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和禮
何和禮(1561—1624),後金五大臣之一。滿族。棟鄂氏。世居瓦爾喀,後遷居棟鄂,以地為姓。克徹巴顏孫,額勒吉子。二十六歲代兄屯珠魯巴顏為部長。明萬曆十六年(1588),太祖努爾哈赤納哈達部女為妃,他率兵護行。所部兵馬精壯,雄長一方,應努爾哈赤請至興京,尚長公主嫩姐,授一等大臣,隸滿洲正紅旗。事太祖三十餘年,積功至子爵。九年八月初十卒。
何和禮,亦作何和裏,董鄂氏。明末遼東棟鄂(今屬遼寧桓仁)人,出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61年)。何和禮的先世居於東海瓦爾喀(今吉林省渾春),原姓覺羅氏,約於16世紀初遷居於嘉靖佟佳江(今渾江)中遊棟鄂地區,自為一部,稱為棟鄂部,並以棟鄂為姓。棟鄂本為地名,其範圍相當於今桓仁境內大部分地區。何和禮的祖父克徹,父親額爾機(一名額勒吉)、兄屯珠魯,皆任過棟鄂部的部長,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何和禮26歲時,就代替屯珠魯當上了棟鄂部部長。棟鄂地處遼東山區,林木茂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棟鄂部族定居此處,除繼續狩獵、捕魚、采集外,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整個部落都處在上升時期,到何和禮任部長時,已成為建州女真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部。
投靠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時努爾哈赤已用武力統一了建州女真族大部分地區,他與棟鄂部之間雖然互有爭戰,但後來雙方關係又大為緩和。他知道棟鄂部素強,又知道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雄長一方,因此一心想將努爾哈赤
棟鄂部招納在自己的勢力之下。萬曆十六年(1588年)四月,努爾哈赤納海西女真哈達貝勒王台的孫女納喇氏為妃,欲前往迎取,特邀何和禮率兵扈從,何和禮便親率30騎侍衛隨行。何和禮素知努爾哈赤乃女真一代梟雄,他在與努爾哈赤的接觸和晤談中,感到努爾哈赤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禮賢下士,將來必為英主。努爾哈赤要完成女真各部的統一,進而實現霸業,尤其需要棟鄂部的支持和何和禮這樣難得的將才,而何和禮“性寬和,識量宏遠”,則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扈從之行結束後,努爾哈赤將其請到佛阿拉(今屬新賓永陵鎮),並以貴賓之禮相待,兩人縱論今古,推心置腹,均對女真各部紛爭的局麵表示擔憂,大有相見恨晚的感歎,努爾哈赤趁機向他表露出招納之意,希望何和禮能與自己合兵一處,共創大業,何和禮慨然應允。何和禮返迴棟鄂後,力排眾議,毅然率領本部軍民萬餘人馬投奔努爾哈赤的駐地佛阿拉城,正式歸附努爾哈赤。何和禮及棟鄂部的歸附,使努爾哈赤實力陡然大增,如虎添翼,並為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抗明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委以重任
何和理努爾哈赤為了表達對何和禮的恩寵,授予他為一等大臣,特將自己的長女東果努爾哈赤
格格冊封為固倫公主,嫁給何和禮為妻,並為他(她)們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東果格格乃努爾哈赤和元妃佟佳氏所生,時年隻有11歲,被努爾哈赤視若掌上明珠,足見努爾哈赤對何和禮的器重程度。何和禮與努爾哈赤結親緣戚,分掌兵權,成為努爾哈赤的親信之人,人們都稱其為“棟鄂額駙(額駙即駙馬)、“固倫額駙”。何和禮本有妻室,亦長於騎射,聽說丈夫在外又娶了別的女人,十分憤怒,於是率領留在棟鄂部的人馬,殺向佛阿拉城,要與何和禮決戰。何和禮聽說妻子前來,便率人馬出迎,並向妻子說明緣由。可是妻子根本不聽丈夫的解釋,竟然要以兵戎相見,後經過努爾哈赤的當麵勸諭,何和禮的妻子不僅罷兵,而且也歸順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對何和禮十分器重,處理軍政大事,首先密議於何和禮,然後再付諸實施。何和禮由於辦事認真,深謀遠慮,很少有失誤之時,因此努爾哈赤囑其不離左右以議軍機。為了讓何和禮隨時可麵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特命在赫圖阿拉城內北城城牆外的高埠台地上,為何和禮營造了額駙府。額駙府在通向內城牆之外設有小門,可直入城內,而且額駙府的選址又緊臨努爾哈赤的汗宮大街門和後宮。
