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出去,一時卻沒人接茬,袁紹遍視帳內,最後目光落在一年輕人身上。
這人年紀與朱廣相仿,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朱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英武自信,而這個年輕人就算坐在那裏,一言不發,一動不動,眼觀鼻,鼻觀心,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他的嘴角似乎永遠掛著笑容。
“奉孝。”
“在。”
“如之奈何?”
年輕人略欠一下身,從容道:“幕府在許都時就已經表明了態度,主公又何必再問?”
袁紹一笑:“是,在許都你就勸我不要急著出兵。可事情已然如此了,你素有才名,可願教我?”
聽到這話,許攸暗笑一聲。因為他知道本初不是真心求教,隻是打趣而已。那年輕人姓郭名嘉,字奉孝,穎川人氏。別看年輕,少年時在鄉裏就已經很有名氣。穎川名士輩出,但那些個前輩們對這個後生晚輩卻無一例外都很欣賞。
這裏頭,甚至包括這次沒能隨軍前來的荀彧。
郭嘉聽袁紹這麽說,優雅地拂了拂大袖:“幕下之所以勸主公不要急於進兵,並非是朱廣不可圖。相反,趁其在河北立足未穩,人心未歸,正是剪除的良機。隻不過,相較於朱廣,幕下更擔心……”
袁紹不自然地咳嗽一聲,郭嘉知他不喜歡提起那人,遂道:“唯今之計,有急圖,緩圖兩策。”
“急圖如何?”
“今觀黎陽守軍作戰,也算有章法,可見那位中郎將高順並非等閑之輩。但黎陽城防雖然堅固,畢竟規模太小,所屯物資有限。主公若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四麵圍攻,高中郎難免百密而一疏,又能抵擋多久?”
許攸見他侃侃而談,還真有幾分名士之風,心中不爽,質問道:“奉孝你今天想必也看見了,那城中飛石可打數百步遠,無堅不摧。若急攻,傷亡太大了?”
郭嘉淡然一笑:“在下先前也說過,不惜一切代價。再者,我觀那飛石間歇,每輪不過四次,不管城中是何種器械在拋石,也不會超過這個數。而且諸位發現沒有,與王師砲車兼顧遠近不同的是,守軍的器械隻能打遠,不能打近。”
這個說法得到了徐榮的證明。
袁紹點了點頭:“那緩圖呢?”
“緩徐就更簡單了,還是那句話,黎陽物資有限。主公隻需要隻圍不攻,切斷內外聯係交通,時間一到,黎陽唾手可得。所要防備的,不過就是朱子昂憑借騎兵之利,突襲騷擾而已。”
許攸又問:“若朱廣見黎陽被圍,盡起大軍來戰,如之奈何?”
“這基本沒有可能。”郭嘉雖然還在笑,但語氣十分肯定。“橫野將軍張燕是他不得不防的。觀朱廣曆來行事,雖然果決,但如此之大的風險,他不會不理。”
敬陪末座的黃忠魏延二人又交換一下眼色,心說這人年紀不大,卻有這般見識,真真難能可貴。
袁紹聽罷,陡覺心頭一寬。沒錯,今日雖小挫一場,但我的優勢畢竟在這,實在不必過於擔心。這急圖,緩徐兩策,相較起來……一時拿不定主意,又問郭嘉:“奉孝,依你之見,當急當緩?”
郭嘉這才正色,沉默片刻後,認真地迴答道:“幕下認為,宜急不宜緩,以免節外生枝,夜長夢多。”
坐在他旁邊的沮授真沒白瞎他的姓,永遠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偏生又與郭嘉相鄰。一喜一哀,一樂一悲,相映成趣。
不過,他倒是極為讚同郭嘉的意見:“奉孝所言在理,主公,宜急不宜緩。”
許攸一直以首席謀士自居,遂道:“未必?既能緩,又何必急?你們不過就是擔心公路而已。但以我對公路的了解,他之所以與朱廣勾結,不過是一時氣憤。如今朝廷已任命他為前將軍,青州牧,還有什麽好說的?再者,朱廣若是勢大,最受威脅的,便是他。”
一直悶著的審配此時插了一句:“公路將軍難道非得帶兵入冀才算插手?他可以進兵徐州,亦可進而圖謀揚州,甚至……”
袁紹見他欲言又止,鼓勵道:“無妨,直說。”
“甚至可以趁許都空虛。”
此話一出,袁紹許攸都笑了。
許子遠好一陣沒收住,最後才有些接不上氣似的說道:“正南先生,你是不了解公路。他這個人,幹大事惜身,見小利忘命。我相信他有進攻徐州的膽量,畢竟徐州富庶嘛。但若說圖謀許都,那絕不是他的風格。”
因為他與袁氏兄弟都是舊交,多年的小夥伴,聽他這麽說,審配也就不再多言了。郭嘉似乎還想說什麽,許攸見狀,直接搶過了話頭:“主公,眼看著秋收將近,我軍縱使按兵不動,該著急的,也是他朱廣。”
袁紹聽了這話,再不猶豫:“我意已決!既能緩圖,便不必急切。士卒有何罪過?讓他們白白送死?傳我命令,明日起,全麵圍城,不許片甲出黎陽!”
