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弑君
於靜瀟聽得心領神會,卻又矛盾得緊,“還請先生教我,我究竟該不該啟用這七寶蓮花燈,以別人的性命來換取我的性命?”
明隨世不答反問,“於姑娘心中可有什麽想法?”
於靜瀟苦笑一聲,“不瞞先生,我這幾天日日思量,倒也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法子。說來,先生可能會覺得不齒,我想……也許可以用死囚犯來換取我的性命。”
明隨世微微挑眉,“姑娘思慮得倒是周全,以死刑犯來替換性命,既不有損陰德,還能破除你的死劫,確實是給個好法子。可是你想過沒有,既然已經被判為死囚,那即是說其命格早已有了定數,就如同那你背負了死劫一樣,他們何嚐不是身負死劫。同是短命之人,如何換的得了你的性命?”
於靜瀟聞言色變,可不是嗎!死刑犯雖然沒病沒災,可自打他被判了死刑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不能壽終正寢了!
如此說來,她想到的這唯一一個辦法也是行不通的了!難道說,自己若想借燈破除死劫,就隻能是犧牲掉一個無辜之人的性命嗎!
於靜瀟的臉色很難看,盯著幾上七寶藍玉蓮的目光更是說不出的沮喪,“早知道如此,就不費這一番辛苦了。出生入死地取迴來,卻不能輕易使用,還平添了這許多的煩惱。”
明隨世卻輕笑一聲,“於姑娘莫惱,但凡神器,必有靈性。此番七寶藍玉蓮被你取得,冥冥之中必然有其定數,隻怕這燈,日後你還是會用得到的。”
於靜瀟聽了個似懂非懂,困惑不解地道:“先生,你的意思是說,未來我還是會用這燈救命?”
明隨世莫測高深地一笑,“也是,也不是。時候到了,於姑娘自見分曉。”
於靜瀟聽得直撓頭,有心繼續追問,但眼見明隨世已是一副言盡於此的表情,便知再難從他口中問出些什麽,唯有無奈作罷。
這時,明隨世再度開口了,“現在莫觴繼任大統,朝中已是翻天覆地的一番變化。我有個不情之請,還請姑娘幫忙。”
於靜瀟頗有些意外,但還是正襟危坐地點頭道:“先生請講。”
明隨世撚起茶杯淺飲一口,複又歎了一聲,“莫觴生性仁厚善良,不似先皇那般嚴苛冷厲,他會是位仁慈的好君主。隻可惜,他堪不破一個情字。這情之一劫,便是他此生最大的劫難,破得此劫,他可成就千秋功業。若破不了此劫……”他說到這裏,又歎一聲,“於他便是九死一生之象。我本是方外之人,也知這命理命數早有天定,可仍不忍見他陷於危象。所以,才冒昧地請姑娘適時助他一助。”
於靜瀟登時一個頭兩個大。白莫觴對自己的感情,她十分清楚。
若說白莫觴此生會有一情劫,恐怕與自己脫不了幹係。按說,若真是如此,自己不是應該遠遠地離開他,方能使他免於此劫嗎?為什麽明隨世現在反倒讓自己去助白莫觴渡劫?
難道,他是讓自己順從了白莫觴?這,她可是萬難答應。
明隨世看出她麵有難色,也不逼迫,隻是輕輕笑歎一聲,“姑娘不必過分為難。能幫則幫,幫不了,那便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於靜瀟隻能勉強笑著點了點頭。
明隨世忽然抬頭向門外的方向望了一望,徐徐說道:“接姑娘的人來了。姑娘此番一去,天下必將再起波瀾。望姑娘能遵循本心,懂得取舍才好。”
於靜瀟正聽了個糊裏糊塗時,就聽門外有人輕敲了三下,隨即是仆從的聲音傳了進來,“先生,皇上派禦前侍衛總管,謝隆謝大人來接郡主迴京。”
於靜瀟愕然地轉頭望向門外。
明隨世已向於靜瀟拱手道別,“姑娘請吧,此番一別,山高水長,若有緣,必當再度相見。此後,姑娘凡事要多加小心才是。”
於靜瀟連忙點了點頭,遲疑了一下後,起身走了出去。
她隨著侍從來到登船的甲板上時,登時被下麵的情形鎮住了,隻見以謝隆為首,有百來名便裝侍衛嚴陣以待地騎馬立於船下,正等著自己下來。
這陣勢,大有自己不迴京,也要把自己押迴去的架勢。
於靜瀟皺了皺眉,這才緩緩步下巨舶。
謝隆見她下船,立刻驅馬來到船邊,翻身下馬,單膝點地施禮道:“屬下見過郡主。”
於靜瀟客客氣氣地迴了一笑,“恭祝謝大人高升,皇上對大人真是格外抬愛,連出門都帶這麽大的陣仗。”
謝隆精明過人,善於察言觀色,立時聽出了於靜瀟言語中的不快,遂低頭道:“還請郡主借一步說話。”
於靜瀟微愕,但還是隨著他向遠處走了幾步。
謝隆低首在於靜瀟耳邊,以隻有他二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說道:“郡主莫怪。皇上讓卑職帶領禁軍侍衛來迎接郡主,實屬無奈。因為……因為,有人對先皇龍駕殯天之事存有質疑。說是,先皇其實是郡主……”
謝隆的話雖中斷於此,但其意已十分明白。那便是有人說,是於靜瀟害死了白赫。
於靜瀟聽得眉心一跳,迴想那一日,自己確實故意說了那兩件事來刺激白赫,使得其病重發作。若當時白赫給氣得急怒攻心,就此去了。這罪名落在自己頭上,便也屬應當。
隻是,其後白赫的病情不是已被禦醫們控製住了明嗎?怎麽又把這“弑君”的罪名賴到了自己頭上?
