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鹽山的很多商賈心裏都對長壽有所不滿。
他們都希望把從鹽民手裏購買鹽的價格盡可能壓得低一點。可是長壽堅持定在二十五個銅錢一斤的價格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投奔鹽山而來。人越多就有越多搜刮錢財的機會。可是長壽小師傅總是不能完全站在他們的利益上說話。
不過越是看重利益的人越是冷靜。鹽商們心裏也都清楚的知道長壽小師傅隻是沒有讓他們賺錢賺到爽而已。
如果換另外一個人隻會比長壽小師傅更差。在他們這些自己人裏麵找不到一個不顧私利讓人信任的人。如果換人甚至鹽山馬上就會分崩離析。
到那個時候,無論是大楚國還是烏骨人都能輕輕鬆鬆的占領鹽山。他們又會像以前那樣過東躲西藏見不到光的私鹽販子生活。
而且還有一個小蝶姑娘,帶兵打仗殺伐決斷都不是他們這些人可比的。
更不要說長壽小師傅總在關鍵時刻露出一些手段讓這些人不僅不敢小覷不說,甚至是奉若神明。
長壽迴到鹽山後馬上送一箱珠寶首飾送到康公弼那裏。讓他找城裏的鹽商兌換成銀兩。然後給投奔鹽山的農戶放貸讓他們買種耕作。
大楚國百姓幾乎家家都是熬到春天耕作的時候身無分文。他們隻能以土地抵押向大戶高息借貸。最後往往落得失去土地甚至是賣兒賣女賣老婆。
現在長壽讓康公弼以極低的利息向農戶放貸立刻引起了城裏一些放貸的鹽商的不滿。這又讓他們少了一個獲得暴利的途徑。
不過長壽與趙介商議後又馬上從鹽商中挑選十個人出任縣令即刻赴任。
這件事在鹽山城裏引起了轟動。對長壽的不滿之聲立刻小了很多。很多人都伸著脖子希望這樣的好事下一次能夠輪到自己頭上。
在大楚國不管商人有多少錢財,地位就是低下。能夠一步登天成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是這些鹽商做夢都做不來的好事。
有心人也發現這一次被挑選出來的人都是沒有參與放貸的。鹽山城裏放貸之風馬上收斂了很多。
隨後更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廖超居然被長壽小師傅派往易州赴任成為轄地六縣的府尹老爺!
人們怎麽都想象不出來胖得像磨盤一樣的潑風刀廖超傳上官服是一個什麽樣子。
隻有古二爺冷冷的說道:“有什麽了不起的?不過是沐猴而冠而已。也不是大楚國朝廷親自任命的,真把自己當成府尹老爺了?”
可是古二爺心裏也清楚,現在的大楚國朝廷已經管不到這裏了。長壽小師傅儼然就是這裏的土皇上。雖然他本人低調悠閑根本沒有河北東西兩路都總管的樣子。
河北屢經戰亂,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所以上任的官員第一要務就是四處招攬百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榜樣,就是愛民如子的廖超廖大老爺。
更重要的是現在大家都清楚的知道隻有緊緊的跟著長壽小師傅才有榮華富貴的金光大道可以走!