初露鋒芒
萬曆皇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初定旗製,何和禮率所部隸紅旗,並任本旗總管大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派長子褚英、侄阿敏率5000兵馬征討烏拉,何和禮率部隨征,破敵有功,非凡是在宜罕阿麟(今吉林市)之戰中,建州兵馬大敗烏拉兵,斬殺千人,獲甲萬曆皇帝
300副,最後攻克了宜罕阿麟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十二月,何和禮奉努爾哈赤之命,與額亦都、扈爾漢率2000兵馬,遠征東海女真渥集部的虎兒哈路,進圍紮庫塔城,將該包圍後,何和禮等人采取先禮後兵策略,對城中軍民進行招降,受到拒絕。三日後,何和禮等人指揮建州兵馬采取強攻,最後攻破該城,共斬殺一千餘人,俘獲兩千餘人。紮庫塔城被攻下後,四周各路懾於建州兵馬的威勢,紛紛投降歸順,何和禮命他們的首領土勒伸、額勒伸帶領其民眾500戶,隨軍來到赫圖阿拉。這次遠征全勝而歸,使建州女真統屬的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黑龍江、烏蘇裏江一帶。
舉報褚英
何和禮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多次參加對女真各部的征戰,極受信任,卻受到褚英的欺淩,褚英為努爾哈赤長子,何和禮的內弟,受封廣略貝勒,並一度代理政務。但他心胸狹窄,非凡忌恨幾位弟弟和五大臣,並放言說,假如弟弟和五位大臣不聽他的話,將來就要被殺掉。何和禮便與各位大臣寫一份受苦情況,呈送努爾哈赤,結果褚英受到努爾哈赤的斥責和疏遠,最後將其處死。
征討烏拉
正紅旗何和禮自從率兵遠征東海女真各部之後,努爾哈赤便決定讓何和禮輔正紅旗
助自己處理事務,“以使定奪決斷,不遣處出”。當烏拉部長布占泰違反誓言,意欲與葉赫等部聯盟時,何和禮力主出兵烏拉部,並提出了請努爾哈赤親自督率建州兵馬征伐,在何和禮的建議下,努爾哈赤率何和禮等眾將和3萬大軍親征烏拉部。建州兵馬連克烏拉河東孫孔泰、郭多、俄漠三城,向烏拉城逼近。在建州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努爾哈赤對布占泰猶存招順的希望,等待著他能悛悔歸降,令其改過,然後撤軍。布占泰一麵派使者向努爾哈赤請罪,一麵又親率3萬烏拉兵馬前來抵禦,全部步行列陣。這時,何和禮與眾將堅請出戰:“我軍遠道征伐,利於速戰速決,隻是擔心烏拉不出兵罷了。現在他們既然列陣以待,我軍可利用這平原曠野,一鼓作氣將其擒殺。假如錯過了這個殲敵的機會,那麽我軍厲兵秣馬,到底是為了什麽呢?”在何和禮等諸將的要求下,努爾哈赤方命將士舍騎步戰。何和禮隨努爾哈赤身先士卒,衝向敵陣。一時間,矢如風發電落,聲似狂飆雷鳴。建州兵鼓勇奮擊,烏拉兵亦拚死力敵。經過激烈搏殺,烏拉兵馬遭到重創,死傷十之六七,拋戈棄甲,屍橫遍地,餘皆潰散,建州兵馬乘勢攻下烏拉城。布占泰見大勢已去,隻身逃往葉赫。征討烏拉之役,建州兵“破敵三萬,斬殺萬人,獲甲七千副”,烏拉從此滅亡。
位居議政五大臣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滿洲八旗製度,何和禮及所部被編入正紅代善旗,隸屬於努爾哈赤次子、正紅旗旗主貝勒代善。次年正月,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稱法,改元天命,設置議政五大臣,同聽國政,何和禮、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位列其中。凡軍國大事,先由五大臣拿出處理意見,再交四大貝勒複核,最後由努爾哈赤發布實施。他們“秉克公誠,曆精圖治”,這就是聞名的後金議政五大臣。
