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韜迴去了,但前線的戰鬥也才剛剛開始。
考慮到人家也是大漢,也不能一聲不吭就打過去,這就犯了‘不宣而戰’的忌諱。反過來,那當然就是先禮後兵,所以早早就給劉曜,去了一封國書。
如果死的是劉元起,那麽劉韜就算把徐漢滅了都是合情合理。問題現在死的隻是曹操的父親,皇帝護短,為臣子報複可以理解。
可過頭了,又變成蓄意欺負人家。本身也沒打算全麵開戰,把徐漢給打下來,也擔心因此劉表、劉焉和劉繇的反感。
於是國書的內容,隻有三個:交出兇手,陶謙為曹嵩守墓,把原豫州的沛郡交還。
張闓都跑去袁術那邊,第一個條件當然完成不了。劉韜也不為難對方,在國書裏麵標注,如果交不出兇手,那麽就把其劫掠錢財同等數額,補償給曹操。
畢竟交不出兇手,追不迴贓款,那麽國家代為賠償,也算合情合理吧?至於沛國,原本隸屬於豫州而不是徐州,總不能皇帝原本是沛王,就默認是徐漢領土?
唯一算是為難人的地方,便是要求陶謙給曹嵩守墓這點。但仔細想想,陶謙走了,劉曜難道不是賺到了?畢竟掣肘他的權臣,少了一個!
“北漢那邊,給我們三天時間考慮……”彭城‘皇宮’裏麵,劉曜把一幹文武召集了過來,把劉韜那邊送來的國書傳閱下去。
三天的時間,除非這邊給出迴複,否則的話就視為拒絕條件,雙方進入宣戰狀態。
多給你三天時間備戰,打仗能做到這地步,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欺人太甚,那劉韜根本就是打算借題發揮!”張超直接反對,“臣願意統兵,前去會會北漢的軍隊!”
他那些話,其他人並沒有很在意。都知道這次統兵的是關羽,早些時候關羽協助劉岱討伐青州黃巾,順路把張邈給抓了送去給劉岱。
劉岱也沒有殺張邈,隻是除去他的官身,然後放在濮陽圈養起來。張邈自從那次之後,精神狀態就不太好,去年冬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沒保暖好,在深冬的時候就沒了。
張超是張邈的弟弟,收到消息的時候也是憤慨,差點打算統兵殺過去。隻是經曆臧霸和闕宣的鬧騰,徐漢的確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開辟新戰場。
“不需要我們打,隻要三天沒迴複,他們就會打過來。”陶謙看向張超,劉曜是他和張超擁立不假,但其實主要還是以他為主。
此刻他的心情卻很複雜,生氣肯定生氣,但同時也的確有些愧疚。畢竟當初曹嵩過來,其實就是大家關係不錯,相處那段時間,雙方也經常往來。
眼看他要離開,還帶那麽多的錢財,陶謙擔心出什麽意外,於是派了麾下的都尉張闓去護送。誰知道反而就是自己派出去的人,對這位老友動了手!
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也有些懊惱自己識人不明,也對老朋友去世感到惋惜。
同時也擔心,北漢是否會借題發揮,剛說要提醒一下劉曜,結果別人真打過來了……
“好了,現在我們應該討論的,是到底打還是不打!”劉曜示意大家安靜,其實也是拿兩人沒辦法。看著他們這樣肆無忌憚的鬥嘴,就有種自己隻是傀儡的感覺。
原本陶謙還好,手裏有文臣武將,壓著張超。後續張超收編了闕宣,又拉攏了陶謙任命的下邳郡丞笮融。笮融是佛徒,在下邳發展了不少佛徒,拉起了幾千人的隊伍。
這下子,就兵力來說,張超還在陶謙之上,於是在朝堂上也就變得不客氣起來。
以前陶謙還算維護他,現在劉韜要求陶謙解任去給曹嵩守墓,他這一係就沒了領頭人。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倒是可以嚐試接手下來,隻是誰知道期間會有多少人投向張超那邊。