商議已定,見時間也不早了,袁紹便叫散了,卻單獨留下了郭嘉。
許攸見狀,心中也就難免有些吃味。倒不全是因為郭奉孝有才,而是他與袁紹多年的哥們,本是極親近的……
“子遠還有些事?”袁紹見他不走,遂問道。
“啊,沒事,幕下告退。”
過郭嘉身前時,他稍稍停了停,後者仍舊滿麵春風,微微向他一俯首。
許攸一走,袁紹便招著手,示意郭嘉坐近些。
荀彧向他推薦這年輕人時,他其實不太重視。在許都時,郭嘉曾經建議他暫時不要輕易出兵。當時,他隻當是郭嘉急於表現。但今日聽他建言,方覺此子確有過人之處。難怪連荀彧這樣的人都欣賞他。
一番鼓勵後,袁紹問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若此番能攻滅朱廣,三五年之內,天下或可太平?”
這明顯有考驗的意味,郭嘉也不怯場,直言不諱道:“恕幕下唐突,這不太可能。”
袁紹也沒表現出意外,問道:“為何?”
“桓靈以來,天下紛擾,及至黃巾亂起,四海洶洶。這正是人心思變之時,縱使主公此番蕩平河北,安知不會有張廣劉廣?別的不說,西涼有韓遂馬騰,益州有劉焉,幽州有公孫瓚,並州還有王子師,再加上公路將軍……”
袁紹嗯了一聲:“你認為我應該怎麽做?”
“穩固中原,各個擊破。”
次日,袁軍大舉出動。當然不是攻城,而是動用各種手段,切斷黎陽與外界的聯係。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於置拒馬,挖限坑,在城郊遍布望樓,一來監視城中動靜,二來嚴防有人越過防線。至於巡邏之類,那都根本不用說。
而這,正是高順最擔心的。袁紹若傾力來攻,他倒不怕,因為就算戰死在黎陽又怎樣?我必須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以減輕鄴城將麵臨的壓力。
而袁軍隻圍不攻,則讓他有力也無處使。他唯一能作的,就是開始實行食管製,但無論你如何節約,四個月的軍糧,最多也就撐半年……
鄴城
雖然袁軍還沒有兵臨城下,但鄴城已經開始限製出入了,各處城門都有士兵盤查。哪怕是在城郊,也時常可以看到巡邏隊和騎兵的蹤影。這一切就是在告訴你,沒事少出城,甚至少出門。
上午的時候又開始下雨,朱廣實在受夠了他那破將軍府,於是遷到冀州刺史衙門去辦公了。
田豐的衙門其實也好不到哪裏去,要知道最開始刺史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治所。不過,至少這裏不漏雨。
前堂上,你隻要一進去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什麽叫作“高壓”。不是指台階下麵那些隨時捉著刀柄,全副武裝的衛兵。而是進進出出的武官員,他們的臉上都充斥著焦灼,驚慌,與沉重,幾乎無一例外。
一名騎督正在向朱廣報告黎陽的情況。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袁軍在進攻受挫之後,果然不願再冒險,改“全麵圍攻”為“全麵圍困”。
齊周手指點快把案桌點出幾個洞來:“現在還撐得住,但如果袁軍真就這樣長期圍困下去,冀州人心浮動是肯定的。如果張飛燕再從黑山一出來……”
朱廣抱著膀子,不停地啃著大拇指,這模樣連齊士安都是第一迴見。
“眼看著就要秋收了,袁驃騎人多勢眾,他如果幫著收糧,應該就不愁補給了?”賈詡道。
朱廣沒作聲,抱著膀子到一邊去了。不知道為什麽,哪怕到了這一刻,他也完全沒有上次出兵進攻公孫瓚時的緊張與焦灼。
田豐見狀道:“將軍,在解決掉黎陽之前,袁驃騎是不會來鄴城的。所以,這件事情必須當機立斷。趁現在張燕還沒有動靜,兵發黎陽,否則,就徹底被動了!”說罷,將目光投向賈和,好像是在爭取他的支持。
後者卻沒有表態,而看著朱廣的背影。
齊周等好大一陣,終究忍耐不住,趨步上前,在他身邊小聲道:“越拖,對我們越不利。甚至連那些原本支持你的豪門大族都有可能倒戈相向。集結部隊,袁紹雖然兵力占優勢,可他未必能戰勝,將軍你的部隊能打,人所共知!”