編輯本段薩爾滸大戰
天命四年(1619年),何和禮率部參加了聞名的薩爾滸大戰。此次戰爭,明廷以楊鎬薩爾滸大戰
為經略,調集10萬兵馬,號稱47萬,共分四路,分進合擊,會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努爾哈赤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應變策略,集中優勢兵力,給明軍以毀滅性打擊。在薩爾滸大戰中,何和禮及所部兵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史料稱“薩爾滸之役,率敗明師者,皆公(指何和禮)之力也。”因為何和禮在此次大戰中,協助努爾哈赤運籌帷幄,使後金全殲明朝三路兵馬(一路逃走)。而且在後金兵馬中,原棟鄂部子弟居多,非凡是在東線戰場上,棟鄂部兵馬利用地利條件,伐木設障,堅壁清野,並以小股兵馬襲擾,致使東路明軍主將劉鋌所率領的明軍和朝鮮聯軍行軍遲緩,延擱數日,為後金主力調集東線,全殲東路明朝和朝鮮聯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編輯本段死後追封
清太宗何和禮追隨努爾哈赤征戰36年,勵精圖治,推誠宣力,勤勞政事,深為努爾哈赤所倚重。努爾哈赤比何和禮年長兩歲,兩人不僅有君臣之禮和翁婿之親,更有著兄弟般的手足之清太宗
情。天命九年(1624年)八月,何和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官署之中,享年64歲。何和禮去逝時,五大臣中的其他四位已病故在先,僅何和禮尚參與後金的軍機大事。努爾哈赤為失去何和禮這樣的忠勇大臣而惋惜不已,以致痛苦失聲道:“我們一起並肩作戰而又十分友好的諸位大臣都已不在人世了,上天為什麽不讓他們留下一位給我送終呢?“對何和禮等五位大臣的感情和愛惜之情,由此可見。何和禮作為清王朝的開國元勳,死後亦受到很高禮遇。清太宗時,追封何和禮為三等子。順治十一年(1654年),追諡何和禮為“溫順“,並勒石記功。內有“追述往事,軫念前勳”,稱讚何和禮“乃能益勵忠誠,封疆攸賴,始終盡瘁克襄王室”。雍正八年(1729年),加封號“勇勤”。
史料記載
何和禮,棟鄂氏,其先自瓦爾喀遷於棟鄂,別為一部,因以地為姓。何和禮祖曰克徹巴顏,父曰額勒吉,兄曰屯珠魯巴顏,世為其部長。何和禮年二十六,代兄長其部。棟鄂部素強,克徹巴顏與章甲城長阿哈納相仇怨。阿哈納,興祖諸孫,為“寧古塔”六貝勒之一。棟鄂屢侵寧古塔,寧古塔借兵哈達伐棟鄂,互攻掠。太祖初起兵,聞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乃加禮招致之。歲戊子,太祖納哈達女為妃,行。比還,遂以所部來附,太祖以長女妻焉。何和禮故有妻,挾所部留故何和禮率三十騎地者,求與雍正
何和禮戰,太祖麵諭之,乃罷兵降。旗製初定,何和禮所部隸紅旗,為本旗總管。歲戊申,從太祖征烏喇,率本旗兵破敵有功。歲辛亥,太祖命與額亦都、扈爾漢將兵伐渥集部虎爾哈路,克紮庫塔城。歲癸醜,從太祖再征烏喇。太祖招諭布占泰,猶冀其悛悔,何和禮與諸貝勒力請進攻,遂滅烏喇。天命建元,旗製更定,何和禮所部隸正紅旗。置五大臣,何和禮與焉。四年,從破明經略楊鎬。六年,下沈陽、遼陽,何和禮皆在行間,功,授三等總兵官。九年八月,卒,年六十有四。時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扈爾漢皆前卒,太祖哭之慟,曰:“朕所與並肩友好諸大臣,何不遺一人以送朕老耶?”太宗朝,進爵為三等公。順治十二年,追諡溫順,勒石紀功。雍正九年,加封號曰勇勤。子六。多積禮,何和禮次子。初授牛錄額真。事四貝勒,從伐烏拉。天聰間,擢甲喇額真。從伐錦州,圍大淩河,授遊擊世職。崇德元年,帥師伐東海瓦爾喀部,俘壯丁三百餘,擢本旗梅勒額真。四年,與鎮國公紮喀納率兵屯籓、屏二城間,卒竊馬遁去,追之勿及。論罪,奪世職,籍沒,上命留弓矢、甲胄及三馬,仍領梅勒額真事。六年,從擊洪承疇,率騎兵循。七年,以老罷。順治五年,卒。海追捕,斬獲甚古。
軍事思想
滿洲八旗何和禮戎馬生涯40餘年,創建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兵,培養一批統軍有方的將領。常躬親率軍征戰,指授方略,強調以智取勝,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克眾的著名戰例。其軍滿洲八旗
