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說幹就幹。
迴到家中之後,趙括立刻就寫好了一份奏章。
這份奏章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廢後!廢後是必須的,也是整個計劃之中最後、最關鍵的一步。
如果周王後的位置不被廢除,那麽趙括整個計劃的成果其實也就是狠狠的打了一波周氏的臉而已。
趙王再怎麽生氣,但是從他當天隻不過讓周氏兄弟關禁閉的命令就可以看得出來,趙王其實心中對於周氏兄弟還是沒有完全放棄。
趙括也並沒有天真到覺得自己能夠一步到位直接搞死周氏兄弟,趙括隻需要把周王後廢掉就行了。
廢除周王後,讓李妃上位,那麽趙括在王宮之中的枕頭風就能夠唿唿的使勁吹了。
為了保證二王子成為太子和將來順利登基,可以預料到的是李妃將來必然會不停的在趙王的耳邊說趙括的好話,同時講周氏兄弟的壞話。
一次兩次可能沒什麽,一天兩天可能也沒什麽,但是講個幾百次,幾百天呢?
到時候,就算是趙王再怎麽意誌堅定,也必然會對周氏兄弟產生懷疑。
到那個時候,趙括就能夠順利的把周氏兄弟扳倒,把整個朝政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權傾朝野!實現了這一步之後,趙括就等於是成為了曹操級別的權臣,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不知不覺的把趙王所有的權力全部奪走,然後就是——讓趙王禪位,趙括登基!說起來似乎是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趙括心中篤定,這一定用不了幾年。
“黎明已經到來,真正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會遠嗎?”
趙括自言自語的一句,然後將剛剛寫好的這份廢後奏章放在了抽屜裏。
趙括並不想要立刻將這份奏章呈上去,道理也很簡單。
趙括現在是趙國相邦,是趙國百官之首,真正意義上的“大佬”級人物。
大佬是從來不會第一個表態的,而是要等到眾議紛紛的時候才站出來,一錘定音!第二天,王宮之中的“捉奸被反殺”奇聞立刻就開始瘋傳起來。
平民百姓們對於這種“大人物秘聞”一直都是非常喜聞樂見的,更何況這一次可是所有大人物之首的王宮爆出來的宮廷秘聞,更是絕對的讓人津津樂道。
短短一天時間,事情就已經傳遍了整個邯鄲,然後開始飛速的朝著四周傳播。
幾乎邯鄲城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
“沒想到這李妃雖然是出身青樓,但一點都不水性楊花,甚至還為了給大王守貞,連召見藝人都是一個閹人。”
“是啊,還有武信君,之前都說武信君是李妃宮外的靠山,我還說武信君為什麽要和李妃這種青樓女子聯手呢。
如今看來,武信君肯定是早就知道李妃其實是很忠誠的,所以才會這麽做。”
“武信君慧眼識人啊!”
“周王後就不一樣了,沒想到周王後一直以來名聲那麽好,但卻搞出來誣告這種事情,簡直讓人寒心。”
“這你就不懂了吧?
其實就是一個家教的問題,這些大人物家裏出來的女子,看上去好像一個個優雅大方,其實都是滿肚子壞水,一個比一個會算計呢。”
“對對對,李妃雖然出身青樓,但她其實才是我們老百姓的孩子,做什麽事情都接地氣。”
“你們說,要是李妃能當王後就好了,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能夠顧及我們民間老百姓的王後了。”
在這些言論當中,自然有著大量的夜鶯探子悄無聲息的引導著輿論,為的就是要把輿論的鋒芒直接指到周王後和周氏兄弟的身上來,為廢後以及更近一步的打擊周氏兄弟力量做出貢獻。
由於周氏兄弟這邊,或者說這個時代的政客們完全就沒有任何對輿論的正確控製和認知,人們也完全沒有意識到輿論是可以被引導的,所以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直接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周”聲浪。
直到這個時候,趙括才有條不紊的進行下一步。
接下來,邯鄲趙國學宮之中的講師韓非送上了一份奏章。
韓非的奏章之中洋洋灑灑,列舉了周王後和周氏的一大堆錯誤,直接把周王後比做了妲己,把周氏兄弟比做商紂王寵信的奸臣費仲、尤渾,直言若是此三人還能繼續在趙國霍亂朝綱竊居高位的話,那麽將來必然會讓趙國產生大難!韓非雖然眼下身份不顯,但所有人都知道韓非乃是趙括的心腹之一,所以當奏章的內容在邯鄲城之中傳開之後,整座邯鄲城都為之嘩然。
大家都知道,這是趙括正式朝著周氏一派發動了總攻擊!那麽趙王會做出什麽樣的反應呢?