鹽山又恢複了平靜。曬鹽的曬鹽,種田的種田。鹽商們也趁著戰爭間隙開始做起了生意。
中書舍人汪藻忐忑不安的看著遠處的真定城。他這一次到這裏來是代表陛下宣旨的。
大楚國朝廷對真定府和鹽山不服朝廷法令的事情已經忍無可忍了。
既然烏骨人已經退兵了自然就要著手解決真定府的事情。現在派兵攻打顯然不現實。有智之士立刻就想到了挑撥離間的計策。
上一次朝廷把常勝軍一分為二,從此造成郭藥師和張令徽的勢同水火。雖然這樣做最後造成了燕山府被烏骨人攻破,可是計策本身還是很成功的嘛。
所以朝廷這一次想再用一次。具體的做法就是把河北東西兩路一分為二,長壽為東路都總管,石再亮為西路都總管。
如果能因此引起兩個人的內鬥就是朝廷最希望看見的。最好是兩敗俱傷自生自滅。
想出這條計策的人不可謂不聰明。而大楚國從來不缺少這樣的智能之士。
“袁榷袁大人跟隨烏骨大軍到真定府城下勸說我們把真定府讓給烏骨人,結果我們沒有讓。汪大人這一次到這裏不會是興師問罪的吧?”一見到汪藻就開門見山的問道。
汪藻一臉的尷尬。陛下派大臣勸說放棄真定府真是有損朝廷的臉麵。而且據說倒黴的袁榷被氣急敗壞的粘莫胡帶往北方至今沒有放迴來,現在是生死不知。
生逢亂世,做官也是一個很危險的職業。
“派袁大人來勸說你們隻是跟烏骨人虛與委蛇。石先生沒有讓出真定府才是正確的。而且是有大功於朝廷!所以陛下才派我來為石先生升官啊。”汪藻笑著說道。
石再亮聽汪藻這麽說立刻用一種警覺的目光看著汪藻。他本能的覺得汪藻這一次來不簡單。
“陛下決定把河北東西兩路分開。石先生為西路都總管,長壽為東路都總管。以後石先生就可以一展才華了。”汪藻說道。
石再亮馬上就想明白了朝廷的用意。可是他沒有表示拒絕也沒有表示接受。
“送汪大人下去休息。”石再亮對站在一旁的劉宏說道。
朝廷在河北東西兩路分設都總管的事情很快在真定府裏傳開了。
真定府裏的士紳大戶與鹽山的草莽鹽商不同。他們都是曆經幾代上百年的經營,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飽讀詩書的人。他們馬上從這裏麵嗅出不一般的味道。
謝準壓製不住年輕人的心性急忙去拜訪胡有紀。
“每一個人提起諸葛武侯都為他的壯誌未酬而歎息。可是又有幾個人願意活在因為北伐而賦稅深重幾乎所有壯丁都被拉上戰場得蜀漢?”胡有紀說道。
“石再亮的才學怎麽能與諸葛武侯比?他有那個心卻沒有那個力呀。”謝準說道。
“就因為他有這個心就夠我們吃苦頭的了。”胡有紀答道。
“石再亮難道看不出來這是朝廷在挑撥離間嗎?”謝準問道。
胡有紀一臉的苦笑:“功名利祿麵前,就是明知道是一個坑,十個人至少有九個都會跳下去的。”
他們都希望把從鹽民手裏購買鹽的價格盡可能壓得低一點。可是長壽堅持定在二十五個銅錢一斤的價格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投奔鹽山而來。人越多就有越多搜刮錢財的機會。可是長壽小師傅總是不能完全站在他們的利益上說話。
不過越是看重利益的人越是冷靜。鹽商們心裏也都清楚的知道長壽小師傅隻是沒有讓他們賺錢賺到爽而已。
如果換另外一個人隻會比長壽小師傅更差。在他們這些自己人裏麵找不到一個不顧私利讓人信任的人。如果換人甚至鹽山馬上就會分崩離析。
到那個時候,無論是大楚國還是烏骨人都能輕輕鬆鬆的占領鹽山。他們又會像以前那樣過東躲西藏見不到光的私鹽販子生活。
而且還有一個小蝶姑娘,帶兵打仗殺伐決斷都不是他們這些人可比的。
更不要說長壽小師傅總在關鍵時刻露出一些手段讓這些人不僅不敢小覷不說,甚至是奉若神明。
長壽迴到鹽山後馬上送一箱珠寶首飾送到康公弼那裏。讓他找城裏的鹽商兌換成銀兩。然後給投奔鹽山的農戶放貸讓他們買種耕作。
大楚國百姓幾乎家家都是熬到春天耕作的時候身無分文。他們隻能以土地抵押向大戶高息借貸。最後往往落得失去土地甚至是賣兒賣女賣老婆。
現在長壽讓康公弼以極低的利息向農戶放貸立刻引起了城裏一些放貸的鹽商的不滿。這又讓他們少了一個獲得暴利的途徑。
不過長壽與趙介商議後又馬上從鹽商中挑選十個人出任縣令即刻赴任。
這件事在鹽山城裏引起了轟動。對長壽的不滿之聲立刻小了很多。很多人都伸著脖子希望這樣的好事下一次能夠輪到自己頭上。
在大楚國不管商人有多少錢財,地位就是低下。能夠一步登天成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是這些鹽商做夢都做不來的好事。
有心人也發現這一次被挑選出來的人都是沒有參與放貸的。鹽山城裏放貸之風馬上收斂了很多。
隨後更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廖超居然被長壽小師傅派往易州赴任成為轄地六縣的府尹老爺!