張超成了真正的權臣之後,估計下一步就是逼迫自己退位,然後禪讓給他了。
“陛下,給臣五千兵馬,臣去會會那劉韜!”張超當即表態。
他麾下就有超過一萬兵馬,現在要五千兵馬,那根本就是要陶謙出這五千兵馬。很不巧,陶謙最精銳的,也就這五千兵馬。
真給張超,後者轉眼在戰場繞一圈,把這五千兵馬整沒了不說。打敗了,別人兵臨城下,還是要把陶謙送出去賠罪。可到時候,等別人退走了,朝廷就沒人能和他作對了。
“張將軍麾下,不是有上萬兵馬?”陶謙看向張超,他當然看出這廝的險惡。很悲催的是,不管是要打要和,自己都要倒黴。
“吳漢和袁術偽朝,對朝廷一樣虎視眈眈,本將的兵馬,要駐防兩地,不能輕易調動!”張超當然有他的借口,“能調動的,隻有兩千不到。”
“那本官的五千兵馬,也需要地方莒國的入侵,一樣無法輕易調動。”陶謙迴道。
“陛下,你看到了,非本將不願意打,而是有人養兵自重,不讓本將去打!”張超直接惡人先告狀起來。
陶謙還真沒見過那麽厚顏無恥的家夥,本身年紀大了,冬天瘦了凍。之前聽說曹嵩被殺,這懊惱的心情讓情況進一步惡化,若非軍國大事,怕都要在家裏養病的。
結果被張超那麽胡攪蠻纏一陣,隻覺得天昏地暗,人就這樣倒在了朝堂上。
“來人,把陶司徒抬下去休息,叫禦醫快點過來!”劉曜見狀,連忙下旨。
郎官上前,把陶謙抬了下去,朝堂上,文武官員麵麵相窺,大家才意識陶謙老了。
今年剛好六十(虛歲),換了現代正式退休的時候,但在這個時代的確已經算老。
直至陶謙被抬走,劉曜才宣布:“陶司徒既然身體抱恙,那麽此事便稍後再議!”
“陛下,對方隻給我們三天的時間答複!”張超可不打算這樣就罷休,“算上把文書送迴去的時間,我們隻有一天不到的時間去考慮。”
“給你五千兵馬,你能打得過嗎?”劉曜看向張超,不好說的太露骨,畢竟惹惱了這廝,最後倒黴的估計還是自己,“討董之時,將軍可是也跟過去的。”
雖然都是打邊鼓,助聲勢,嚴格來說張超有帶兵打過仗嗎?沒有!
那到底誰給他的自信,能夠憑著五千兵馬,去對戰同等人數的北漢軍隊?!
頓了頓,正式定了基調:“若將軍能保證打贏對方,至少牽製對方不能輕易進攻,那麽五千兵馬,朕可以給你!若不行,將軍就必須要負起責任,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考慮到人家也是大漢,也不能一聲不吭就打過去,這就犯了‘不宣而戰’的忌諱。反過來,那當然就是先禮後兵,所以早早就給劉曜,去了一封國書。
如果死的是劉元起,那麽劉韜就算把徐漢滅了都是合情合理。問題現在死的隻是曹操的父親,皇帝護短,為臣子報複可以理解。
可過頭了,又變成蓄意欺負人家。本身也沒打算全麵開戰,把徐漢給打下來,也擔心因此劉表、劉焉和劉繇的反感。
於是國書的內容,隻有三個:交出兇手,陶謙為曹嵩守墓,把原豫州的沛郡交還。
張闓都跑去袁術那邊,第一個條件當然完成不了。劉韜也不為難對方,在國書裏麵標注,如果交不出兇手,那麽就把其劫掠錢財同等數額,補償給曹操。
畢竟交不出兇手,追不迴贓款,那麽國家代為賠償,也算合情合理吧?至於沛國,原本隸屬於豫州而不是徐州,總不能皇帝原本是沛王,就默認是徐漢領土?
唯一算是為難人的地方,便是要求陶謙給曹嵩守墓這點。但仔細想想,陶謙走了,劉曜難道不是賺到了?畢竟掣肘他的權臣,少了一個!
“北漢那邊,給我們三天時間考慮……”彭城‘皇宮’裏麵,劉曜把一幹文武召集了過來,把劉韜那邊送來的國書傳閱下去。
三天的時間,除非這邊給出迴複,否則的話就視為拒絕條件,雙方進入宣戰狀態。
多給你三天時間備戰,打仗能做到這地步,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欺人太甚,那劉韜根本就是打算借題發揮!”張超直接反對,“臣願意統兵,前去會會北漢的軍隊!”
