之地,沒用幾年的功夫蒙古騎兵便以河套為基地向著大明邊牆頻頻發起衝擊,而且攻勢一波比一波強烈,自天順以來西北戰無虛日,朝廷勞師糜餉疲於應付,於是收複河套便提到了朝廷的議事日程之上,隻是天順皇帝駕崩新君即位王朝更迭之時朝廷無暇西顧才耽擱了下來。
兵部尚書項忠是複套計劃的堅決支持者。當年項忠巡撫延綏的時候,便和當時的延綏總兵官彰武伯楊信建議朝廷深入河套,以驅逐盤踞在河套的蒙古人,當時朝廷集重兵八萬於延綏,拜項忠為總督軍務,偕楊信大舉搜套,期以一起蕩平套寇收複失地。然而就在項忠信誓旦旦準備誓師西征之時,忽傳來套寇深入暴掠延綏沿邊六縣之地,那六縣正是項忠的防區,項忠做夢也沒想到他還沒有來得及對河套用兵,卻被河套之敵打了個措手不及,身為巡撫守土有責,項忠隻得向朝廷請罪,不日朝旨下來命項忠迴京候勘,雖然項忠並沒有因此受到很重的處分,但是複套之事隻得拖延下去,使項忠於此一直耿耿於懷。後來自他擔任兵部尚書以後就一直積極籌劃收複河套的計劃部署並屢次向朝廷建議,但是朝廷一直對項忠的建議很冷淡,支持者也寥寥無幾。眼見的朝廷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當國者碌碌無為屍位素餐,項忠因此常常撫須慨歎大明王朝眼看就要江河日下,如照此下去,自己就隻能帶著遺憾了此殘生了。
其實朝廷並不是對西北邊患置若罔聞。隻是一來自土木之變以來,大明王朝元氣大傷無力西顧,二來眼下的當國者多是經曆過北京保衛戰,親眼目睹過蒙古鐵騎的驍勇厲害,生恐一旦陷入河套之戰,倘或大敗而歸,非但國家喪權辱國,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也是難保。所以任憑項忠上下唿號,這些人卻隻是持觀望態度。皇帝年輕不諳世事,一切都聽這些當國大臣的擺布,項忠即便常懷精忠報國之心,一時也是報效無門,空自噘歎。
然而自王越大敗蒙古之後,朝野為之振奮,項忠認為這是一個有利的時機,便再次倡議朝廷乘西北新勝之機征調天下士馬深入河套一舉鏟除盤踞河套幾十年的蒙古人。一時朝野響應,朱見深當即將項忠的建議下廷臣議奏。誰知道廷議中反對之聲依舊不斷,反對的人認為蒙古人雖遭新敗,卻未傷元氣,倘此時倉促征調士馬深入河套,恐怕彼此不能協調作戰,反被套寇所中,再者河套離三邊之地兩千餘裏,十幾萬大軍的後勤補給會異常困難;加之這兩年天下災害頻仍,天下饑民嗷嗷待哺,朝廷本就捉襟見肘,哪裏又去籌集千百萬兩銀子的軍費?倘或災害之年再加賦於民隻怕激起民變天下騷動,變生肘腋難以應付。於是如此種種擔心再一次壓過了項忠的聲音,為了安撫項忠不至於就此灰心喪氣,主持廷議的首輔商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首先肯定套寇不滅三邊終無寧歲,項忠的建議乃是精誠謀國之舉,隻是以目前的狀況似以先不集結大軍入套,但從現在開始可以下令西北各邊鎮守文武加緊訓練士卒,一麵密切注意套寇動靜,一麵隨時做好征套準備。另命陝西巡撫餘子俊自西安至寧夏固原一線修築糧台驛站,以備戰時轉輸糧草餉源之用。另外建議朝廷在寧夏固原設三邊總製府,簡以文武重臣充任,平時節製三邊軍務,協調西北各鎮,一旦征套準備成熟,三邊總製府便成為整套大軍的指揮中樞,彼時不至於出現各路大軍各自為戰的局麵等等。
那商輅不愧是燮理陰陽的宰輔之才,此議一出,方方麵麵也就擺平了。於是便以商輅的建議作為廷議的結果奏報天子,當時即奉朱批:依議。著內閣交各該衙門照此辦理。連日裏內閣召開會議商討方案,這日懷恩奉旨到內閣傳命平台召對,眾人知是皇帝要聽會議結果,於是趕往平台的路上,商輅拉住懷恩走在最後把一幹決策細細說給懷恩,懷恩也不時答話,商輅不住的點頭,到得平台候駕之時心裏早已打好了腹稿,以備迴奏。
內閣裏三位大學士商輅、彭時,萬安,以及兵部尚書項忠,五軍都督府幾位掌印勳戚都已在平台正殿內丹墀以下排班站好,隨著值殿太監一聲高唿“聖駕到——”眾大臣無不屏息肅立,待朱見深升座便一起跪下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朱見深讓平身這才站起來分立兩邊。抬頭望去,就見龍案兩側站著兩個太監,上首的是白眉白發箭袖蟒衣的懷恩,下首低眉斂目,懷抱著拂塵的竟是梁芳。以往平台召對,內臣中隻有司禮掌印太監可以參與,其他即便是司禮秉筆太監非特旨宣召也不得與聞。今天梁芳赫然在側,是偶然還是皇帝有意而為之,向朝廷重臣們釋放某種信號?不得而知。好在重臣們的興趣不在這上邊,他們關心的是國家大事,時下的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大事乃是乘西北新勝之威,一舉收複當年放棄的河套之地。皇帝找他們到平台來的目的就是確定西北三邊總製的人選,誰都知道一旦朝廷決定收複河套,新設的三邊總製就是這場大征伐的三軍統帥。