這也是所有人都關心的點。
趙王坐在王宮之中,注視著麵前的這份由韓非寫出來的奏章,麵無表情。
突然,一陣香風襲來,隨後李妃整個人都投入了趙王的懷中。
“大王,別一天天看這些沒用的奏章了,來和臣妾玩一會嘛!”
麵對著李妃這種尤物的挑逗,世界上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住?
趙王當即就感覺到小腹處一股熱流緩緩上湧。
趙王咳嗽一聲,道:“愛妃稍等片刻,寡人想一想怎麽批示這份奏章,然後再和你好好玩耍一番。”
說是這麽說,但是趙王的手早就已經開始不老實了起來。
李妃嚶嚀一聲,整個人好像都要融化在趙王的懷中了,嬌嗔道:“什麽奏章還要大王在這種時候審批,隨便打發了他便是。”
趙王被李妃所迷,心思早就已經不在奏章上了,隨口道:“是那個武信君的心腹韓非所寫的奏章,此人的文采倒是不錯,但是口口聲聲說什麽要讓周氏滅族,寡人還是有些不取。”
對於趙王而言,周氏屬於他用來製衡武信君趙括的工具,現在周氏不聽話了,確實需要好好的打壓一番,但是也沒有到必須要把周氏直接滅族的地步。
李妃聞言,心中頓時一緊,但是表麵上卻是若無其事,甚至擺出來越發誘惑的樣子:“大王說的這是什麽話,難道忘了周王後是怎麽編排臣妾的嗎?
若不是大王英明的話,臣妾和孩子兩個人怕是早就已經被周王後五馬分屍,骨頭都不知道丟在哪個角落喂狗了。”
說著,李妃的雙眼又漸漸濕潤起來,一副弦然欲泣的表情。
趙王見狀,身體頓時一僵。
不得不說,按照趙王當時的怒火程度,李妃所說的這個事情確實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趙王無奈道:“愛妃,寡人不是都已經和你道過歉了嗎?”
李妃嬌嗔道:“光道歉有什麽用,也沒個實際行動,你們男人都是這個樣子,嘴上總是口花花的,現實裏一點用都沒有!”
趙王無奈道:“好好好,實際行動是吧?
寡人這就給你實際行動。”
說著,趙王拿起筆來,在韓非的奏章上批了一句話。
“簡直胡言亂語,周氏二人乃國之重臣,豈能滅族?”
這份批閱很快就傳到了趙括的手中。
看著麵前奏章上趙王的字,趙括的嘴角緩緩露出了笑容,朝著麵前的龐煖招了招手:“龐卿,你來看看大王的這份批語。”
龐煖趕忙湊了過來,看清楚之後頓時喜上眉梢:“好,實在是太好了!”
對於趙括和龐煖這樣在政壇上混跡多年的老手來說,這短短的一句批語之中,趙王的心思其實已經非常明顯。
首先從字麵上來理解,周氏二人是國之重臣,是不能被滅族的。
這句話聽起來是維護周氏二人,其實不然。
趙王內裏蘊含的意思是,周氏二人確實犯錯,但是這罪不至於到滅族的地步。
換句話說,趙王覺得周氏二人是犯錯的!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在政壇上犯錯,那是要接受懲罰的。
所以趙王真正的意思是,周氏二人可以繼續懲罰,但是懲罰完畢之後他們還是重臣,更不可能滅族。
要知道之前周氏二人就已經被降了爵位勒令在家思過,現在又再來一波懲罰,絕對是傷筋動骨了。
其次,趙王除了這些說出來的話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說的話,和沒有提到的人。
沒有提到的人是誰?