事思想對後來兵家有較大影響。何和禮在統一女真各部及與明朝的戰爭中,提出了一係列軍事主張。1認為天意決定戰爭勝負。指出“天下之國互相征伐,合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並宣稱他所進行的戰爭合乎“天心”、“天意”,必能取勝。2注重軍隊建設。根據滿族當時的社會情況,按照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原則,創建滿洲八旗兵製,要求將士出則征戰,入則務農。選拔和任用將領,不重身世、背景,隻看是否忠心,有無智謀;不求全責備,強調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治軍嚴格,主張無論訓練或作戰,都要獎功罰罪,“有罪者即至親不貰,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敵不遺,必加升賞”(同前)。要求軍令頒布後必須嚴格執行,從令者饋酒,違令者斬頭。重視軍事訓練,常令士兵"跳澗"、"越坑",熟諳弓馬技藝,以提高軍事素質,培養勇敢精神。3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用兵方略。他把敵強己弱形勢下的用兵方略形象地比作伐大木,指出:“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斤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相等之國,欲一舉取之,豈能盡滅乎!”(同前)麵對女真各部分裂、爭戰不已和明朝、蒙古、朝鮮三麵包圍的現實,對外或拉攏、結盟,或稱臣、納貢,對內采用"恩威並行"(同前)的方針,先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自身力量強大之後,才正式對明宣戰,體現了其先弱後強、逐步發展的主張。他崇尚智取謀伐,強調“平時以正為上,軍中以智巧謀略、不勞己不鈍兵為上”,要求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都應機動靈活,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力求用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勝利。他指揮的薩爾滸之戰,體現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原則。
何和禮(1561—1624),後金五大臣之一。滿族。棟鄂氏。世居瓦爾喀,後遷居棟鄂,以地為姓。克徹巴顏孫,額勒吉子。二十六歲代兄屯珠魯巴顏為部長。明萬曆十六年(1588),太祖努爾哈赤納哈達部女為妃,他率兵護行。所部兵馬精壯,雄長一方,應努爾哈赤請至興京,尚長公主嫩姐,授一等大臣,隸滿洲正紅旗。事太祖三十餘年,積功至子爵。九年八月初十卒。
何和禮,亦作何和裏,董鄂氏。明末遼東棟鄂(今屬遼寧桓仁)人,出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61年)。何和禮的先世居於東海瓦爾喀(今吉林省渾春),原姓覺羅氏,約於16世紀初遷居於嘉靖佟佳江(今渾江)中遊棟鄂地區,自為一部,稱為棟鄂部,並以棟鄂為姓。棟鄂本為地名,其範圍相當於今桓仁境內大部分地區。何和禮的祖父克徹,父親額爾機(一名額勒吉)、兄屯珠魯,皆任過棟鄂部的部長,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何和禮26歲時,就代替屯珠魯當上了棟鄂部部長。棟鄂地處遼東山區,林木茂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棟鄂部族定居此處,除繼續狩獵、捕魚、采集外,農業生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整個部落都處在上升時期,到何和禮任部長時,已成為建州女真諸部中實力最強的一部。
