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泉信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劍術大師。開創日本劍術知名流派:新陰流,被室町幕府13代將軍足利義輝授予“天下第一”的稱號,後人尊稱其為劍聖。
柳生宗嚴,號石舟齋。日本戰國時代劍術名家。畿內第一的劍豪,但敗於上泉信綱的弟子疋田豐五郎,於是拜入信綱的流派。不久後領悟“無刀取”的奧秘,被授予新陰流的印可,創立了柳生新陰流。後來,受德川家康之召,成為德川家的兵法指導。
這“無刀取”的真髓便在於抓住絕妙時機空手製住對方的利劍,其實就是王越和史阿的空手入白刃。再看柳生宗嚴最後成了德川家康的劍術老師,這與史阿成了曹丕的劍術老師又是何等相似。
劉浩在觀察王越、史阿,這二人也在觀察劉浩。隻見劉浩年紀甚輕,與史阿相仿,身長七尺五寸,其貌平平,一身華服。若看表麵分明是個翩翩濁世佳公子,但觀其舉止態度靜中有動,文中有武,既像個飽讀詩書的書生,又像個上過戰場的小將,給人一種看不透底細的感覺。
劉浩此時迴過神來答話道:“王大俠不必客氣。您是成了名的劍神,我本該早來拜訪才是。隻是今日方知您居於此處,來晚一步還請您不要見怪。略備薄禮還請您笑納。”說罷便命人將禮物呈上。
王越成名久矣,周圍鄰居也都知道他的名號,聽劉浩叫自己王大俠也不奇怪,隻是覺得劉浩十分客氣,竟然還帶了禮物。
王越已經許久不曾聽到有人稱唿自己劍神了,憂鬱的臉上也展開一絲微笑道:“大人太客氣了,快屋裏請。”王越說完一看劉浩身後的親衛又有些尷尬的道:“我這武館客室太小,實在容不下許多人,大人的親衛若不嫌棄,便先在練武廳中歇息可好?”
劉浩見王越對自己如此客氣,於是便道:“客隨主便,全憑王大俠安排就是。”
王越見劉浩為人隨和,對自己十分客氣,也就不再尷尬,推開了中堂大門讓親衛們在演武廳歇息。
他這間武館不光院子裏可以練武,中堂也被設計成一間開闊的大廳,在大廳中同樣可以練武或講解武藝招式。演武廳兩邊是兵器架子,上麵擺著數樣兵器,多以刀劍為主。
劉浩就讓親衛們先在演武廳中等自己,自己隻帶著典韋、武鬆、李存孝等人和王越、史阿一起進了會客廳。
眾人分賓主落座之後王越明知故問道:“想當年我王越雖說也有些名氣,可與今日大人相比卻不值一提,更何況時過境遷,如今還記得我王越的已然寥寥無幾。我與大人也並不相識,不知大人今日前來有何貴幹?”
劉浩見王越裝傻,也不點破,說道:“王大俠既然問起,我便直言相告。想必王大俠也知道我最近開了一家作坊生產麻將,生意火爆,但生產麻將的原料玉石遠遠供不應求,所以我欲組建一支采辦商隊,可最近洛陽城外不太平,賊寇橫行,如果沒有隨行的武師或者軍隊,恐怕會人財兩空!”
王越聽劉浩提起麻將,老臉一紅點了點頭道:“洛陽城中誰不知曉大人的作坊日進鬥金。先是紙牌的熱銷,後有麻將銷售火爆,這些事跡早已家喻戶曉,我又豈能不知。”
劉浩道:“近日我聽聞每日清晨時分便有兩人在府前拋擲石獅練武,天亮便離去。開始我也不以為意,隻是感歎這世間奇人異士何其多也。卻不想城中百姓越傳越多,於是我命人探察,這才找到王大俠這裏。”
王越的老臉更紅,他身後的史阿臉也紅了起來。他們兩個當然注意到了來這的人,隻是把他們當成了好奇的百姓,這也正是他們的目的所在,卻並沒想到是劉浩的人。
劉浩又繼續道:“所以今日特來拜訪也不是別事,一是拜訪一下兩位賢才;二是想找二位商量一下,能否做吾采辦玉石商隊的護衛武師;這三嘛,就是想問問兩位是不是有什麽難言之隱,為何要用那石獅練武?”
