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紅顏枯骨劫
老皇帝帶著幼子在永和宮中用了午膳,父慈子孝羨煞旁人。
各宮的人得到消息,也隻能無奈歎息。
玉德妃出宮已經三年,哪怕三五日總有書信同皇帝來往,一個一千多個日夜都不曾伴在男人身邊的女人,竟然還能夠把天下至尊握得嚴嚴實實,實在不得不令人歎服。
晉王已經十歲(虛),天資聰穎,博學善辯,純孝友愛,又得章和帝獨樹一幟的寵愛,親選仆從、用度奢靡,可說是宮裏宮外無數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本來,一個小小幼童,生母還遠離皇宮,每月又要出宮探望,足夠前朝後宮各種陰謀手段地弄死千百次了。
偏偏章和帝愛屋及烏,不僅在宮裏是親自教養,吃穿隨同,出行探母更是親王儀架,明衛暗衛威威赫赫。要對他動手,真不比刺王殺駕容易多少。就算能做到,也不可能不露馬腳,平白為他人作嫁。
是以,各宮上下,竟然也至多是在口角上欺負欺負小孩兒,無甚大用。
畢竟夏侯任是個男孩兒,隻要占住“忠孝”二字,其他能夠毀了女子一生的名聲,實在無傷大雅。
皇帝喜歡他,驕奢淫逸也是天家氣度,調皮頑劣也是天真可愛,好強爭勝便是男兒誌氣,嬌弱小性兒更是幼子無辜。當然,皇帝都是喜怒不定的,愛憐也最是禁不住消磨。若夏侯任漸漸長大,皇帝眼裏耳裏的他還是這樣,自然會吃大苦頭。
可惜,他親娘不是真死了。
次日早朝,諸臣奏畢,本應退朝,各迴各家。
章和帝忽麵露悵然,眼角微濕,令程元珍宣旨道——
“朕之玉德妃,如眼中之珠,胸中軟骨也。可憐其德行若明月皎皎,雪蓮素素,孝感動天,由是為太後,為大湯祈福,以致分隔三載。朕心甚痛,思之不盡,為之奈何。昨日忽念萬壽節將至,私心乍起,難以平息,攪擾太後,欲召玉德妃迴宮。太後慈愛,也言思之甚深,竟允之,朕心甚喜。今特令禮部尚書操持相關事宜。”
一大段肉麻話,總結來就一句——老子想自家美妾了,老娘也同意了,你等準備準備迎接吧。
朝上重量級的幾個大臣倒是心中有數,但大多數人還是措手不及的。
這玉德妃出宮晃了三年,又要迴來了?
感情還真沒大家猜想的種種隱情,她還真就是出宮祈福三年,和皇帝書信寄情一番,又迴來了?
玩我們呢!
眾位大臣還是真心冤枉了頭上幾位大佬的。
畢竟,不論是太後還是皇帝,甚至是玉德妃自己,都是各有打算的,但是真正實現了的,恐怕隻有曲青青這個陰險狡詐的女人了。
太後當年本也是考慮到曲青青對皇帝影響力太大,偏偏又和太子不算齊心,直接以力破巧,攆她出宮去。不得不說,不愧是獨孤家教養出的嫡女,手段堪稱高明。
想想,若是下死手——不說太後心有不舍,就是真成功了,也必然是皇帝心頭一根毒刺,最後被誰摘了桃子還真難說。而給個好名聲,還有一個不長不短的期限,讓她出宮,成了,那再深的感情愛寵也抵不過時間,舍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不成,也是皇帝為個女子忤逆親母,明晃晃的把柄和實打實的愧疚,更是曲青青永遠洗不掉的黑點。
最重要,風風光光的送走,若是需要,還可以舍個大恩德,召迴來,又是一顆絕妙的棋子。
可以說,太後此舉,堪稱宮鬥典範,當時是任何人都沒想到,也讓所有人不由讚歎的。
甚至,還無形中再一次太高了人們對獨孤家的敬畏。
一舉數得。
可能,唯一沒想到的就是,一個不能和男人肌膚相親、巧言令色的女人,對自己兒子的掌控力竟然隻增不減!