朱廣看著他一陣,轉向賈詡:“先生,還有其他辦法麽?”
“等。”賈和就一字。
朱廣點了點頭,問一直不作聲的麴義:“照你看,若兵發黎陽,有把握麽?”
“恕卑職直言,一半。”
“哈。”朱廣笑了。“一半勝算。本初若敗,還可以迴去河南,我若敗,河北就沒了。聽著就不劃算呐。”
麴義亦笑:“主公若擔心兵力不足,不是還有張中郎,吳校尉和田使君麽?”
節製涿郡和河間的張遼有步騎一萬,確實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調他迴來,足可跟袁紹放手一搏。就算戰敗,在擁有優勢騎兵的前提下,損失也不會太過慘重。
至於田疇和吳式就算了,他倆駐地在上穀,兵力也不多。至於鮮卑人和烏丸人,那就別想了。如果說是幽州有戰事讓他們出兵還具可行性,讓人家南下冀州來替你打仗?你臉咋那麽大呢?
還有一句大家心知肚明,卻都不說破的話。
如果在河北失利,那就隻能往北麵撤退,有田疇和吳式在,將來逃到幽州,至少還有人接應不是?
不過,如果調張遼南下,那就涉及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這基本上就意味著放棄幽州,此前的北伐,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朱廣剛要開口,便瞧見趙雲踩著兩腳泥步伐匆匆地從外頭進來。來不及跟同僚們敘禮,他直奔朱廣道:“將軍,抓住一名袁軍細作,搜出了此物。”
那是一封書寫在布帛的信,朱廣瞄了幾眼便遞給賈詡:“袁驃騎在催促張燕起兵。”
賈詡細細看罷,沉吟道:“看袁驃騎的語氣,張燕是失約了。他原本應該在袁軍渡河之前就起兵響應的。”
朱廣一笑:“世道艱難,都學精了。是個人就會觀望局勢,生怕自己被套進去。”
齊周哼一聲:“張燕也不是傻子,他才不會替袁本初當冤大頭。現在出來幹什麽?等上一段時間,秋收時節,就算鄴城沒他的份,還不能搶幾石麥子?”
朱廣搖頭道:“那你就小看飛燕了。他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你信不信,如果袁本初拿下黎陽,兵臨鄴城,他肯定跑得比誰都快。而現在,他還沒有看出勝負的端倪,所以不會輕舉妄動。”
麴義一時不解:“這……難道張燕不希望盡快看到鄴城易主?”
“那你得站在他的立場上看。”
“請主公明示?”
“對於張飛燕來說,不管鄴城怎麽易主,都不可能是他。自我坐鎮河北以來,北也打,南也打,但就是沒有打過他,當然,他也明白這隻是早晚的問題。如果本初拿下了河北,情況並不會改觀,人家照樣會打他的主意。”
齊周見朱廣停住了,遂接過話頭:“甚至,在張燕看來,朱將軍在河北當家,比袁將軍要好。”
麴義也迴過味兒來,點頭道:“不錯,袁公一旦得到河北,那將是如虎添翼,對他的威脅更大。”
朱廣歎一聲:“張角等兄弟三人,鬧了一個八州並起,一年之間便灰飛煙滅。而張燕能夠混到現在,豈是一句‘黑山兇險’能夠解釋的?這個人也就是入錯了行,否則,也是一方雄主啊。”
“將軍,既然張燕這裏暫時……”
話沒說完,朱廣已經豎起指頭打斷了他:“我就在鄴城,哪也不去。”
“這是為何?”齊周大驚。朱廣未答,他卻看到賈詡輕笑,略帶不滿地問道:“和先生教我?”