王越、史阿聞言相視一眼歎息一聲,道:“我王越又算什麽英雄?不過是一介武夫罷了。上不能報效朝廷,下不能養活妻兒。實在是不值得大人如此看重。”
史阿在一旁勸道:“師父莫要灰心。今日大人既然來了,我等不妨就將心事告知大人。大人有識人之明,既然大人說師父是賢才,那師父必有用武之地。”
王越看著弟子史阿激動的樣子點了點頭。自己這個弟子平日被自己教訓的時候多,誇讚的時候少,今日大人讚他是賢才,也難怪他會高興。其實自己心裏何嚐不是美滋滋的呢?可不是誰都能被大人讚做賢才的。
劉浩不知道二人在打什麽啞謎,便道:“二位劍俠有事不妨直言,我劉浩能幫上忙的絕不推辭。”這時候劉浩已然有了將此二人收歸麾下的打算,當然要先向二人示好。
王越張了張嘴卻又有些不好意思開口,史阿便道:“師父不如讓我講吧!”王越點了點頭,史阿便從頭道來。
原來王越成名甚早,18歲匹馬入賀蘭山,隻身取羌族首領首級而歸。那時的王越意氣風發,人也英俊瀟灑,除了出身平民外就沒有什麽缺點了,簡直是美貌與智慧並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改變社會風氣,風靡萬千少女。武藝猶如此時的史阿,名氣好比現在的劉浩,英俊灑脫更是還要超出二人一籌。
備受追捧的王越並未急著成家,正可謂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王越仗著自己有本事,有戰功,便想謀個官職,先立業後成家。他更希望有個用武之地,也好造福一方百姓。
年輕氣盛的王越一不想走關係,二不想送禮,為人也傲氣,就想憑自己的真本事求個一官半職。若是趕上清明盛世,他要出頭也不難,可惜他生不逢時,正趕上桓、靈之間宦官外戚當權,正是東漢最黑暗的時期。
朝中大老們見王越出身草莽本就不喜,不齒於與他交往,再加上王越不懂人情就更沒人搭理他。甚至更有官員故意刁難,言官們也不斷攻擊他是個犯禁的武夫。
王越當時並不明白為何會這樣。他還以為是自己的武藝不高,名聲還不響亮的緣故。所以便開始周遊各州,到了30歲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有了大漢第一劍師之稱。他覺得這迴自己的名聲、武藝應該足以為官了吧。便再次到洛陽求官。
王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結症所在,這求官的結果可想而知,依然是處處碰壁。有了兩次教訓,王越終於領悟到不結交權貴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是他本就是平民出身,家產不豐。周遊天下又耗盡了錢財,哪裏還有本錢再去送禮走後門?