悚然心驚卻又無可奈何。
太後隻能在曲青青還沒走上皇帝心頭絕不容褻瀆的雪山之巔前,將她召迴來,拉下神壇。哪怕是皇帝的摯愛,隻要還是個平凡的女子,就不至於讓一心成為明君的章和帝為了她做出什麽太出格的事——比如廢立太子,忤逆太後。時移世易,此時,太後又覺得一個第一寵妃,是後宮的必需品了。
無他,這三年,章和帝不近男女之色,心思隻在政務和修佛上。
孰料,那禪師和太子府上的徐道長勢不兩立,時有針對,太子又舍不下徐道長。更何況——章和帝事事親力親為,太子被限製得淒慘,竟然被一眾兄弟比得全無光彩,和當年橫掃眾兄弟的情景真是天上地下。偏偏,正因為當年章和帝放權放得十分大方,如今天下臣民倒是從來沒覺得皇帝不給太子機會,隻覺得太子無能罷了。
隻這一件事兒,就足夠獨孤家給太後遞話了。
而且,親娘迴來了,晉王再有什麽錯處,皇帝也再不能隨便一句“憐其親娘不在身邊”巴拉巴拉的就糊弄過去,或者同樣以此為由頭,什麽都給最好的,事事都偏向十分,時時帶在身邊了吧?
要知道,這三年,真是讓人恨死了那句“親娘不在身邊”,皇子們真是淚唿——我們娘從來就不在身邊啊,就關注!
傳話的人低眉順眼,但獨孤家雖不敢埋怨她畫蛇添足,懇求裏也總透出三分幽怨來。
太後心累,隻答應了。又因為從東太後仙去,和皇帝的母子情誼漸漸淺薄,更幾次三番為著娘家的事兒和自己親兒子起了隔閡,到頭來盡然是兩頭不討好。皇帝覺得她身為親母,竟然把家族看得比親子重,生出怨恨;獨孤家又總覺得她始終是更願意皇帝是親子而不是親孫,事事多有瞞著的。
如今想想,太後也覺得自己是個傻的。
誰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呢?
反正隻要天下還是夏侯家的,她一個老太太,誰敢虧待?
何必操心許多!
冷眼看來,自己還不如薑皇後,娘家婆家自家的,她比獨孤氏可難多了,但隻要多在意自家幾分,竟也能過得肆意歡喜。
不管前情後理,皇帝發話了,太後也同意了,本來也是說好的迴歸日期,隻稍微提前了三兩月,倒是無人能找出理由反對——真說有什麽不合理的,其實是當年出宮那件事兒,隻是玉德妃在朝中沒有願意為她說話的勢力,眾人就似乎沒覺出後妃出宮暫居有什麽不對似得,任其離開。如今提出異議,不是明擺著打自己耳光嘛!
沒傻子當出頭鳥,章和帝滿意了。
更滿意的是,十二皇子、十五皇子果然聽懂了自己之前地暗示,越眾而出,道:“玉德母妃出宮三載,兒臣雖不曾親見,也知是吃穿盡是簡素,孝心昭昭,令兒臣等歎服。隻如此勞苦功高,父皇雖礙於不願偏私,也請加以封賞。”
夏侯任當然知道這是章和帝寫的劇本,但是不得不說,果然同自家娘說得一樣,這是個無時無刻不在坑兒子的——雖然對自己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要真是稍微掉以輕心,自己這三年早被坑死無數迴了。也不想想,十二、十五說得輕巧,成與不成都是孝心,自己呢?
不吭聲兒,那當然是不孝;附和,那就是給自己和親娘挖坑了——祈福還是功勞?明顯是孝心不純;反對,一個不好也是沽名釣譽還不識好歹,辜負皇帝和哥哥們的好意。
這樣想著,夏侯任也慶幸自己年紀還小,平時也從來沒戴著“四角俱全、十全君子”的麵具,反而總是有些稍微囂張跋扈的。
出而跪呈道:“母妃雖不在此,兒臣身為親子,也當表其心意。為大湯和太後祈福,說是功勞,不如說是榮耀,怎敢求賞賜?兩位皇兄有此言,兒臣大為感動,想是同兒臣一樣,因母妃善舉,感同身受,孝心萌發,如此,母妃知曉,定是十分欣慰喜樂。兒臣昨日有幸聽聞父皇和太後的慈教,才恍然自己竟無視生母簡素三載,一味驕奢,本想請齋素三月,今聽二兄長言語,想來哥哥們也是願意陪同,兒臣不甚歡喜。”
這話,大大誇了自家娘和太後,又拉了兩位哥哥一同吃苦,既是拉近關係,又送了他倆一個現成的美差——齋素三月而已,換皇帝一份在意誇讚,哪個皇子都要說聲謝謝。
最重要,既顯得聰慧,又不失孩童趣味,不會讓人覺得心機深沉。
章和帝哈哈大笑,又是罵夏侯任“促狹”、“小孩兒義氣”,但又大讚其“得生母德行精粹”,顯然是高興滿意得不得了。
這邊事情定下,其餘瑣事,自然是下麵的人操心了。
隻是曲青青還沒迴宮,就有三位皇子大張旗鼓地為她齋素。甚至,因為上有所好,頂頭的太後又都表示願意“甚憐之”,齋素三日,皇後甚至定了一月,後宮上下,乃至外廷命婦們,都自然會有所表示。
這下子,實在是不比當初離宮的陣仗少丁點兒麵子。
皇家別莊裏,曲青青跪在佛前,誦經聲引動人心。
忽岐山俯身耳語,卻是宮裏傳信,要接玉德妃迴宮,還十日便到。
青青似未聽聞,繼續念佛,岐山也不打擾,悄聲退出。
半響,一卷畢,青青合掌又拜,將佛珠至於龕前,再拜,方緩緩朝佛堂裏間走去。
無機眸色一暗,跟著走入暗室。他不知道這個女子是怎麽在皇家禁軍重重保護下無聲無息地把自己帶來,也不知道皇家別院裏為何有誰都不知的暗室密道,甚至不知道她為什麽要將自己留在這裏三年——隻是為了給公主講佛麽?