於靜瀟本能地覺得,這其中定有蹊蹺,便直言問道:“為什麽會懷疑到我的頭上,還請謝大人明言。”
謝隆有些為難地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慎重地點頭道:“此事關係重大,還望郡主不要與外人說。”
於靜瀟點了點頭。
謝隆壓低了聲音,緩緩說道:“先皇實則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而且……而且有人看到,當時是郡主從先皇的房間中走出來的。”
“什麽!”謝隆的這幾句話,聽在於靜瀟耳中不啻於晴天裏的一個炸雷,震得她激靈靈冒了一身的冷汗!
“怎麽可能!我當時已經跟著楚……”於靜瀟矢口否認地搖頭,可話還沒說完,一個念頭如閃電般滑過她的腦海。
她登時臉色一白,腳下也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難道……難道是他……”
於靜瀟皺著眉頭,快速思索了片刻,接著問道:“謝大人可否將當時的情形詳細地再說一遍?”
謝隆應了一聲,簡要地講述了一下那夜的情形。
那一晚,皇帝白赫再度病發後,病情好不容易才被禦醫們控製住。
當時宮裏的娘娘妃子們聽說皇室病重,都想來看看。可是隻有品級在妃位以上的才有此資格。也就是說,隻有雲貴妃、賢妃、和儷妃才能出宮到別院看望皇帝。
賢妃因染病在行宮休養,所以沒來。雲貴妃和太子白莫觴是最早趕到的。那之後剛剛小產的儷妃因掛念皇帝,不顧下人們的反對,硬是拖著病體連夜趕到了別院,並一直陪侍在禦前。
午夜左右,儷妃出來傳話,說皇上要見於靜瀟,便差人去把於靜瀟叫來。
因儷妃說,皇帝是要單獨見於靜瀟,便領著下人們都退了出去。
“於靜瀟”進去不久,很快就出來了,還拿著皇帝的腰牌,說皇上命她迴宮取藥。侍衛們不敢阻攔,便放她離開了。
這之後,儷妃領人進屋,卻見皇帝已遇刺身亡,嚇得她登時暈厥了過去。
因當時正值午夜,所以現場隻有侍衛和太監、宮女。他們將此事稟報給雲貴妃和太子後,卻被他倆將事情壓了下來。隻對外宣稱,皇帝因病駕崩的消息。
這之後的幾天裏,當時在場的太監、宮女和侍衛們便相繼猝死。任誰都看得出,是有人故意滅口的。
白莫觴雖曾下過嚴令,任何人不得亂說,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兒,還是被不少官員們知道了。
這其中,大部分人因為新皇白莫觴的關係,都選擇三緘其口,明哲保身。隻是有一些曾隨先帝打江山的老臣舊將不肯罷休。明言若是皇帝不能給個說法,那他們就自己動手,懲治弑君的惡徒。
所以,白莫觴一接到於靜瀟出海歸來的消息後,立刻派謝隆領著一百一十名禁軍高手,速速趕來接於靜瀟迴京。正是為了保護她的安全,防止給那些過於激憤的將領們半路截殺。
於靜瀟聽到這裏,苦笑不止。想不到自己出一趟海歸來後,竟擔上了一個弑君者的罪名。
她現在可以百分之二百的肯定,那個假冒自己,刺殺了皇帝白赫的人,定然是她的孿生胞弟,趙崚!而替他牽線搭橋,做掩護的,正是儷妃!
於靜瀟有些無力地閉了閉眼,她忽然想起來,從前白煦曾告訴過自己的一句話,“這宮中最忌諱的就是心慈手軟,你既然決定了對付某人,那一旦動手,就且莫再讓對方有翻身的機會。”
她就是太過心軟,並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這才放過了趙崚和儷妃,也因此,才給自己惹來了這場塌天的大禍!