賈詡還是笑:“都尉還不明白麽?張燕雖在黑山中,但消息卻是極靈通的。若袁公兵臨城下,他會出兵。但若是主公離了鄴城,他同樣也會出兵。張燕等的,無非就是一個時機而已。”
齊周聞言,不再多問。你想讓他在賈詡麵前作恍然大悟狀?那不可能。
田豐已經猜到了朱廣和賈詡的意圖,卻並不點破,隻是提醒道:“將軍,有備無患,非常時期,作最壞打算不會有錯。”
朱廣點頭表示認可。
麴義終於發現,這左將軍幕僚不是好當的。跟這群人相處實在太費勁了,個個高來高去,從不把話說全。
主公打算在鄴城等待時機?那時機到底是什麽?他正想拿這話去問,便看到一個人出現在堂外。你這是……玩了泥巴迴來?
那人渾身是稀泥,大概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正跟堂下整理儀容呢。
朱廣一見就笑道:“你要麽就迴去洗洗,要麽現在就進來。”
齊周立馬接口:“你如果選了前者,我保證將軍會把你扔到護城河裏洗個夠。”
朱廣昂著頭斜他一眼:“還是你了解我。”
眾人皆失笑,麴義卻苦笑。作為新來的,他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河北這幫人包括朱將軍在內,簡直沒法用常理推斷。這都什麽時候了?還有心情開玩笑?
那人在朱廣西征董卓時,還隻是個屯長,因為作戰勇猛而受到關注。他本是青州人,袁紹跟朱廣談判,想削弱河北的軍事實力,所以要求因為西征而集結起來的北軍各路人馬必須歸還本州。最後談判的結果是隻放青州軍,但他,留了下來。
等他進來以後,朱廣直接問道:“如何?”
“不出主公與賈中郎所料,袁公路的大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南下徐州了。”朱廣聞言,感歎不已。陶謙還真是個苦命的主,原來的曆史上,他撞上雄材大略的魏武曹操。現在,又遭遇了袁術。袁公路才略當然不及曹操,但要說膽肥,則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州暴兵一旦重返徐州,隻怕跟蝗蟲過境沒什麽區別。陶恭祖好不容易將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堪稱十三州模範,這下全完蛋了。。。。
這人年紀與朱廣相仿,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朱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英武自信,而這個年輕人就算坐在那裏,一言不發,一動不動,眼觀鼻,鼻觀心,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他的嘴角似乎永遠掛著笑容。
“奉孝。”
“在。”
“如之奈何?”
年輕人略欠一下身,從容道:“幕府在許都時就已經表明了態度,主公又何必再問?”
袁紹一笑:“是,在許都你就勸我不要急著出兵。可事情已然如此了,你素有才名,可願教我?”
聽到這話,許攸暗笑一聲。因為他知道本初不是真心求教,隻是打趣而已。那年輕人姓郭名嘉,字奉孝,穎川人氏。別看年輕,少年時在鄉裏就已經很有名氣。穎川名士輩出,但那些個前輩們對這個後生晚輩卻無一例外都很欣賞。
這裏頭,甚至包括這次沒能隨軍前來的荀彧。
郭嘉聽袁紹這麽說,優雅地拂了拂大袖:“幕下之所以勸主公不要急於進兵,並非是朱廣不可圖。相反,趁其在河北立足未穩,人心未歸,正是剪除的良機。隻不過,相較於朱廣,幕下更擔心……”
袁紹不自然地咳嗽一聲,郭嘉知他不喜歡提起那人,遂道:“唯今之計,有急圖,緩圖兩策。”
“急圖如何?”
“今觀黎陽守軍作戰,也算有章法,可見那位中郎將高順並非等閑之輩。但黎陽城防雖然堅固,畢竟規模太小,所屯物資有限。主公若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四麵圍攻,高中郎難免百密而一疏,又能抵擋多久?”
許攸見他侃侃而談,還真有幾分名士之風,心中不爽,質問道:“奉孝你今天想必也看見了,那城中飛石可打數百步遠,無堅不摧。若急攻,傷亡太大了?”
郭嘉淡然一笑:“在下先前也說過,不惜一切代價。再者,我觀那飛石間歇,每輪不過四次,不管城中是何種器械在拋石,也不會超過這個數。而且諸位發現沒有,與王師砲車兼顧遠近不同的是,守軍的器械隻能打遠,不能打近。”
這個說法得到了徐榮的證明。
袁紹點了點頭:“那緩圖呢?”