無機隻知道,曲青青是自己的劫數,卻不知何時才能堪透。
明明這個女子除了皮相才華這些身外物,內裏是毫不掩飾的汙濁,自己卻始終不能割舍。
隻為這絕色,毀了佛心,知道不值得,卻無能為力。
所謂紅顏一夕枯骨,無機以為自己早就熟記於心,哪知隻是數年前一見,就此無力掙脫。即使她明晃晃把深沉心機、虛榮惡毒給自己看,動了的心竟然無法再古井無波。無機甚至恨曲青青為何要特意請了自己來,再把本來一輩子也不可能知道的她的內裏給自己看,不然即使誤了佛修,無機心裏也覺得是美好的。
現在,卻要自己無時無刻,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就是被表象迷惑,堪不透紅顏枯骨劫麽?
或許,這就是她的目的?
要渡化自己麽?
如佛祖前世菩提,那位同樣絕世的女子。
看,無機苦笑,自己又在為這個女人開脫了。
老皇帝帶著幼子在永和宮中用了午膳,父慈子孝羨煞旁人。
各宮的人得到消息,也隻能無奈歎息。
玉德妃出宮已經三年,哪怕三五日總有書信同皇帝來往,一個一千多個日夜都不曾伴在男人身邊的女人,竟然還能夠把天下至尊握得嚴嚴實實,實在不得不令人歎服。
晉王已經十歲(虛),天資聰穎,博學善辯,純孝友愛,又得章和帝獨樹一幟的寵愛,親選仆從、用度奢靡,可說是宮裏宮外無數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本來,一個小小幼童,生母還遠離皇宮,每月又要出宮探望,足夠前朝後宮各種陰謀手段地弄死千百次了。
偏偏章和帝愛屋及烏,不僅在宮裏是親自教養,吃穿隨同,出行探母更是親王儀架,明衛暗衛威威赫赫。要對他動手,真不比刺王殺駕容易多少。就算能做到,也不可能不露馬腳,平白為他人作嫁。
是以,各宮上下,竟然也至多是在口角上欺負欺負小孩兒,無甚大用。
畢竟夏侯任是個男孩兒,隻要占住“忠孝”二字,其他能夠毀了女子一生的名聲,實在無傷大雅。
皇帝喜歡他,驕奢淫逸也是天家氣度,調皮頑劣也是天真可愛,好強爭勝便是男兒誌氣,嬌弱小性兒更是幼子無辜。當然,皇帝都是喜怒不定的,愛憐也最是禁不住消磨。若夏侯任漸漸長大,皇帝眼裏耳裏的他還是這樣,自然會吃大苦頭。
可惜,他親娘不是真死了。
次日早朝,諸臣奏畢,本應退朝,各迴各家。
章和帝忽麵露悵然,眼角微濕,令程元珍宣旨道——
“朕之玉德妃,如眼中之珠,胸中軟骨也。可憐其德行若明月皎皎,雪蓮素素,孝感動天,由是為太後,為大湯祈福,以致分隔三載。朕心甚痛,思之不盡,為之奈何。昨日忽念萬壽節將至,私心乍起,難以平息,攪擾太後,欲召玉德妃迴宮。太後慈愛,也言思之甚深,竟允之,朕心甚喜。今特令禮部尚書操持相關事宜。”
一大段肉麻話,總結來就一句——老子想自家美妾了,老娘也同意了,你等準備準備迎接吧。
朝上重量級的幾個大臣倒是心中有數,但大多數人還是措手不及的。
這玉德妃出宮晃了三年,又要迴來了?