別看王越劍法天下無敵,可是要讓他去賺錢可就有點為難他了。別無所長的王越隻能憑借一身武藝和大漢第一劍師的名頭在洛陽開了一家武館。一方麵是為了謀生,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積攢些錢財,好去走走門路。
憑著王越天下第一的名氣,武館剛開之時確實吸引了大批弟子前來報名習武。讓王越賺了個盆滿缽滿,這可把他高興壞了。於是一麵教授弟子武藝,一麵周旋於大臣、宦官之間,托人情走門路。
這迴王越看似醒悟了,其實他又做錯了。這大臣和宦官本就代表著不同的權力圈子,平日互相傾軋根本就是水火不同爐。王越想要兩邊討好的結果便是將兩邊都得罪了,哪邊都信不過他。(劉浩為靈帝寵臣,和王越不同,他結交百官,又兩不得罪,百官自然要給靈帝麵子,巴結他還來不及呢)。大臣們不齒於與他交往,認為他為了求官去結交宦官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宦官們則是覺得他兩麵三刀,錢又不多,也都不屑與他交往。
此時的王越已然心灰意冷,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幾歲。他心中的苦楚根本無法與人解釋,隻有在喝完悶酒之後與僅存的弟子史阿念叨念叨。
史阿當然知道師父心中的煩悶,所以小小年紀便經常提著個酒壺給師父打酒,還陪著師父一同飲酒,聽師父一遍又一遍的叨嘮自己當初何等意氣風發,全當給師父排解鬱悶。王越的鬱悶有沒有排解暫且不論,不過史阿的酒量倒是練出來了。
跟隨王越日久的史阿當然知道自己的師父並非趨炎附勢的小人。如果說師父結交權貴是為了肮髒的目的,那麽可以說是人品問題。可師父求官分明是為了造福一方百姓,結交權貴也是逼不得已。
在東漢末年那個貪官酷吏橫行的年代,是舍棄自身的名譽換來一方的平安?還是潔身自好看著戰亂不休?王越不得不做出這種選擇,這才是真正的悲劇所在。更大的悲劇是王越選擇了前者,放棄了名譽,可還是沒能被朝廷所用。
史阿曾聽那些離開的弟子私下議論:師父的劍術已然天下第一都不能做官,我們跟著他習武又有何用?史阿不想做官,更不相信好心收留自己的師父是個卑鄙小人,他隻是喜歡劍道,所以他留了下來。
王越不曾娶妻,膝下更無兒女,便隻有史阿這一個貼心的徒弟,自然是盡心盡力的教導,將一身絕學傳授給他。眼看史阿漸漸長大成人,學會了自己的一身本領,王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王越覺得自己的一生也就這樣了,雖然沒有兒女,但有史阿這樣一個好徒弟給自己養老送終便知足了。可他卻不想看史阿走自己的老路,他希望這個徒弟能夠出人頭地,做出一番事業,然後娶一個賢妻,生幾個孩子。最好能讓這些孩子叫自己一聲爺爺,自己再把畢生劍術傳給這些孩子,那便死而無憾了。
柳生宗嚴,號石舟齋。日本戰國時代劍術名家。畿內第一的劍豪,但敗於上泉信綱的弟子疋田豐五郎,於是拜入信綱的流派。不久後領悟“無刀取”的奧秘,被授予新陰流的印可,創立了柳生新陰流。後來,受德川家康之召,成為德川家的兵法指導。
這“無刀取”的真髓便在於抓住絕妙時機空手製住對方的利劍,其實就是王越和史阿的空手入白刃。再看柳生宗嚴最後成了德川家康的劍術老師,這與史阿成了曹丕的劍術老師又是何等相似。
劉浩在觀察王越、史阿,這二人也在觀察劉浩。隻見劉浩年紀甚輕,與史阿相仿,身長七尺五寸,其貌平平,一身華服。若看表麵分明是個翩翩濁世佳公子,但觀其舉止態度靜中有動,文中有武,既像個飽讀詩書的書生,又像個上過戰場的小將,給人一種看不透底細的感覺。
劉浩此時迴過神來答話道:“王大俠不必客氣。您是成了名的劍神,我本該早來拜訪才是。隻是今日方知您居於此處,來晚一步還請您不要見怪。略備薄禮還請您笑納。”說罷便命人將禮物呈上。
王越成名久矣,周圍鄰居也都知道他的名號,聽劉浩叫自己王大俠也不奇怪,隻是覺得劉浩十分客氣,竟然還帶了禮物。
王越已經許久不曾聽到有人稱唿自己劍神了,憂鬱的臉上也展開一絲微笑道:“大人太客氣了,快屋裏請。”王越說完一看劉浩身後的親衛又有些尷尬的道:“我這武館客室太小,實在容不下許多人,大人的親衛若不嫌棄,便先在練武廳中歇息可好?”