“緩徐就更簡單了,還是那句話,黎陽物資有限。主公隻需要隻圍不攻,切斷內外聯係交通,時間一到,黎陽唾手可得。所要防備的,不過就是朱子昂憑借騎兵之利,突襲騷擾而已。”
許攸又問:“若朱廣見黎陽被圍,盡起大軍來戰,如之奈何?”
“這基本沒有可能。”郭嘉雖然還在笑,但語氣十分肯定。“橫野將軍張燕是他不得不防的。觀朱廣曆來行事,雖然果決,但如此之大的風險,他不會不理。”
敬陪末座的黃忠魏延二人又交換一下眼色,心說這人年紀不大,卻有這般見識,真真難能可貴。
袁紹聽罷,陡覺心頭一寬。沒錯,今日雖小挫一場,但我的優勢畢竟在這,實在不必過於擔心。這急圖,緩徐兩策,相較起來……一時拿不定主意,又問郭嘉:“奉孝,依你之見,當急當緩?”
郭嘉這才正色,沉默片刻後,認真地迴答道:“幕下認為,宜急不宜緩,以免節外生枝,夜長夢多。”
坐在他旁邊的沮授真沒白瞎他的姓,永遠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偏生又與郭嘉相鄰。一喜一哀,一樂一悲,相映成趣。
不過,他倒是極為讚同郭嘉的意見:“奉孝所言在理,主公,宜急不宜緩。”
許攸一直以首席謀士自居,遂道:“未必?既能緩,又何必急?你們不過就是擔心公路而已。但以我對公路的了解,他之所以與朱廣勾結,不過是一時氣憤。如今朝廷已任命他為前將軍,青州牧,還有什麽好說的?再者,朱廣若是勢大,最受威脅的,便是他。”
一直悶著的審配此時插了一句:“公路將軍難道非得帶兵入冀才算插手?他可以進兵徐州,亦可進而圖謀揚州,甚至……”
袁紹見他欲言又止,鼓勵道:“無妨,直說。”
“甚至可以趁許都空虛。”
此話一出,袁紹許攸都笑了。
許子遠好一陣沒收住,最後才有些接不上氣似的說道:“正南先生,你是不了解公路。他這個人,幹大事惜身,見小利忘命。我相信他有進攻徐州的膽量,畢竟徐州富庶嘛。但若說圖謀許都,那絕不是他的風格。”
因為他與袁氏兄弟都是舊交,多年的小夥伴,聽他這麽說,審配也就不再多言了。郭嘉似乎還想說什麽,許攸見狀,直接搶過了話頭:“主公,眼看著秋收將近,我軍縱使按兵不動,該著急的,也是他朱廣。”
袁紹聽了這話,再不猶豫:“我意已決!既能緩圖,便不必急切。士卒有何罪過?讓他們白白送死?傳我命令,明日起,全麵圍城,不許片甲出黎陽!”
商議已定,見時間也不早了,袁紹便叫散了,卻單獨留下了郭嘉。
許攸見狀,心中也就難免有些吃味。倒不全是因為郭奉孝有才,而是他與袁紹多年的哥們,本是極親近的……
“子遠還有些事?”袁紹見他不走,遂問道。
“啊,沒事,幕下告退。”
過郭嘉身前時,他稍稍停了停,後者仍舊滿麵春風,微微向他一俯首。
許攸一走,袁紹便招著手,示意郭嘉坐近些。
荀彧向他推薦這年輕人時,他其實不太重視。在許都時,郭嘉曾經建議他暫時不要輕易出兵。當時,他隻當是郭嘉急於表現。但今日聽他建言,方覺此子確有過人之處。難怪連荀彧這樣的人都欣賞他。
一番鼓勵後,袁紹問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若此番能攻滅朱廣,三五年之內,天下或可太平?”
這明顯有考驗的意味,郭嘉也不怯場,直言不諱道:“恕幕下唐突,這不太可能。”
袁紹也沒表現出意外,問道:“為何?”
“桓靈以來,天下紛擾,及至黃巾亂起,四海洶洶。這正是人心思變之時,縱使主公此番蕩平河北,安知不會有張廣劉廣?別的不說,西涼有韓遂馬騰,益州有劉焉,幽州有公孫瓚,並州還有王子師,再加上公路將軍……”
袁紹嗯了一聲:“你認為我應該怎麽做?”