感情還真沒大家猜想的種種隱情,她還真就是出宮祈福三年,和皇帝書信寄情一番,又迴來了?
玩我們呢!
眾位大臣還是真心冤枉了頭上幾位大佬的。
畢竟,不論是太後還是皇帝,甚至是玉德妃自己,都是各有打算的,但是真正實現了的,恐怕隻有曲青青這個陰險狡詐的女人了。
太後當年本也是考慮到曲青青對皇帝影響力太大,偏偏又和太子不算齊心,直接以力破巧,攆她出宮去。不得不說,不愧是獨孤家教養出的嫡女,手段堪稱高明。
想想,若是下死手——不說太後心有不舍,就是真成功了,也必然是皇帝心頭一根毒刺,最後被誰摘了桃子還真難說。而給個好名聲,還有一個不長不短的期限,讓她出宮,成了,那再深的感情愛寵也抵不過時間,舍了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不成,也是皇帝為個女子忤逆親母,明晃晃的把柄和實打實的愧疚,更是曲青青永遠洗不掉的黑點。
最重要,風風光光的送走,若是需要,還可以舍個大恩德,召迴來,又是一顆絕妙的棋子。
可以說,太後此舉,堪稱宮鬥典範,當時是任何人都沒想到,也讓所有人不由讚歎的。
甚至,還無形中再一次太高了人們對獨孤家的敬畏。
一舉數得。
可能,唯一沒想到的就是,一個不能和男人肌膚相親、巧言令色的女人,對自己兒子的掌控力竟然隻增不減!
悚然心驚卻又無可奈何。
太後隻能在曲青青還沒走上皇帝心頭絕不容褻瀆的雪山之巔前,將她召迴來,拉下神壇。哪怕是皇帝的摯愛,隻要還是個平凡的女子,就不至於讓一心成為明君的章和帝為了她做出什麽太出格的事——比如廢立太子,忤逆太後。時移世易,此時,太後又覺得一個第一寵妃,是後宮的必需品了。
無他,這三年,章和帝不近男女之色,心思隻在政務和修佛上。
孰料,那禪師和太子府上的徐道長勢不兩立,時有針對,太子又舍不下徐道長。更何況——章和帝事事親力親為,太子被限製得淒慘,竟然被一眾兄弟比得全無光彩,和當年橫掃眾兄弟的情景真是天上地下。偏偏,正因為當年章和帝放權放得十分大方,如今天下臣民倒是從來沒覺得皇帝不給太子機會,隻覺得太子無能罷了。
隻這一件事兒,就足夠獨孤家給太後遞話了。
而且,親娘迴來了,晉王再有什麽錯處,皇帝也再不能隨便一句“憐其親娘不在身邊”巴拉巴拉的就糊弄過去,或者同樣以此為由頭,什麽都給最好的,事事都偏向十分,時時帶在身邊了吧?
要知道,這三年,真是讓人恨死了那句“親娘不在身邊”,皇子們真是淚唿——我們娘從來就不在身邊啊,就關注!
傳話的人低眉順眼,但獨孤家雖不敢埋怨她畫蛇添足,懇求裏也總透出三分幽怨來。
太後心累,隻答應了。又因為從東太後仙去,和皇帝的母子情誼漸漸淺薄,更幾次三番為著娘家的事兒和自己親兒子起了隔閡,到頭來盡然是兩頭不討好。皇帝覺得她身為親母,竟然把家族看得比親子重,生出怨恨;獨孤家又總覺得她始終是更願意皇帝是親子而不是親孫,事事多有瞞著的。
如今想想,太後也覺得自己是個傻的。
誰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呢?
反正隻要天下還是夏侯家的,她一個老太太,誰敢虧待?
何必操心許多!
冷眼看來,自己還不如薑皇後,娘家婆家自家的,她比獨孤氏可難多了,但隻要多在意自家幾分,竟也能過得肆意歡喜。
不管前情後理,皇帝發話了,太後也同意了,本來也是說好的迴歸日期,隻稍微提前了三兩月,倒是無人能找出理由反對——真說有什麽不合理的,其實是當年出宮那件事兒,隻是玉德妃在朝中沒有願意為她說話的勢力,眾人就似乎沒覺出後妃出宮暫居有什麽不對似得,任其離開。如今提出異議,不是明擺著打自己耳光嘛!