他那些話,其他人並沒有很在意。都知道這次統兵的是關羽,早些時候關羽協助劉岱討伐青州黃巾,順路把張邈給抓了送去給劉岱。
劉岱也沒有殺張邈,隻是除去他的官身,然後放在濮陽圈養起來。張邈自從那次之後,精神狀態就不太好,去年冬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沒保暖好,在深冬的時候就沒了。
張超是張邈的弟弟,收到消息的時候也是憤慨,差點打算統兵殺過去。隻是經曆臧霸和闕宣的鬧騰,徐漢的確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開辟新戰場。
“不需要我們打,隻要三天沒迴複,他們就會打過來。”陶謙看向張超,劉曜是他和張超擁立不假,但其實主要還是以他為主。
此刻他的心情卻很複雜,生氣肯定生氣,但同時也的確有些愧疚。畢竟當初曹嵩過來,其實就是大家關係不錯,相處那段時間,雙方也經常往來。
眼看他要離開,還帶那麽多的錢財,陶謙擔心出什麽意外,於是派了麾下的都尉張闓去護送。誰知道反而就是自己派出去的人,對這位老友動了手!
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也有些懊惱自己識人不明,也對老朋友去世感到惋惜。
同時也擔心,北漢是否會借題發揮,剛說要提醒一下劉曜,結果別人真打過來了……
“好了,現在我們應該討論的,是到底打還是不打!”劉曜示意大家安靜,其實也是拿兩人沒辦法。看著他們這樣肆無忌憚的鬥嘴,就有種自己隻是傀儡的感覺。
原本陶謙還好,手裏有文臣武將,壓著張超。後續張超收編了闕宣,又拉攏了陶謙任命的下邳郡丞笮融。笮融是佛徒,在下邳發展了不少佛徒,拉起了幾千人的隊伍。
這下子,就兵力來說,張超還在陶謙之上,於是在朝堂上也就變得不客氣起來。
以前陶謙還算維護他,現在劉韜要求陶謙解任去給曹嵩守墓,他這一係就沒了領頭人。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倒是可以嚐試接手下來,隻是誰知道期間會有多少人投向張超那邊。
張超成了真正的權臣之後,估計下一步就是逼迫自己退位,然後禪讓給他了。
“陛下,給臣五千兵馬,臣去會會那劉韜!”張超當即表態。
他麾下就有超過一萬兵馬,現在要五千兵馬,那根本就是要陶謙出這五千兵馬。很不巧,陶謙最精銳的,也就這五千兵馬。
真給張超,後者轉眼在戰場繞一圈,把這五千兵馬整沒了不說。打敗了,別人兵臨城下,還是要把陶謙送出去賠罪。可到時候,等別人退走了,朝廷就沒人能和他作對了。
“張將軍麾下,不是有上萬兵馬?”陶謙看向張超,他當然看出這廝的險惡。很悲催的是,不管是要打要和,自己都要倒黴。
“吳漢和袁術偽朝,對朝廷一樣虎視眈眈,本將的兵馬,要駐防兩地,不能輕易調動!”張超當然有他的借口,“能調動的,隻有兩千不到。”
“那本官的五千兵馬,也需要地方莒國的入侵,一樣無法輕易調動。”陶謙迴道。
“陛下,你看到了,非本將不願意打,而是有人養兵自重,不讓本將去打!”張超直接惡人先告狀起來。
陶謙還真沒見過那麽厚顏無恥的家夥,本身年紀大了,冬天瘦了凍。之前聽說曹嵩被殺,這懊惱的心情讓情況進一步惡化,若非軍國大事,怕都要在家裏養病的。
結果被張超那麽胡攪蠻纏一陣,隻覺得天昏地暗,人就這樣倒在了朝堂上。
“來人,把陶司徒抬下去休息,叫禦醫快點過來!”劉曜見狀,連忙下旨。
郎官上前,把陶謙抬了下去,朝堂上,文武官員麵麵相窺,大家才意識陶謙老了。
今年剛好六十(虛歲),換了現代正式退休的時候,但在這個時代的確已經算老。
直至陶謙被抬走,劉曜才宣布:“陶司徒既然身體抱恙,那麽此事便稍後再議!”
“陛下,對方隻給我們三天的時間答複!”張超可不打算這樣就罷休,“算上把文書送迴去的時間,我們隻有一天不到的時間去考慮。”
“給你五千兵馬,你能打得過嗎?”劉曜看向張超,不好說的太露骨,畢竟惹惱了這廝,最後倒黴的估計還是自己,“討董之時,將軍可是也跟過去的。”
雖然都是打邊鼓,助聲勢,嚴格來說張超有帶兵打過仗嗎?沒有!
那到底誰給他的自信,能夠憑著五千兵馬,去對戰同等人數的北漢軍隊?!
頓了頓,正式定了基調:“若將軍能保證打贏對方,至少牽製對方不能輕易進攻,那麽五千兵馬,朕可以給你!若不行,將軍就必須要負起責任,不知將軍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