劉浩見王越對自己如此客氣,於是便道:“客隨主便,全憑王大俠安排就是。”
王越見劉浩為人隨和,對自己十分客氣,也就不再尷尬,推開了中堂大門讓親衛們在演武廳歇息。
他這間武館不光院子裏可以練武,中堂也被設計成一間開闊的大廳,在大廳中同樣可以練武或講解武藝招式。演武廳兩邊是兵器架子,上麵擺著數樣兵器,多以刀劍為主。
劉浩就讓親衛們先在演武廳中等自己,自己隻帶著典韋、武鬆、李存孝等人和王越、史阿一起進了會客廳。
眾人分賓主落座之後王越明知故問道:“想當年我王越雖說也有些名氣,可與今日大人相比卻不值一提,更何況時過境遷,如今還記得我王越的已然寥寥無幾。我與大人也並不相識,不知大人今日前來有何貴幹?”
劉浩見王越裝傻,也不點破,說道:“王大俠既然問起,我便直言相告。想必王大俠也知道我最近開了一家作坊生產麻將,生意火爆,但生產麻將的原料玉石遠遠供不應求,所以我欲組建一支采辦商隊,可最近洛陽城外不太平,賊寇橫行,如果沒有隨行的武師或者軍隊,恐怕會人財兩空!”
王越聽劉浩提起麻將,老臉一紅點了點頭道:“洛陽城中誰不知曉大人的作坊日進鬥金。先是紙牌的熱銷,後有麻將銷售火爆,這些事跡早已家喻戶曉,我又豈能不知。”
劉浩道:“近日我聽聞每日清晨時分便有兩人在府前拋擲石獅練武,天亮便離去。開始我也不以為意,隻是感歎這世間奇人異士何其多也。卻不想城中百姓越傳越多,於是我命人探察,這才找到王大俠這裏。”
王越的老臉更紅,他身後的史阿臉也紅了起來。他們兩個當然注意到了來這的人,隻是把他們當成了好奇的百姓,這也正是他們的目的所在,卻並沒想到是劉浩的人。
劉浩又繼續道:“所以今日特來拜訪也不是別事,一是拜訪一下兩位賢才;二是想找二位商量一下,能否做吾采辦玉石商隊的護衛武師;這三嘛,就是想問問兩位是不是有什麽難言之隱,為何要用那石獅練武?”
王越、史阿聞言相視一眼歎息一聲,道:“我王越又算什麽英雄?不過是一介武夫罷了。上不能報效朝廷,下不能養活妻兒。實在是不值得大人如此看重。”
史阿在一旁勸道:“師父莫要灰心。今日大人既然來了,我等不妨就將心事告知大人。大人有識人之明,既然大人說師父是賢才,那師父必有用武之地。”
王越看著弟子史阿激動的樣子點了點頭。自己這個弟子平日被自己教訓的時候多,誇讚的時候少,今日大人讚他是賢才,也難怪他會高興。其實自己心裏何嚐不是美滋滋的呢?可不是誰都能被大人讚做賢才的。
劉浩不知道二人在打什麽啞謎,便道:“二位劍俠有事不妨直言,我劉浩能幫上忙的絕不推辭。”這時候劉浩已然有了將此二人收歸麾下的打算,當然要先向二人示好。
王越張了張嘴卻又有些不好意思開口,史阿便道:“師父不如讓我講吧!”王越點了點頭,史阿便從頭道來。
原來王越成名甚早,18歲匹馬入賀蘭山,隻身取羌族首領首級而歸。那時的王越意氣風發,人也英俊瀟灑,除了出身平民外就沒有什麽缺點了,簡直是美貌與智慧並存,英雄與俠義的化身,改變社會風氣,風靡萬千少女。武藝猶如此時的史阿,名氣好比現在的劉浩,英俊灑脫更是還要超出二人一籌。
備受追捧的王越並未急著成家,正可謂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王越仗著自己有本事,有戰功,便想謀個官職,先立業後成家。他更希望有個用武之地,也好造福一方百姓。
年輕氣盛的王越一不想走關係,二不想送禮,為人也傲氣,就想憑自己的真本事求個一官半職。若是趕上清明盛世,他要出頭也不難,可惜他生不逢時,正趕上桓、靈之間宦官外戚當權,正是東漢最黑暗的時期。
朝中大老們見王越出身草莽本就不喜,不齒於與他交往,再加上王越不懂人情就更沒人搭理他。甚至更有官員故意刁難,言官們也不斷攻擊他是個犯禁的武夫。
王越當時並不明白為何會這樣。他還以為是自己的武藝不高,名聲還不響亮的緣故。所以便開始周遊各州,到了30歲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有了大漢第一劍師之稱。他覺得這迴自己的名聲、武藝應該足以為官了吧。便再次到洛陽求官。
王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結症所在,這求官的結果可想而知,依然是處處碰壁。有了兩次教訓,王越終於領悟到不結交權貴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可是他本就是平民出身,家產不豐。周遊天下又耗盡了錢財,哪裏還有本錢再去送禮走後門?