沒傻子當出頭鳥,章和帝滿意了。
更滿意的是,十二皇子、十五皇子果然聽懂了自己之前地暗示,越眾而出,道:“玉德母妃出宮三載,兒臣雖不曾親見,也知是吃穿盡是簡素,孝心昭昭,令兒臣等歎服。隻如此勞苦功高,父皇雖礙於不願偏私,也請加以封賞。”
夏侯任當然知道這是章和帝寫的劇本,但是不得不說,果然同自家娘說得一樣,這是個無時無刻不在坑兒子的——雖然對自己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要真是稍微掉以輕心,自己這三年早被坑死無數迴了。也不想想,十二、十五說得輕巧,成與不成都是孝心,自己呢?
不吭聲兒,那當然是不孝;附和,那就是給自己和親娘挖坑了——祈福還是功勞?明顯是孝心不純;反對,一個不好也是沽名釣譽還不識好歹,辜負皇帝和哥哥們的好意。
這樣想著,夏侯任也慶幸自己年紀還小,平時也從來沒戴著“四角俱全、十全君子”的麵具,反而總是有些稍微囂張跋扈的。
出而跪呈道:“母妃雖不在此,兒臣身為親子,也當表其心意。為大湯和太後祈福,說是功勞,不如說是榮耀,怎敢求賞賜?兩位皇兄有此言,兒臣大為感動,想是同兒臣一樣,因母妃善舉,感同身受,孝心萌發,如此,母妃知曉,定是十分欣慰喜樂。兒臣昨日有幸聽聞父皇和太後的慈教,才恍然自己竟無視生母簡素三載,一味驕奢,本想請齋素三月,今聽二兄長言語,想來哥哥們也是願意陪同,兒臣不甚歡喜。”
這話,大大誇了自家娘和太後,又拉了兩位哥哥一同吃苦,既是拉近關係,又送了他倆一個現成的美差——齋素三月而已,換皇帝一份在意誇讚,哪個皇子都要說聲謝謝。
最重要,既顯得聰慧,又不失孩童趣味,不會讓人覺得心機深沉。
章和帝哈哈大笑,又是罵夏侯任“促狹”、“小孩兒義氣”,但又大讚其“得生母德行精粹”,顯然是高興滿意得不得了。
這邊事情定下,其餘瑣事,自然是下麵的人操心了。
隻是曲青青還沒迴宮,就有三位皇子大張旗鼓地為她齋素。甚至,因為上有所好,頂頭的太後又都表示願意“甚憐之”,齋素三日,皇後甚至定了一月,後宮上下,乃至外廷命婦們,都自然會有所表示。
這下子,實在是不比當初離宮的陣仗少丁點兒麵子。
皇家別莊裏,曲青青跪在佛前,誦經聲引動人心。
忽岐山俯身耳語,卻是宮裏傳信,要接玉德妃迴宮,還十日便到。
青青似未聽聞,繼續念佛,岐山也不打擾,悄聲退出。
半響,一卷畢,青青合掌又拜,將佛珠至於龕前,再拜,方緩緩朝佛堂裏間走去。
無機眸色一暗,跟著走入暗室。他不知道這個女子是怎麽在皇家禁軍重重保護下無聲無息地把自己帶來,也不知道皇家別院裏為何有誰都不知的暗室密道,甚至不知道她為什麽要將自己留在這裏三年——隻是為了給公主講佛麽?
無機隻知道,曲青青是自己的劫數,卻不知何時才能堪透。
明明這個女子除了皮相才華這些身外物,內裏是毫不掩飾的汙濁,自己卻始終不能割舍。
隻為這絕色,毀了佛心,知道不值得,卻無能為力。
所謂紅顏一夕枯骨,無機以為自己早就熟記於心,哪知隻是數年前一見,就此無力掙脫。即使她明晃晃把深沉心機、虛榮惡毒給自己看,動了的心竟然無法再古井無波。無機甚至恨曲青青為何要特意請了自己來,再把本來一輩子也不可能知道的她的內裏給自己看,不然即使誤了佛修,無機心裏也覺得是美好的。
現在,卻要自己無時無刻,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就是被表象迷惑,堪不透紅顏枯骨劫麽?
或許,這就是她的目的?
要渡化自己麽?
如佛祖前世菩提,那位同樣絕世的女子。
看,無機苦笑,自己又在為這個女人開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