當然就是周王後!這次事件之中其實有三個過錯方,就是周王後和周少奮、周少良。
但是,趙王的批語之中隻說了周少奮、周少良這對兄弟,對於周王後卻絕口不提。
所以就可以這麽理解,周少奮和周少良不至於滅族的死罪,但周王後呢?
俗話說得好,法無禁止即可為,趙王的旨意就是國家的法律,那麽既然趙王沒有禁止對周王後的攻擊,那就意味著……趙括微笑著做出結論:“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廢後的進程了。”
龐煖摩拳擦掌,道:“老夫明天就上奏章!”
趙括哈哈大笑,拍著龐煖的肩膀:“龐卿,咱們可是大佬,大佬是不能操之過急的!”
第二天,趙國邯鄲令上奏章,彈劾周氏兄弟,希望將周氏兄弟解除職位;同時彈劾周王後,認為周王後德不配位,不應該讓她來主導後宮,應該廢除周王後!如果說韓非的那份奏章還屬於比較空泛的,算是傳統類型的“說壞話”相互攻訐的話,那麽邯鄲令的這份奏章就直接表現出了更加具體的指向。
簡單的說,韓非屬於“你瞅啥,再瞅弄死你”,而邯鄲令這邊則是二話不說,已經抄起椅子上手了。
在邯鄲令之後,大量的趙括一派官員紛紛上表,對周氏兄弟、周王後進行彈劾。
“反周”的聲浪瞬間在趙國之中風起雲湧,大有席卷一切之勢。
至於周氏兄弟那邊,他們那一派的臣子們當然也是極力上奏章給周王後和周氏兄弟辯護,但是問題在於周氏一派的勢力原本就比趙括一派要小,加上這一次周氏一派又犯了錯,所以無論是語氣還是各種立場上都不可能比趙括這邊要來得堅定。
這樣的結果就是周氏一派的辯護直接被淹沒在了汪洋大海之中,幾乎沒有掀起任何的聲浪,趙國政壇完全是一麵倒的“反周”。
直到這個時候,第一位“開火”的重臣級人物出現了。
他就是李牧。
作為一名軍人,李牧的奏章可以說是極度的直接了當,就一句話。
“臣李牧請大王廢後,廢周少奮、周少良兩人卿族之位!”
趙國出自晉國,而在晉國的時候“卿”就屬於和現在趙國重臣相當的職位。
當年晉國是六卿,如今趙國是六大重臣,所以趙國人也往往習慣用“卿”來作為書麵用語,代指重臣。
李牧的這份奏章,立刻就讓整個氣氛再上一個台階。
這下子,一直在家關禁閉的周少奮、周少良兄弟也坐不住了,趕緊也各自上了奏章。
周氏兄弟的奏章首先是認錯,說我們隻是一時糊塗,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忠於大王的,這一次之所以做錯事也是因為太想要為大王壓製武信君所以才走入歧途。
其次是表忠心,說我們周氏和王後對大王的忠心都是毋庸置疑的,還請大王不要聽信武信君一派的讒言,不然將來武信君一派必然會在趙國政壇之中尾大不掉,造成諸多麻煩,甚至會威脅到趙國社稷。
雙方的奏章送上去之後,整個趙國政壇之中呈現出瞬間的平靜,大家都在等待著趙王的迴應。
讓人驚訝的是,趙王……沒有迴應。
無論是李牧還是周氏兄弟的奏章,通通都好像石沉大海了。
於是,接下來龐煖、許曆兩人又各自上了一份奏章,語氣和李牧一樣嚴厲,同樣是要求嚴懲周氏兄弟,要求廢除周王後。
然後,趙王依然還是沒有迴應。
這下子,氣氛開始變得微妙了。
在趙括的府邸之中,召開了一次新的聚會。
所有的心腹齊聚,目的就隻有一個——反周!李牧有些不爽的說道:“這個大王怎麽這麽磨蹭呢?
都到了現在,難道還不能下定決心嗎?”
龐煖摸著胡須,道:“別看大王年紀輕輕,但是這心思好像還真是有些不好揣測啊。”
聽到心腹們的話之後,趙括笑了。
“大王的心思,不是都已經擺在明麵上了嗎?”