投靠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時努爾哈赤已用武力統一了建州女真族大部分地區,他與棟鄂部之間雖然互有爭戰,但後來雙方關係又大為緩和。他知道棟鄂部素強,又知道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雄長一方,因此一心想將努爾哈赤
棟鄂部招納在自己的勢力之下。萬曆十六年(1588年)四月,努爾哈赤納海西女真哈達貝勒王台的孫女納喇氏為妃,欲前往迎取,特邀何和禮率兵扈從,何和禮便親率30騎侍衛隨行。何和禮素知努爾哈赤乃女真一代梟雄,他在與努爾哈赤的接觸和晤談中,感到努爾哈赤不但具有雄才大略,而且禮賢下士,將來必為英主。努爾哈赤要完成女真各部的統一,進而實現霸業,尤其需要棟鄂部的支持和何和禮這樣難得的將才,而何和禮“性寬和,識量宏遠”,則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扈從之行結束後,努爾哈赤將其請到佛阿拉(今屬新賓永陵鎮),並以貴賓之禮相待,兩人縱論今古,推心置腹,均對女真各部紛爭的局麵表示擔憂,大有相見恨晚的感歎,努爾哈赤趁機向他表露出招納之意,希望何和禮能與自己合兵一處,共創大業,何和禮慨然應允。何和禮返迴棟鄂後,力排眾議,毅然率領本部軍民萬餘人馬投奔努爾哈赤的駐地佛阿拉城,正式歸附努爾哈赤。何和禮及棟鄂部的歸附,使努爾哈赤實力陡然大增,如虎添翼,並為統一女真各部和對抗明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委以重任
何和理努爾哈赤為了表達對何和禮的恩寵,授予他為一等大臣,特將自己的長女東果努爾哈赤
格格冊封為固倫公主,嫁給何和禮為妻,並為他(她)們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東果格格乃努爾哈赤和元妃佟佳氏所生,時年隻有11歲,被努爾哈赤視若掌上明珠,足見努爾哈赤對何和禮的器重程度。何和禮與努爾哈赤結親緣戚,分掌兵權,成為努爾哈赤的親信之人,人們都稱其為“棟鄂額駙(額駙即駙馬)、“固倫額駙”。何和禮本有妻室,亦長於騎射,聽說丈夫在外又娶了別的女人,十分憤怒,於是率領留在棟鄂部的人馬,殺向佛阿拉城,要與何和禮決戰。何和禮聽說妻子前來,便率人馬出迎,並向妻子說明緣由。可是妻子根本不聽丈夫的解釋,竟然要以兵戎相見,後經過努爾哈赤的當麵勸諭,何和禮的妻子不僅罷兵,而且也歸順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對何和禮十分器重,處理軍政大事,首先密議於何和禮,然後再付諸實施。何和禮由於辦事認真,深謀遠慮,很少有失誤之時,因此努爾哈赤囑其不離左右以議軍機。為了讓何和禮隨時可麵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特命在赫圖阿拉城內北城城牆外的高埠台地上,為何和禮營造了額駙府。額駙府在通向內城牆之外設有小門,可直入城內,而且額駙府的選址又緊臨努爾哈赤的汗宮大街門和後宮。
初露鋒芒
萬曆皇帝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初定旗製,何和禮率所部隸紅旗,並任本旗總管大臣。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派長子褚英、侄阿敏率5000兵馬征討烏拉,何和禮率部隨征,破敵有功,非凡是在宜罕阿麟(今吉林市)之戰中,建州兵馬大敗烏拉兵,斬殺千人,獲甲萬曆皇帝
300副,最後攻克了宜罕阿麟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十二月,何和禮奉努爾哈赤之命,與額亦都、扈爾漢率2000兵馬,遠征東海女真渥集部的虎兒哈路,進圍紮庫塔城,將該包圍後,何和禮等人采取先禮後兵策略,對城中軍民進行招降,受到拒絕。三日後,何和禮等人指揮建州兵馬采取強攻,最後攻破該城,共斬殺一千餘人,俘獲兩千餘人。紮庫塔城被攻下後,四周各路懾於建州兵馬的威勢,紛紛投降歸順,何和禮命他們的首領土勒伸、額勒伸帶領其民眾500戶,隨軍來到赫圖阿拉。這次遠征全勝而歸,使建州女真統屬的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黑龍江、烏蘇裏江一帶。
舉報褚英