卻說那河套之地三麵環河,一麵與延綏榆林衛接壤,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朝廷派軍隊沿河防守,西北邊境尚保無虞。後來朝廷發兵征麗川,天下騷動,以河套遠在萬裏,地曠人稀,且常年被兵,朝廷又一時無力西顧,於是當國者以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有餘,便建議棄守河套之地,以重兵退守關內。雖然這樣兵力收縮確保了西北邊境短時間內太平無事,然而河套卻從此落入蒙古之手,在朝廷眼裏河套是塊雞肋,可在蒙古人眼裏卻是天賜一塊寶地,自從占據了河套之地,沒用幾年的功夫蒙古騎兵便以河套為基地向著大明邊牆頻頻發起衝擊,而且攻勢一波比一波強烈,自天順以來西北戰無虛日,朝廷勞師糜餉疲於應付,於是收複河套便提到了朝廷的議事日程之上,隻是天順皇帝駕崩新君即位王朝更迭之時朝廷無暇西顧才耽擱了下來。
兵部尚書項忠是複套計劃的堅決支持者。當年項忠巡撫延綏的時候,便和當時的延綏總兵官彰武伯楊信建議朝廷深入河套,以驅逐盤踞在河套的蒙古人,當時朝廷集重兵八萬於延綏,拜項忠為總督軍務,偕楊信大舉搜套,期以一起蕩平套寇收複失地。然而就在項忠信誓旦旦準備誓師西征之時,忽傳來套寇深入暴掠延綏沿邊六縣之地,那六縣正是項忠的防區,項忠做夢也沒想到他還沒有來得及對河套用兵,卻被河套之敵打了個措手不及,身為巡撫守土有責,項忠隻得向朝廷請罪,不日朝旨下來命項忠迴京候勘,雖然項忠並沒有因此受到很重的處分,但是複套之事隻得拖延下去,使項忠於此一直耿耿於懷。後來自他擔任兵部尚書以後就一直積極籌劃收複河套的計劃部署並屢次向朝廷建議,但是朝廷一直對項忠的建議很冷淡,支持者也寥寥無幾。眼見的朝廷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當國者碌碌無為屍位素餐,項忠因此常常撫須慨歎大明王朝眼看就要江河日下,如照此下去,自己就隻能帶著遺憾了此殘生了。
其實朝廷並不是對西北邊患置若罔聞。隻是一來自土木之變以來,大明王朝元氣大傷無力西顧,二來眼下的當國者多是經曆過北京保衛戰,親眼目睹過蒙古鐵騎的驍勇厲害,生恐一旦陷入河套之戰,倘或大敗而歸,非但國家喪權辱國,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也是難保。所以任憑項忠上下唿號,這些人卻隻是持觀望態度。皇帝年輕不諳世事,一切都聽這些當國大臣的擺布,項忠即便常懷精忠報國之心,一時也是報效無門,空自噘歎。
然而自王越大敗蒙古之後,朝野為之振奮,項忠認為這是一個有利的時機,便再次倡議朝廷乘西北新勝之機征調天下士馬深入河套一舉鏟除盤踞河套幾十年的蒙古人。一時朝野響應,朱見深當即將項忠的建議下廷臣議奏。誰知道廷議中反對之聲依舊不斷,反對的人認為蒙古人雖遭新敗,卻未傷元氣,倘此時倉促征調士馬深入河套,恐怕彼此不能協調作戰,反被套寇所中,再者河套離三邊之地兩千餘裏,十幾萬大軍的後勤補給會異常困難;加之這兩年天下災害頻仍,天下饑民嗷嗷待哺,朝廷本就捉襟見肘,哪裏又去籌集千百萬兩銀子的軍費?倘或災害之年再加賦於民隻怕激起民變天下騷動,變生肘腋難以應付。於是如此種種擔心再一次壓過了項忠的聲音,為了安撫項忠不至於就此灰心喪氣,主持廷議的首輔商輅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首先肯定套寇不滅三邊終無寧歲,項忠的建議乃是精誠謀國之舉,隻是以目前的狀況似以先不集結大軍入套,但從現在開始可以下令西北各邊鎮守文武加緊訓練士卒,一麵密切注意套寇動靜,一麵隨時做好征套準備。另命陝西巡撫餘子俊自西安至寧夏固原一線修築糧台驛站,以備戰時轉輸糧草餉源之用。另外建議朝廷在寧夏固原設三邊總製府,簡以文武重臣充任,平時節製三邊軍務,協調西北各鎮,一旦征套準備成熟,三邊總製府便成為整套大軍的指揮中樞,彼時不至於出現各路大軍各自為戰的局麵等等。
那商輅不愧是燮理陰陽的宰輔之才,此議一出,方方麵麵也就擺平了。於是便以商輅的建議作為廷議的結果奏報天子,當時即奉朱批:依議。著內閣交各該衙門照此辦理。連日裏內閣召開會議商討方案,這日懷恩奉旨到內閣傳命平台召對,眾人知是皇帝要聽會議結果,於是趕往平台的路上,商輅拉住懷恩走在最後把一幹決策細細說給懷恩,懷恩也不時答話,商輅不住的點頭,到得平台候駕之時心裏早已打好了腹稿,以備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