迴到家中之後,趙括立刻就寫好了一份奏章。
這份奏章的意思也很明確,那就是——廢後!廢後是必須的,也是整個計劃之中最後、最關鍵的一步。
如果周王後的位置不被廢除,那麽趙括整個計劃的成果其實也就是狠狠的打了一波周氏的臉而已。
趙王再怎麽生氣,但是從他當天隻不過讓周氏兄弟關禁閉的命令就可以看得出來,趙王其實心中對於周氏兄弟還是沒有完全放棄。
趙括也並沒有天真到覺得自己能夠一步到位直接搞死周氏兄弟,趙括隻需要把周王後廢掉就行了。
廢除周王後,讓李妃上位,那麽趙括在王宮之中的枕頭風就能夠唿唿的使勁吹了。
為了保證二王子成為太子和將來順利登基,可以預料到的是李妃將來必然會不停的在趙王的耳邊說趙括的好話,同時講周氏兄弟的壞話。
一次兩次可能沒什麽,一天兩天可能也沒什麽,但是講個幾百次,幾百天呢?
到時候,就算是趙王再怎麽意誌堅定,也必然會對周氏兄弟產生懷疑。
到那個時候,趙括就能夠順利的把周氏兄弟扳倒,把整個朝政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權傾朝野!實現了這一步之後,趙括就等於是成為了曹操級別的權臣,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不知不覺的把趙王所有的權力全部奪走,然後就是——讓趙王禪位,趙括登基!說起來似乎是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趙括心中篤定,這一定用不了幾年。
“黎明已經到來,真正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會遠嗎?”
趙括自言自語的一句,然後將剛剛寫好的這份廢後奏章放在了抽屜裏。
趙括並不想要立刻將這份奏章呈上去,道理也很簡單。
趙括現在是趙國相邦,是趙國百官之首,真正意義上的“大佬”級人物。
大佬是從來不會第一個表態的,而是要等到眾議紛紛的時候才站出來,一錘定音!第二天,王宮之中的“捉奸被反殺”奇聞立刻就開始瘋傳起來。
平民百姓們對於這種“大人物秘聞”一直都是非常喜聞樂見的,更何況這一次可是所有大人物之首的王宮爆出來的宮廷秘聞,更是絕對的讓人津津樂道。
短短一天時間,事情就已經傳遍了整個邯鄲,然後開始飛速的朝著四周傳播。
幾乎邯鄲城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討論著這件事情。
“沒想到這李妃雖然是出身青樓,但一點都不水性楊花,甚至還為了給大王守貞,連召見藝人都是一個閹人。”
“是啊,還有武信君,之前都說武信君是李妃宮外的靠山,我還說武信君為什麽要和李妃這種青樓女子聯手呢。
如今看來,武信君肯定是早就知道李妃其實是很忠誠的,所以才會這麽做。”
“武信君慧眼識人啊!”
“周王後就不一樣了,沒想到周王後一直以來名聲那麽好,但卻搞出來誣告這種事情,簡直讓人寒心。”
“這你就不懂了吧?
其實就是一個家教的問題,這些大人物家裏出來的女子,看上去好像一個個優雅大方,其實都是滿肚子壞水,一個比一個會算計呢。”
“對對對,李妃雖然出身青樓,但她其實才是我們老百姓的孩子,做什麽事情都接地氣。”
“你們說,要是李妃能當王後就好了,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能夠顧及我們民間老百姓的王後了。”
在這些言論當中,自然有著大量的夜鶯探子悄無聲息的引導著輿論,為的就是要把輿論的鋒芒直接指到周王後和周氏兄弟的身上來,為廢後以及更近一步的打擊周氏兄弟力量做出貢獻。
由於周氏兄弟這邊,或者說這個時代的政客們完全就沒有任何對輿論的正確控製和認知,人們也完全沒有意識到輿論是可以被引導的,所以在短短的幾天時間內,直接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周”聲浪。
直到這個時候,趙括才有條不紊的進行下一步。
接下來,邯鄲趙國學宮之中的講師韓非送上了一份奏章。
韓非的奏章之中洋洋灑灑,列舉了周王後和周氏的一大堆錯誤,直接把周王後比做了妲己,把周氏兄弟比做商紂王寵信的奸臣費仲、尤渾,直言若是此三人還能繼續在趙國霍亂朝綱竊居高位的話,那麽將來必然會讓趙國產生大難!韓非雖然眼下身份不顯,但所有人都知道韓非乃是趙括的心腹之一,所以當奏章的內容在邯鄲城之中傳開之後,整座邯鄲城都為之嘩然。
大家都知道,這是趙括正式朝著周氏一派發動了總攻擊!那麽趙王會做出什麽樣的反應呢?