何和禮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多次參加對女真各部的征戰,極受信任,卻受到褚英的欺淩,褚英為努爾哈赤長子,何和禮的內弟,受封廣略貝勒,並一度代理政務。但他心胸狹窄,非凡忌恨幾位弟弟和五大臣,並放言說,假如弟弟和五位大臣不聽他的話,將來就要被殺掉。何和禮便與各位大臣寫一份受苦情況,呈送努爾哈赤,結果褚英受到努爾哈赤的斥責和疏遠,最後將其處死。
征討烏拉
正紅旗何和禮自從率兵遠征東海女真各部之後,努爾哈赤便決定讓何和禮輔正紅旗
助自己處理事務,“以使定奪決斷,不遣處出”。當烏拉部長布占泰違反誓言,意欲與葉赫等部聯盟時,何和禮力主出兵烏拉部,並提出了請努爾哈赤親自督率建州兵馬征伐,在何和禮的建議下,努爾哈赤率何和禮等眾將和3萬大軍親征烏拉部。建州兵馬連克烏拉河東孫孔泰、郭多、俄漠三城,向烏拉城逼近。在建州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努爾哈赤對布占泰猶存招順的希望,等待著他能悛悔歸降,令其改過,然後撤軍。布占泰一麵派使者向努爾哈赤請罪,一麵又親率3萬烏拉兵馬前來抵禦,全部步行列陣。這時,何和禮與眾將堅請出戰:“我軍遠道征伐,利於速戰速決,隻是擔心烏拉不出兵罷了。現在他們既然列陣以待,我軍可利用這平原曠野,一鼓作氣將其擒殺。假如錯過了這個殲敵的機會,那麽我軍厲兵秣馬,到底是為了什麽呢?”在何和禮等諸將的要求下,努爾哈赤方命將士舍騎步戰。何和禮隨努爾哈赤身先士卒,衝向敵陣。一時間,矢如風發電落,聲似狂飆雷鳴。建州兵鼓勇奮擊,烏拉兵亦拚死力敵。經過激烈搏殺,烏拉兵馬遭到重創,死傷十之六七,拋戈棄甲,屍橫遍地,餘皆潰散,建州兵馬乘勢攻下烏拉城。布占泰見大勢已去,隻身逃往葉赫。征討烏拉之役,建州兵“破敵三萬,斬殺萬人,獲甲七千副”,烏拉從此滅亡。
位居議政五大臣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滿洲八旗製度,何和禮及所部被編入正紅代善旗,隸屬於努爾哈赤次子、正紅旗旗主貝勒代善。次年正月,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稱法,改元天命,設置議政五大臣,同聽國政,何和禮、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和扈爾漢位列其中。凡軍國大事,先由五大臣拿出處理意見,再交四大貝勒複核,最後由努爾哈赤發布實施。他們“秉克公誠,曆精圖治”,這就是聞名的後金議政五大臣。
編輯本段薩爾滸大戰
天命四年(1619年),何和禮率部參加了聞名的薩爾滸大戰。此次戰爭,明廷以楊鎬薩爾滸大戰
為經略,調集10萬兵馬,號稱47萬,共分四路,分進合擊,會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努爾哈赤采取“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應變策略,集中優勢兵力,給明軍以毀滅性打擊。在薩爾滸大戰中,何和禮及所部兵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史料稱“薩爾滸之役,率敗明師者,皆公(指何和禮)之力也。”因為何和禮在此次大戰中,協助努爾哈赤運籌帷幄,使後金全殲明朝三路兵馬(一路逃走)。而且在後金兵馬中,原棟鄂部子弟居多,非凡是在東線戰場上,棟鄂部兵馬利用地利條件,伐木設障,堅壁清野,並以小股兵馬襲擾,致使東路明軍主將劉鋌所率領的明軍和朝鮮聯軍行軍遲緩,延擱數日,為後金主力調集東線,全殲東路明朝和朝鮮聯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編輯本段死後追封
清太宗何和禮追隨努爾哈赤征戰36年,勵精圖治,推誠宣力,勤勞政事,深為努爾哈赤所倚重。努爾哈赤比何和禮年長兩歲,兩人不僅有君臣之禮和翁婿之親,更有著兄弟般的手足之清太宗
情。天命九年(1624年)八月,何和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官署之中,享年64歲。何和禮去逝時,五大臣中的其他四位已病故在先,僅何和禮尚參與後金的軍機大事。努爾哈赤為失去何和禮這樣的忠勇大臣而惋惜不已,以致痛苦失聲道:“我們一起並肩作戰而又十分友好的諸位大臣都已不在人世了,上天為什麽不讓他們留下一位給我送終呢?“對何和禮等五位大臣的感情和愛惜之情,由此可見。何和禮作為清王朝的開國元勳,死後亦受到很高禮遇。清太宗時,追封何和禮為三等子。順治十一年(1654年),追諡何和禮為“溫順“,並勒石記功。內有“追述往事,軫念前勳”,稱讚何和禮“乃能益勵忠誠,封疆攸賴,始終盡瘁克襄王室”。雍正八年(1729年),加封號“勇勤”。