於靜瀟聽得心領神會,卻又矛盾得緊,“還請先生教我,我究竟該不該啟用這七寶蓮花燈,以別人的性命來換取我的性命?”
明隨世不答反問,“於姑娘心中可有什麽想法?”
於靜瀟苦笑一聲,“不瞞先生,我這幾天日日思量,倒也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法子。說來,先生可能會覺得不齒,我想……也許可以用死囚犯來換取我的性命。”
明隨世微微挑眉,“姑娘思慮得倒是周全,以死刑犯來替換性命,既不有損陰德,還能破除你的死劫,確實是給個好法子。可是你想過沒有,既然已經被判為死囚,那即是說其命格早已有了定數,就如同那你背負了死劫一樣,他們何嚐不是身負死劫。同是短命之人,如何換的得了你的性命?”
於靜瀟聞言色變,可不是嗎!死刑犯雖然沒病沒災,可自打他被判了死刑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不能壽終正寢了!
如此說來,她想到的這唯一一個辦法也是行不通的了!難道說,自己若想借燈破除死劫,就隻能是犧牲掉一個無辜之人的性命嗎!
於靜瀟的臉色很難看,盯著幾上七寶藍玉蓮的目光更是說不出的沮喪,“早知道如此,就不費這一番辛苦了。出生入死地取迴來,卻不能輕易使用,還平添了這許多的煩惱。”
明隨世卻輕笑一聲,“於姑娘莫惱,但凡神器,必有靈性。此番七寶藍玉蓮被你取得,冥冥之中必然有其定數,隻怕這燈,日後你還是會用得到的。”
於靜瀟聽了個似懂非懂,困惑不解地道:“先生,你的意思是說,未來我還是會用這燈救命?”
明隨世莫測高深地一笑,“也是,也不是。時候到了,於姑娘自見分曉。”
於靜瀟聽得直撓頭,有心繼續追問,但眼見明隨世已是一副言盡於此的表情,便知再難從他口中問出些什麽,唯有無奈作罷。
這時,明隨世再度開口了,“現在莫觴繼任大統,朝中已是翻天覆地的一番變化。我有個不情之請,還請姑娘幫忙。”
於靜瀟頗有些意外,但還是正襟危坐地點頭道:“先生請講。”
明隨世撚起茶杯淺飲一口,複又歎了一聲,“莫觴生性仁厚善良,不似先皇那般嚴苛冷厲,他會是位仁慈的好君主。隻可惜,他堪不破一個情字。這情之一劫,便是他此生最大的劫難,破得此劫,他可成就千秋功業。若破不了此劫……”他說到這裏,又歎一聲,“於他便是九死一生之象。我本是方外之人,也知這命理命數早有天定,可仍不忍見他陷於危象。所以,才冒昧地請姑娘適時助他一助。”
於靜瀟登時一個頭兩個大。白莫觴對自己的感情,她十分清楚。
若說白莫觴此生會有一情劫,恐怕與自己脫不了幹係。按說,若真是如此,自己不是應該遠遠地離開他,方能使他免於此劫嗎?為什麽明隨世現在反倒讓自己去助白莫觴渡劫?
難道,他是讓自己順從了白莫觴?這,她可是萬難答應。
明隨世看出她麵有難色,也不逼迫,隻是輕輕笑歎一聲,“姑娘不必過分為難。能幫則幫,幫不了,那便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於靜瀟隻能勉強笑著點了點頭。
明隨世忽然抬頭向門外的方向望了一望,徐徐說道:“接姑娘的人來了。姑娘此番一去,天下必將再起波瀾。望姑娘能遵循本心,懂得取舍才好。”
於靜瀟正聽了個糊裏糊塗時,就聽門外有人輕敲了三下,隨即是仆從的聲音傳了進來,“先生,皇上派禦前侍衛總管,謝隆謝大人來接郡主迴京。”
於靜瀟愕然地轉頭望向門外。
明隨世已向於靜瀟拱手道別,“姑娘請吧,此番一別,山高水長,若有緣,必當再度相見。此後,姑娘凡事要多加小心才是。”
於靜瀟連忙點了點頭,遲疑了一下後,起身走了出去。
她隨著侍從來到登船的甲板上時,登時被下麵的情形鎮住了,隻見以謝隆為首,有百來名便裝侍衛嚴陣以待地騎馬立於船下,正等著自己下來。
這陣勢,大有自己不迴京,也要把自己押迴去的架勢。
於靜瀟皺了皺眉,這才緩緩步下巨舶。
謝隆見她下船,立刻驅馬來到船邊,翻身下馬,單膝點地施禮道:“屬下見過郡主。”
於靜瀟客客氣氣地迴了一笑,“恭祝謝大人高升,皇上對大人真是格外抬愛,連出門都帶這麽大的陣仗。”
謝隆精明過人,善於察言觀色,立時聽出了於靜瀟言語中的不快,遂低頭道:“還請郡主借一步說話。”
於靜瀟微愕,但還是隨著他向遠處走了幾步。
謝隆低首在於靜瀟耳邊,以隻有他二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說道:“郡主莫怪。皇上讓卑職帶領禁軍侍衛來迎接郡主,實屬無奈。因為……因為,有人對先皇龍駕殯天之事存有質疑。說是,先皇其實是郡主……”
謝隆的話雖中斷於此,但其意已十分明白。那便是有人說,是於靜瀟害死了白赫。
於靜瀟聽得眉心一跳,迴想那一日,自己確實故意說了那兩件事來刺激白赫,使得其病重發作。若當時白赫給氣得急怒攻心,就此去了。這罪名落在自己頭上,便也屬應當。
隻是,其後白赫的病情不是已被禦醫們控製住了明嗎?怎麽又把這“弑君”的罪名賴到了自己頭上?