這也是所有人都關心的點。
趙王坐在王宮之中,注視著麵前的這份由韓非寫出來的奏章,麵無表情。
突然,一陣香風襲來,隨後李妃整個人都投入了趙王的懷中。
“大王,別一天天看這些沒用的奏章了,來和臣妾玩一會嘛!”
麵對著李妃這種尤物的挑逗,世界上又有幾個人能夠堅持住?
趙王當即就感覺到小腹處一股熱流緩緩上湧。
趙王咳嗽一聲,道:“愛妃稍等片刻,寡人想一想怎麽批示這份奏章,然後再和你好好玩耍一番。”
說是這麽說,但是趙王的手早就已經開始不老實了起來。
李妃嚶嚀一聲,整個人好像都要融化在趙王的懷中了,嬌嗔道:“什麽奏章還要大王在這種時候審批,隨便打發了他便是。”
趙王被李妃所迷,心思早就已經不在奏章上了,隨口道:“是那個武信君的心腹韓非所寫的奏章,此人的文采倒是不錯,但是口口聲聲說什麽要讓周氏滅族,寡人還是有些不取。”
對於趙王而言,周氏屬於他用來製衡武信君趙括的工具,現在周氏不聽話了,確實需要好好的打壓一番,但是也沒有到必須要把周氏直接滅族的地步。
李妃聞言,心中頓時一緊,但是表麵上卻是若無其事,甚至擺出來越發誘惑的樣子:“大王說的這是什麽話,難道忘了周王後是怎麽編排臣妾的嗎?
若不是大王英明的話,臣妾和孩子兩個人怕是早就已經被周王後五馬分屍,骨頭都不知道丟在哪個角落喂狗了。”
說著,李妃的雙眼又漸漸濕潤起來,一副弦然欲泣的表情。
趙王見狀,身體頓時一僵。
不得不說,按照趙王當時的怒火程度,李妃所說的這個事情確實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趙王無奈道:“愛妃,寡人不是都已經和你道過歉了嗎?”
李妃嬌嗔道:“光道歉有什麽用,也沒個實際行動,你們男人都是這個樣子,嘴上總是口花花的,現實裏一點用都沒有!”
趙王無奈道:“好好好,實際行動是吧?
寡人這就給你實際行動。”
說著,趙王拿起筆來,在韓非的奏章上批了一句話。
“簡直胡言亂語,周氏二人乃國之重臣,豈能滅族?”
這份批閱很快就傳到了趙括的手中。
看著麵前奏章上趙王的字,趙括的嘴角緩緩露出了笑容,朝著麵前的龐煖招了招手:“龐卿,你來看看大王的這份批語。”
龐煖趕忙湊了過來,看清楚之後頓時喜上眉梢:“好,實在是太好了!”
對於趙括和龐煖這樣在政壇上混跡多年的老手來說,這短短的一句批語之中,趙王的心思其實已經非常明顯。
首先從字麵上來理解,周氏二人是國之重臣,是不能被滅族的。
這句話聽起來是維護周氏二人,其實不然。
趙王內裏蘊含的意思是,周氏二人確實犯錯,但是這罪不至於到滅族的地步。
換句話說,趙王覺得周氏二人是犯錯的!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在政壇上犯錯,那是要接受懲罰的。
所以趙王真正的意思是,周氏二人可以繼續懲罰,但是懲罰完畢之後他們還是重臣,更不可能滅族。
要知道之前周氏二人就已經被降了爵位勒令在家思過,現在又再來一波懲罰,絕對是傷筋動骨了。
其次,趙王除了這些說出來的話之外,還有一些沒有說的話,和沒有提到的人。
沒有提到的人是誰?