“穩固中原,各個擊破。”
次日,袁軍大舉出動。當然不是攻城,而是動用各種手段,切斷黎陽與外界的聯係。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於置拒馬,挖限坑,在城郊遍布望樓,一來監視城中動靜,二來嚴防有人越過防線。至於巡邏之類,那都根本不用說。
而這,正是高順最擔心的。袁紹若傾力來攻,他倒不怕,因為就算戰死在黎陽又怎樣?我必須讓你付出慘重的代價,以減輕鄴城將麵臨的壓力。
而袁軍隻圍不攻,則讓他有力也無處使。他唯一能作的,就是開始實行食管製,但無論你如何節約,四個月的軍糧,最多也就撐半年……
鄴城
雖然袁軍還沒有兵臨城下,但鄴城已經開始限製出入了,各處城門都有士兵盤查。哪怕是在城郊,也時常可以看到巡邏隊和騎兵的蹤影。這一切就是在告訴你,沒事少出城,甚至少出門。
上午的時候又開始下雨,朱廣實在受夠了他那破將軍府,於是遷到冀州刺史衙門去辦公了。
田豐的衙門其實也好不到哪裏去,要知道最開始刺史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治所。不過,至少這裏不漏雨。
前堂上,你隻要一進去就能深刻地體會到什麽叫作“高壓”。不是指台階下麵那些隨時捉著刀柄,全副武裝的衛兵。而是進進出出的武官員,他們的臉上都充斥著焦灼,驚慌,與沉重,幾乎無一例外。
一名騎督正在向朱廣報告黎陽的情況。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袁軍在進攻受挫之後,果然不願再冒險,改“全麵圍攻”為“全麵圍困”。
齊周手指點快把案桌點出幾個洞來:“現在還撐得住,但如果袁軍真就這樣長期圍困下去,冀州人心浮動是肯定的。如果張飛燕再從黑山一出來……”
朱廣抱著膀子,不停地啃著大拇指,這模樣連齊士安都是第一迴見。
“眼看著就要秋收了,袁驃騎人多勢眾,他如果幫著收糧,應該就不愁補給了?”賈詡道。
朱廣沒作聲,抱著膀子到一邊去了。不知道為什麽,哪怕到了這一刻,他也完全沒有上次出兵進攻公孫瓚時的緊張與焦灼。
田豐見狀道:“將軍,在解決掉黎陽之前,袁驃騎是不會來鄴城的。所以,這件事情必須當機立斷。趁現在張燕還沒有動靜,兵發黎陽,否則,就徹底被動了!”說罷,將目光投向賈和,好像是在爭取他的支持。
後者卻沒有表態,而看著朱廣的背影。
齊周等好大一陣,終究忍耐不住,趨步上前,在他身邊小聲道:“越拖,對我們越不利。甚至連那些原本支持你的豪門大族都有可能倒戈相向。集結部隊,袁紹雖然兵力占優勢,可他未必能戰勝,將軍你的部隊能打,人所共知!”
朱廣看著他一陣,轉向賈詡:“先生,還有其他辦法麽?”
“等。”賈和就一字。
朱廣點了點頭,問一直不作聲的麴義:“照你看,若兵發黎陽,有把握麽?”
“恕卑職直言,一半。”
“哈。”朱廣笑了。“一半勝算。本初若敗,還可以迴去河南,我若敗,河北就沒了。聽著就不劃算呐。”
麴義亦笑:“主公若擔心兵力不足,不是還有張中郎,吳校尉和田使君麽?”
節製涿郡和河間的張遼有步騎一萬,確實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如果調他迴來,足可跟袁紹放手一搏。就算戰敗,在擁有優勢騎兵的前提下,損失也不會太過慘重。
至於田疇和吳式就算了,他倆駐地在上穀,兵力也不多。至於鮮卑人和烏丸人,那就別想了。如果說是幽州有戰事讓他們出兵還具可行性,讓人家南下冀州來替你打仗?你臉咋那麽大呢?
還有一句大家心知肚明,卻都不說破的話。
如果在河北失利,那就隻能往北麵撤退,有田疇和吳式在,將來逃到幽州,至少還有人接應不是?