別看王越劍法天下無敵,可是要讓他去賺錢可就有點為難他了。別無所長的王越隻能憑借一身武藝和大漢第一劍師的名頭在洛陽開了一家武館。一方麵是為了謀生,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積攢些錢財,好去走走門路。
憑著王越天下第一的名氣,武館剛開之時確實吸引了大批弟子前來報名習武。讓王越賺了個盆滿缽滿,這可把他高興壞了。於是一麵教授弟子武藝,一麵周旋於大臣、宦官之間,托人情走門路。
這迴王越看似醒悟了,其實他又做錯了。這大臣和宦官本就代表著不同的權力圈子,平日互相傾軋根本就是水火不同爐。王越想要兩邊討好的結果便是將兩邊都得罪了,哪邊都信不過他。(劉浩為靈帝寵臣,和王越不同,他結交百官,又兩不得罪,百官自然要給靈帝麵子,巴結他還來不及呢)。大臣們不齒於與他交往,認為他為了求官去結交宦官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宦官們則是覺得他兩麵三刀,錢又不多,也都不屑與他交往。
此時的王越已然心灰意冷,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幾歲。他心中的苦楚根本無法與人解釋,隻有在喝完悶酒之後與僅存的弟子史阿念叨念叨。
史阿當然知道師父心中的煩悶,所以小小年紀便經常提著個酒壺給師父打酒,還陪著師父一同飲酒,聽師父一遍又一遍的叨嘮自己當初何等意氣風發,全當給師父排解鬱悶。王越的鬱悶有沒有排解暫且不論,不過史阿的酒量倒是練出來了。
跟隨王越日久的史阿當然知道自己的師父並非趨炎附勢的小人。如果說師父結交權貴是為了肮髒的目的,那麽可以說是人品問題。可師父求官分明是為了造福一方百姓,結交權貴也是逼不得已。
在東漢末年那個貪官酷吏橫行的年代,是舍棄自身的名譽換來一方的平安?還是潔身自好看著戰亂不休?王越不得不做出這種選擇,這才是真正的悲劇所在。更大的悲劇是王越選擇了前者,放棄了名譽,可還是沒能被朝廷所用。
史阿曾聽那些離開的弟子私下議論:師父的劍術已然天下第一都不能做官,我們跟著他習武又有何用?史阿不想做官,更不相信好心收留自己的師父是個卑鄙小人,他隻是喜歡劍道,所以他留了下來。
王越不曾娶妻,膝下更無兒女,便隻有史阿這一個貼心的徒弟,自然是盡心盡力的教導,將一身絕學傳授給他。眼看史阿漸漸長大成人,學會了自己的一身本領,王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王越覺得自己的一生也就這樣了,雖然沒有兒女,但有史阿這樣一個好徒弟給自己養老送終便知足了。可他卻不想看史阿走自己的老路,他希望這個徒弟能夠出人頭地,做出一番事業,然後娶一個賢妻,生幾個孩子。最好能讓這些孩子叫自己一聲爺爺,自己再把畢生劍術傳給這些孩子,那便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