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今後朝廷將從銀本位向金本位過度!這不容易!但是這個方向,不能變!”崇禎皇帝朱由檢進一步明確的給出了自己的經濟建設的思路,此時不是後世,大明帝國作為這個星球最為強大的一個經濟體,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經濟體製!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麵,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製先是過渡到金銀複本位製,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製所取代。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製。


    銀兩本位是以白銀重量“兩”為價格標準,實行銀塊流通。


    銀幣本位則是國家規定白銀為貨幣金屬,並要求鑄成一定形狀、重量和成色的銀幣;銀幣可以自由鑄造成和自由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銀幣或白銀;銀幣和白銀可自由輸出或輸入,以保證外匯市場的穩定。


    在我國貨幣史上,白銀自漢代已逐漸成為貨幣金屬,到明代白銀已貨幣化,中國真正成為用銀之國。但實行的是銀兩製,以金屬的重量計值,屬於稱量貨幣製度,沒有踏進貨幣製度階段。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頒行《幣製條例》,正式采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幣單位。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分。成色是90%。名為大清銀幣。但市麵上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公布《國幣條例》,正式規定重量七錢二分、成色89%的銀元為我國的貨幣單位。“袁大頭”銀元就是這樣鑄造成的。但銀元和銀兩仍然並用。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總重26.6971克,銀八八、銅一二,即含純銀23.493448克。銀本位幣每元重量及成色。與法定重量、成色相比之下公差不得超過0.3%,並規定一切公私交易用銀本位幣授受,其用數每次均無限製。同年4月,國民政府實行“廢兩改元”,發行全國統一的銀幣——“孫中山頭像”銀元。1935年國民政府又實行所謂幣製改革,宣布廢止銀本位。


    十九世紀後期,世界白銀產量猛增,是白銀市麵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呈長期下跌趨勢。白銀價格的起伏不穩,加之體重價低不適合巨額支付。因而不同國家先後放棄銀本位製。


    自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遣使臣托梅.皮雷斯(tome pires)抵達廣州以後,歐洲商人相繼揚帆東來。歐洲、美洲與中國的直接貿易從無到有,逐漸發展到了可觀的規模。中國對外貿易由於獲得廣闊的新市場而急劇擴張,其內容也在相當程度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巨額海外白銀流入中國,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轉向貨幣經濟的步伐,對中國銀本位和貨幣財政製度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中國與美洲間的貿易航線起點是福建月港(今龍海海澄)、廈門和廣州等地,以馬尼拉為中轉口岸,終點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acapulco);澳門則扮演了中歐貿易樞紐的角色。


    1565年,西班牙海軍將領米蓋爾.洛佩斯德利雅實比(spi )率艦隊自墨西哥出征菲律賓;1571年在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1585年設都護府,歸新西班牙總督區(今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地區)遙領。當時菲律賓群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本地物產甚至難以維持殖民當局開支,利雅實比給新西班牙總督的報告就稱殖民當局能從當地所得的“唯有肉桂而已”。而中國所產手工業品價廉物美,在歐、美及南洋各國素負盛譽。菲律賓殖民當局欲獲資本原始積累之利,唯有從事對華轉口貿易一途,甚至日用消費品也不得不就近仰仗中國供給。在菲律賓立足甫定,西班牙人就於1575年從馬尼拉派遣兩名傳教士和兩名軍官前往漳州,希望與中國締結商約。為吸引華人來菲移墾經商,殖民當局也對華人商旅、華貨采取了一些保護、獎勵、優待措施。


    在此前後明軍禦倭戰爭亦進入最後階段。 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自嘉靖二年(1523年)“爭貢之役”(注: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日本左京兆大夫內藝興遣倍宗設抵寧波;未幾,右京兆大夫高貢遣僧瑞佐偕寧波人宋素卿亦至。由於宋素卿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宴會時得以坐在宗設上座,其貨船雖然後至,但先於宗設貨船受檢。宗設怒殺瑞佐,焚其船隻,追宋素卿至紹興城下,沿途劫掠而去,明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戰死,浙中大震,史稱”爭貢之役”。事後,給事中夏言奏倭禍起於市舶,乃裁閩、浙兩市舶司,惟存廣東一處。)以來荼毒中國沿海多年的“倭患”平息,為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塗澤民上疏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明廷重開中斷四十餘年的海外貿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前提。


    “聖巴勃羅號”從菲律賓返航美洲,從而開辟了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的往返航線。1574年(萬曆二年),兩艘馬尼拉大商帆滿載中國絲綢、棉布、瓷器等貨物駛向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標誌著著名的馬尼拉大商帆貿易正式投入運營。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貿易線活躍於1574年至1815年,曆時240年之久。受馬尼拉貿易厚利吸引,福建漳、泉二州商人紛至遝來。隆慶五年(1571年)馬尼拉殖民首府建立之初,華人僅有150多名。萬曆十年(1582 年),龍其慮總督在馬尼拉市區東北部巴石河畔開設了專門的華人社區--八連(parian)。1589年8月9日,菲利普二世訓令菲律賓總督,準許對中、葡、日等國商人輸入的糧食、軍需品、軍需品製造原料等物資予以免稅待遇,進一步刺激了中菲貿易的發展。到16世紀90年代,馬尼拉華人數目已達二萬餘人,而包括軍隊在內的西班牙人僅有2000名。關於對華貿易的重要性,1595-1603年間任菲律賓最高法院院長、代理總督的安東尼奧.德.莫伽(antonioma)感歎道:“倘若沒有中菲貿易,菲律賓群島便無法維持。”依靠對華轉口貿易, 馬尼拉成為亞洲最大貿易中心之一。


    這些上個世紀的東西,崇禎皇帝朱由檢可以用更為準確的經濟學語言去跟侯侚分析,同時,旁聽的範景文,周延儒和溫體仁,王承恩和曹化淳,都受益良多!


    眾人一方麵清楚皇帝又開始將心思撲在大明的國事上麵了,另一方麵不得不感歎皇帝的博學多才!尤其是王承恩,王承恩越是跟皇帝成天在一起,越是搞不懂,皇上的這麽多遠見卓識,都是怎麽來的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盛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崇禎盛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