於靜瀟本能地覺得,這其中定有蹊蹺,便直言問道:“為什麽會懷疑到我的頭上,還請謝大人明言。”
謝隆有些為難地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慎重地點頭道:“此事關係重大,還望郡主不要與外人說。”
於靜瀟點了點頭。
謝隆壓低了聲音,緩緩說道:“先皇實則是被人刺殺身亡的。而且……而且有人看到,當時是郡主從先皇的房間中走出來的。”
“什麽!”謝隆的這幾句話,聽在於靜瀟耳中不啻於晴天裏的一個炸雷,震得她激靈靈冒了一身的冷汗!
“怎麽可能!我當時已經跟著楚……”於靜瀟矢口否認地搖頭,可話還沒說完,一個念頭如閃電般滑過她的腦海。
她登時臉色一白,腳下也不由自主地退了一步,“難道……難道是他……”
於靜瀟皺著眉頭,快速思索了片刻,接著問道:“謝大人可否將當時的情形詳細地再說一遍?”
謝隆應了一聲,簡要地講述了一下那夜的情形。
那一晚,皇帝白赫再度病發後,病情好不容易才被禦醫們控製住。
當時宮裏的娘娘妃子們聽說皇室病重,都想來看看。可是隻有品級在妃位以上的才有此資格。也就是說,隻有雲貴妃、賢妃、和儷妃才能出宮到別院看望皇帝。
賢妃因染病在行宮休養,所以沒來。雲貴妃和太子白莫觴是最早趕到的。那之後剛剛小產的儷妃因掛念皇帝,不顧下人們的反對,硬是拖著病體連夜趕到了別院,並一直陪侍在禦前。
午夜左右,儷妃出來傳話,說皇上要見於靜瀟,便差人去把於靜瀟叫來。
因儷妃說,皇帝是要單獨見於靜瀟,便領著下人們都退了出去。
“於靜瀟”進去不久,很快就出來了,還拿著皇帝的腰牌,說皇上命她迴宮取藥。侍衛們不敢阻攔,便放她離開了。
這之後,儷妃領人進屋,卻見皇帝已遇刺身亡,嚇得她登時暈厥了過去。
因當時正值午夜,所以現場隻有侍衛和太監、宮女。他們將此事稟報給雲貴妃和太子後,卻被他倆將事情壓了下來。隻對外宣稱,皇帝因病駕崩的消息。
這之後的幾天裏,當時在場的太監、宮女和侍衛們便相繼猝死。任誰都看得出,是有人故意滅口的。
白莫觴雖曾下過嚴令,任何人不得亂說,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兒,還是被不少官員們知道了。
這其中,大部分人因為新皇白莫觴的關係,都選擇三緘其口,明哲保身。隻是有一些曾隨先帝打江山的老臣舊將不肯罷休。明言若是皇帝不能給個說法,那他們就自己動手,懲治弑君的惡徒。
所以,白莫觴一接到於靜瀟出海歸來的消息後,立刻派謝隆領著一百一十名禁軍高手,速速趕來接於靜瀟迴京。正是為了保護她的安全,防止給那些過於激憤的將領們半路截殺。
於靜瀟聽到這裏,苦笑不止。想不到自己出一趟海歸來後,竟擔上了一個弑君者的罪名。
她現在可以百分之二百的肯定,那個假冒自己,刺殺了皇帝白赫的人,定然是她的孿生胞弟,趙崚!而替他牽線搭橋,做掩護的,正是儷妃!
於靜瀟有些無力地閉了閉眼,她忽然想起來,從前白煦曾告訴過自己的一句話,“這宮中最忌諱的就是心慈手軟,你既然決定了對付某人,那一旦動手,就且莫再讓對方有翻身的機會。”
她就是太過心軟,並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這才放過了趙崚和儷妃,也因此,才給自己惹來了這場塌天的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