當然就是周王後!這次事件之中其實有三個過錯方,就是周王後和周少奮、周少良。
但是,趙王的批語之中隻說了周少奮、周少良這對兄弟,對於周王後卻絕口不提。
所以就可以這麽理解,周少奮和周少良不至於滅族的死罪,但周王後呢?
俗話說得好,法無禁止即可為,趙王的旨意就是國家的法律,那麽既然趙王沒有禁止對周王後的攻擊,那就意味著……趙括微笑著做出結論:“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廢後的進程了。”
龐煖摩拳擦掌,道:“老夫明天就上奏章!”
趙括哈哈大笑,拍著龐煖的肩膀:“龐卿,咱們可是大佬,大佬是不能操之過急的!”
第二天,趙國邯鄲令上奏章,彈劾周氏兄弟,希望將周氏兄弟解除職位;同時彈劾周王後,認為周王後德不配位,不應該讓她來主導後宮,應該廢除周王後!如果說韓非的那份奏章還屬於比較空泛的,算是傳統類型的“說壞話”相互攻訐的話,那麽邯鄲令的這份奏章就直接表現出了更加具體的指向。
簡單的說,韓非屬於“你瞅啥,再瞅弄死你”,而邯鄲令這邊則是二話不說,已經抄起椅子上手了。
在邯鄲令之後,大量的趙括一派官員紛紛上表,對周氏兄弟、周王後進行彈劾。
“反周”的聲浪瞬間在趙國之中風起雲湧,大有席卷一切之勢。
至於周氏兄弟那邊,他們那一派的臣子們當然也是極力上奏章給周王後和周氏兄弟辯護,但是問題在於周氏一派的勢力原本就比趙括一派要小,加上這一次周氏一派又犯了錯,所以無論是語氣還是各種立場上都不可能比趙括這邊要來得堅定。
這樣的結果就是周氏一派的辯護直接被淹沒在了汪洋大海之中,幾乎沒有掀起任何的聲浪,趙國政壇完全是一麵倒的“反周”。
直到這個時候,第一位“開火”的重臣級人物出現了。
他就是李牧。
作為一名軍人,李牧的奏章可以說是極度的直接了當,就一句話。
“臣李牧請大王廢後,廢周少奮、周少良兩人卿族之位!”
趙國出自晉國,而在晉國的時候“卿”就屬於和現在趙國重臣相當的職位。
當年晉國是六卿,如今趙國是六大重臣,所以趙國人也往往習慣用“卿”來作為書麵用語,代指重臣。
李牧的這份奏章,立刻就讓整個氣氛再上一個台階。
這下子,一直在家關禁閉的周少奮、周少良兄弟也坐不住了,趕緊也各自上了奏章。
周氏兄弟的奏章首先是認錯,說我們隻是一時糊塗,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忠於大王的,這一次之所以做錯事也是因為太想要為大王壓製武信君所以才走入歧途。
其次是表忠心,說我們周氏和王後對大王的忠心都是毋庸置疑的,還請大王不要聽信武信君一派的讒言,不然將來武信君一派必然會在趙國政壇之中尾大不掉,造成諸多麻煩,甚至會威脅到趙國社稷。
雙方的奏章送上去之後,整個趙國政壇之中呈現出瞬間的平靜,大家都在等待著趙王的迴應。
讓人驚訝的是,趙王……沒有迴應。
無論是李牧還是周氏兄弟的奏章,通通都好像石沉大海了。
於是,接下來龐煖、許曆兩人又各自上了一份奏章,語氣和李牧一樣嚴厲,同樣是要求嚴懲周氏兄弟,要求廢除周王後。
然後,趙王依然還是沒有迴應。
這下子,氣氛開始變得微妙了。
在趙括的府邸之中,召開了一次新的聚會。
所有的心腹齊聚,目的就隻有一個——反周!李牧有些不爽的說道:“這個大王怎麽這麽磨蹭呢?
都到了現在,難道還不能下定決心嗎?”
龐煖摸著胡須,道:“別看大王年紀輕輕,但是這心思好像還真是有些不好揣測啊。”
聽到心腹們的話之後,趙括笑了。
“大王的心思,不是都已經擺在明麵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