史料記載
何和禮,棟鄂氏,其先自瓦爾喀遷於棟鄂,別為一部,因以地為姓。何和禮祖曰克徹巴顏,父曰額勒吉,兄曰屯珠魯巴顏,世為其部長。何和禮年二十六,代兄長其部。棟鄂部素強,克徹巴顏與章甲城長阿哈納相仇怨。阿哈納,興祖諸孫,為“寧古塔”六貝勒之一。棟鄂屢侵寧古塔,寧古塔借兵哈達伐棟鄂,互攻掠。太祖初起兵,聞何和禮所部兵馬精壯,乃加禮招致之。歲戊子,太祖納哈達女為妃,行。比還,遂以所部來附,太祖以長女妻焉。何和禮故有妻,挾所部留故何和禮率三十騎地者,求與雍正
何和禮戰,太祖麵諭之,乃罷兵降。旗製初定,何和禮所部隸紅旗,為本旗總管。歲戊申,從太祖征烏喇,率本旗兵破敵有功。歲辛亥,太祖命與額亦都、扈爾漢將兵伐渥集部虎爾哈路,克紮庫塔城。歲癸醜,從太祖再征烏喇。太祖招諭布占泰,猶冀其悛悔,何和禮與諸貝勒力請進攻,遂滅烏喇。天命建元,旗製更定,何和禮所部隸正紅旗。置五大臣,何和禮與焉。四年,從破明經略楊鎬。六年,下沈陽、遼陽,何和禮皆在行間,功,授三等總兵官。九年八月,卒,年六十有四。時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揚古、扈爾漢皆前卒,太祖哭之慟,曰:“朕所與並肩友好諸大臣,何不遺一人以送朕老耶?”太宗朝,進爵為三等公。順治十二年,追諡溫順,勒石紀功。雍正九年,加封號曰勇勤。子六。多積禮,何和禮次子。初授牛錄額真。事四貝勒,從伐烏拉。天聰間,擢甲喇額真。從伐錦州,圍大淩河,授遊擊世職。崇德元年,帥師伐東海瓦爾喀部,俘壯丁三百餘,擢本旗梅勒額真。四年,與鎮國公紮喀納率兵屯籓、屏二城間,卒竊馬遁去,追之勿及。論罪,奪世職,籍沒,上命留弓矢、甲胄及三馬,仍領梅勒額真事。六年,從擊洪承疇,率騎兵循。七年,以老罷。順治五年,卒。海追捕,斬獲甚古。
軍事思想
滿洲八旗何和禮戎馬生涯40餘年,創建一支能征善戰的八旗兵,培養一批統軍有方的將領。常躬親率軍征戰,指授方略,強調以智取勝,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克眾的著名戰例。其軍滿洲八旗
事思想對後來兵家有較大影響。何和禮在統一女真各部及與明朝的戰爭中,提出了一係列軍事主張。1認為天意決定戰爭勝負。指出“天下之國互相征伐,合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二)。並宣稱他所進行的戰爭合乎“天心”、“天意”,必能取勝。2注重軍隊建設。根據滿族當時的社會情況,按照軍事、生產、行政合一的原則,創建滿洲八旗兵製,要求將士出則征戰,入則務農。選拔和任用將領,不重身世、背景,隻看是否忠心,有無智謀;不求全責備,強調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治軍嚴格,主張無論訓練或作戰,都要獎功罰罪,“有罪者即至親不貰,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敵不遺,必加升賞”(同前)。要求軍令頒布後必須嚴格執行,從令者饋酒,違令者斬頭。重視軍事訓練,常令士兵"跳澗"、"越坑",熟諳弓馬技藝,以提高軍事素質,培養勇敢精神。3根據實際情況製定用兵方略。他把敵強己弱形勢下的用兵方略形象地比作伐大木,指出:“欲伐大木,豈能驟折,必以斧斤伐之,漸至微細,然後能折。相等之國,欲一舉取之,豈能盡滅乎!”(同前)麵對女真各部分裂、爭戰不已和明朝、蒙古、朝鮮三麵包圍的現實,對外或拉攏、結盟,或稱臣、納貢,對內采用"恩威並行"(同前)的方針,先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自身力量強大之後,才正式對明宣戰,體現了其先弱後強、逐步發展的主張。他崇尚智取謀伐,強調“平時以正為上,軍中以智巧謀略、不勞己不鈍兵為上”,要求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都應機動靈活,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戰法,力求用最小代價獲取最大勝利。他指揮的薩爾滸之戰,體現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