不過,如果調張遼南下,那就涉及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為這基本上就意味著放棄幽州,此前的北伐,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朱廣剛要開口,便瞧見趙雲踩著兩腳泥步伐匆匆地從外頭進來。來不及跟同僚們敘禮,他直奔朱廣道:“將軍,抓住一名袁軍細作,搜出了此物。”
那是一封書寫在布帛的信,朱廣瞄了幾眼便遞給賈詡:“袁驃騎在催促張燕起兵。”
賈詡細細看罷,沉吟道:“看袁驃騎的語氣,張燕是失約了。他原本應該在袁軍渡河之前就起兵響應的。”
朱廣一笑:“世道艱難,都學精了。是個人就會觀望局勢,生怕自己被套進去。”
齊周哼一聲:“張燕也不是傻子,他才不會替袁本初當冤大頭。現在出來幹什麽?等上一段時間,秋收時節,就算鄴城沒他的份,還不能搶幾石麥子?”
朱廣搖頭道:“那你就小看飛燕了。他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你信不信,如果袁本初拿下黎陽,兵臨鄴城,他肯定跑得比誰都快。而現在,他還沒有看出勝負的端倪,所以不會輕舉妄動。”
麴義一時不解:“這……難道張燕不希望盡快看到鄴城易主?”
“那你得站在他的立場上看。”
“請主公明示?”
“對於張飛燕來說,不管鄴城怎麽易主,都不可能是他。自我坐鎮河北以來,北也打,南也打,但就是沒有打過他,當然,他也明白這隻是早晚的問題。如果本初拿下了河北,情況並不會改觀,人家照樣會打他的主意。”
齊周見朱廣停住了,遂接過話頭:“甚至,在張燕看來,朱將軍在河北當家,比袁將軍要好。”
麴義也迴過味兒來,點頭道:“不錯,袁公一旦得到河北,那將是如虎添翼,對他的威脅更大。”
朱廣歎一聲:“張角等兄弟三人,鬧了一個八州並起,一年之間便灰飛煙滅。而張燕能夠混到現在,豈是一句‘黑山兇險’能夠解釋的?這個人也就是入錯了行,否則,也是一方雄主啊。”
“將軍,既然張燕這裏暫時……”
話沒說完,朱廣已經豎起指頭打斷了他:“我就在鄴城,哪也不去。”
“這是為何?”齊周大驚。朱廣未答,他卻看到賈詡輕笑,略帶不滿地問道:“和先生教我?”
賈詡還是笑:“都尉還不明白麽?張燕雖在黑山中,但消息卻是極靈通的。若袁公兵臨城下,他會出兵。但若是主公離了鄴城,他同樣也會出兵。張燕等的,無非就是一個時機而已。”
齊周聞言,不再多問。你想讓他在賈詡麵前作恍然大悟狀?那不可能。
田豐已經猜到了朱廣和賈詡的意圖,卻並不點破,隻是提醒道:“將軍,有備無患,非常時期,作最壞打算不會有錯。”
朱廣點頭表示認可。
麴義終於發現,這左將軍幕僚不是好當的。跟這群人相處實在太費勁了,個個高來高去,從不把話說全。
主公打算在鄴城等待時機?那時機到底是什麽?他正想拿這話去問,便看到一個人出現在堂外。你這是……玩了泥巴迴來?
那人渾身是稀泥,大概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正跟堂下整理儀容呢。
朱廣一見就笑道:“你要麽就迴去洗洗,要麽現在就進來。”
齊周立馬接口:“你如果選了前者,我保證將軍會把你扔到護城河裏洗個夠。”
朱廣昂著頭斜他一眼:“還是你了解我。”
眾人皆失笑,麴義卻苦笑。作為新來的,他還需要時間來適應。河北這幫人包括朱將軍在內,簡直沒法用常理推斷。這都什麽時候了?還有心情開玩笑?
那人在朱廣西征董卓時,還隻是個屯長,因為作戰勇猛而受到關注。他本是青州人,袁紹跟朱廣談判,想削弱河北的軍事實力,所以要求因為西征而集結起來的北軍各路人馬必須歸還本州。最後談判的結果是隻放青州軍,但他,留了下來。
等他進來以後,朱廣直接問道:“如何?”
“不出主公與賈中郎所料,袁公路的大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南下徐州了。”朱廣聞言,感歎不已。陶謙還真是個苦命的主,原來的曆史上,他撞上雄材大略的魏武曹操。現在,又遭遇了袁術。袁公路才略當然不及曹操,但要說膽肥,則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州暴兵一旦重返徐州,隻怕跟蝗蟲過境沒什麽區別。陶恭祖好不容易將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堪稱十三州模範,這下全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