人們怎麽都想象不出來胖得像磨盤一樣的潑風刀廖超傳上官服是一個什麽樣子。
隻有古二爺冷冷的說道:“有什麽了不起的?不過是沐猴而冠而已。也不是大楚國朝廷親自任命的,真把自己當成府尹老爺了?”
可是古二爺心裏也清楚,現在的大楚國朝廷已經管不到這裏了。長壽小師傅儼然就是這裏的土皇上。雖然他本人低調悠閑根本沒有河北東西兩路都總管的樣子。
河北屢經戰亂,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所以上任的官員第一要務就是四處招攬百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榜樣,就是愛民如子的廖超廖大老爺。
更重要的是現在大家都清楚的知道隻有緊緊的跟著長壽小師傅才有榮華富貴的金光大道可以走!
鹽山又恢複了平靜。曬鹽的曬鹽,種田的種田。鹽商們也趁著戰爭間隙開始做起了生意。
中書舍人汪藻忐忑不安的看著遠處的真定城。他這一次到這裏來是代表陛下宣旨的。
大楚國朝廷對真定府和鹽山不服朝廷法令的事情已經忍無可忍了。
既然烏骨人已經退兵了自然就要著手解決真定府的事情。現在派兵攻打顯然不現實。有智之士立刻就想到了挑撥離間的計策。
上一次朝廷把常勝軍一分為二,從此造成郭藥師和張令徽的勢同水火。雖然這樣做最後造成了燕山府被烏骨人攻破,可是計策本身還是很成功的嘛。
所以朝廷這一次想再用一次。具體的做法就是把河北東西兩路一分為二,長壽為東路都總管,石再亮為西路都總管。
如果能因此引起兩個人的內鬥就是朝廷最希望看見的。最好是兩敗俱傷自生自滅。
想出這條計策的人不可謂不聰明。而大楚國從來不缺少這樣的智能之士。
“袁榷袁大人跟隨烏骨大軍到真定府城下勸說我們把真定府讓給烏骨人,結果我們沒有讓。汪大人這一次到這裏不會是興師問罪的吧?”一見到汪藻就開門見山的問道。
汪藻一臉的尷尬。陛下派大臣勸說放棄真定府真是有損朝廷的臉麵。而且據說倒黴的袁榷被氣急敗壞的粘莫胡帶往北方至今沒有放迴來,現在是生死不知。
生逢亂世,做官也是一個很危險的職業。
“派袁大人來勸說你們隻是跟烏骨人虛與委蛇。石先生沒有讓出真定府才是正確的。而且是有大功於朝廷!所以陛下才派我來為石先生升官啊。”汪藻笑著說道。
石再亮聽汪藻這麽說立刻用一種警覺的目光看著汪藻。他本能的覺得汪藻這一次來不簡單。
“陛下決定把河北東西兩路分開。石先生為西路都總管,長壽為東路都總管。以後石先生就可以一展才華了。”汪藻說道。
石再亮馬上就想明白了朝廷的用意。可是他沒有表示拒絕也沒有表示接受。
“送汪大人下去休息。”石再亮對站在一旁的劉宏說道。
朝廷在河北東西兩路分設都總管的事情很快在真定府裏傳開了。
真定府裏的士紳大戶與鹽山的草莽鹽商不同。他們都是曆經幾代上百年的經營,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飽讀詩書的人。他們馬上從這裏麵嗅出不一般的味道。
謝準壓製不住年輕人的心性急忙去拜訪胡有紀。
“每一個人提起諸葛武侯都為他的壯誌未酬而歎息。可是又有幾個人願意活在因為北伐而賦稅深重幾乎所有壯丁都被拉上戰場得蜀漢?”胡有紀說道。
“石再亮的才學怎麽能與諸葛武侯比?他有那個心卻沒有那個力呀。”謝準說道。
“就因為他有這個心就夠我們吃苦頭的了。”胡有紀答道。
“石再亮難道看不出來這是朝廷在挑撥離間嗎?”謝準問道。
胡有紀一臉的苦笑:“功名利祿麵前,就是明知道是一個坑,十個人至少有九個都會跳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