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裏麵走了走,也是沒有發現任何別的東西,一行人又是出來,坐上車向著最近的村莊趕去。
“等一會,我們再去古牧地看看吧。”灼華說。
“唉,去吧。”老劉頭迴話。三個人的心情都是不怎麽好,一路走來,一路的曲折,每次以為是找到了線索,最後卻又是一場空,所有人都隻覺得前途一片灰暗,情緒都是非常沮喪。靈如靠在灼華的肩膀上,安穩的睡著,灼華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靈如的臉,所有人沉默不語。
“灼華,你知道輪台詔嗎。”靈如靠在灼華的肩膀問道。
“嗯,什麽。”
“這也是和漢武帝有關的。”靈如說。
“漢武帝,你說說看,我以前都不知道。”灼華說。輪台詔又叫輪台罪己詔是公元前89年漢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重啟漢初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詔書。
“這個怎麽了,漢武帝一輩子打仗,到老了,突然反省自己,有什麽不對嗎。”灼華問。
“我也是到這裏才想起來的,其實那份詔書是假的。”
“假的。”靈如點點頭,把自己知道的很多信息都是說出來,
在漢武帝開通西域之後,又是出兵占領車師,桑弘羊還有幾個大臣,上疏請求漢武帝下令派人到西域的輪台那個地方去駐軍囤田,說這個地方是西域的戰略要地,占領這個地方有助於加強對西域的控製。
漢武帝接到上疏以後,就下了一個詔書也就是輪台詔,說了一大堆話,總的意思是,輪台這個地方非常偏遠,前一段時間我們對西域用兵,特別是遠征西域,仗沒打好,損失慘重,勞民傷財,士兵大量死傷。我感到非常的悲痛,覺得目前還是應該讓士兵和人民都休息一段時間,所以輪台駐軍這個事兒就不要幹了。其實輪台悔過詔,其實就這麽一個東西。
從輪台詔書發布的前因後果來看,實際上漢武帝隻是針對輪台駐軍這個事在說事,他完全沒有說自己北擊匈奴的整個戰略是錯的。如果不是漢武帝遠征西域,如今的新疆,不可能成為中國的領土。
但是在後世的儒家士官為了儒家文官集團要鞏固自己的權力,就是要把皇帝的形象不斷地加以醜化。把安祿山叛變,安史之亂的責任都歸結為皇帝好色、昏庸。出了事情,就是因為女人是禍水、皇帝是昏君,而官僚集團沒有責任,從而樹立儒家文官集團在道義上的偉光正的地位,這樣,儒家文官集團的執政合法性就沒有問題了,就是為了保證儒家官僚的利益。
“這個很正常,很多人都說中國是皇帝獨尊的封建國家,其實真正獨尊的其實是官僚集團,特別是儒家那些人。”
這樣曆史修改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的統治利益,會把所有不利於自己的都是去掉,
就像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這麽嚴肅的曆史著作,怎麽把這些正史上沒有記載的聽起來非常荒謬的事情,堂而皇之的寫進去這本史書,主要是宋朝的時候,儒家文官的力量空前的提高,司馬光確實用自己很強的主觀價值取向,醜化皇帝、醜化宮闈。皇帝就是好色,就是昏君,皇帝要不得。通過醜化皇帝,凸顯出來儒家文官集團是堅持正統的、堅持道義的
通過輪台之悔這件事情,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儒家文官們就可以昭告天下:漢武帝對匈奴的一係列打擊,是過大於功的,本質上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給中國的民生造成了嚴重的困擾,使國力衰退,武帝本人,晚年都非常後悔,自己罵自己狂悖、愚蠢。就像他們所說的,如果武帝不反悔的話,西漢可能馬上就要完蛋了。
其實漢武帝一直以來都是主張擴張的戰略,尤其是麵前像是匈奴這樣的敵人,更是要時刻戰備,如果漢武帝在他去世之前三四年已經對自己之前的政策感到後悔,那麽他一定會對核心決策層進行調整。
他死後留下的這個顧命大臣肯定會有一些儒生,受武帝主要是霍光四個人掌握顧命大權的,三個武將加一個軍事後勤專家,這四個人都不是儒家文官,也不是主張修身養性的黃老學派代表人物,很明顯武帝希望在他死後,前幾十年這種對外擴張政策能夠得以延續。
“其實古代的那些史書都是會有這些的,就像是三國演義不也是把曹操罵的很慘嗎。”灼華想了想說。
“是啊,其實我覺得更像是北宋皇帝用來遮羞的。”
從史書上看北宋,永遠都是自稱自己是正統,史書也是會有修飾,在對外戰爭當中,少數民族來打我,我就不應該反擊,打輸了也沒什麽丟人的,說明我們不像漢武帝那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敵人一打過來,就簽條約割地賠款,這個才是正確的。這種做法跟漢武帝晚年悔過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灼華也是沒有想到,輪台這個看起來不大的土城,背後卻是有這麽多的故事,可惜這裏應該和車師王沒有什麽關係,不過史書上怎麽批判漢武帝,這個雄才大略的君王,確實是滅亡了車師,讓車師王一路北逃。
曆史就是那麽多複雜,讓人看不透,說不清,他們一路的追尋,卻是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線索,隻是抓著一點點的飛舞的痕跡,來到了輪台,下一步該怎麽辦。灼華烤了一會說道:“如果這次去古牧地,還是沒有什麽辦法,我們再迴一次武夷山。”
“什麽,在迴去。”靈如和老劉頭都是吃驚的問。
“等一會,我們再去古牧地看看吧。”灼華說。
“唉,去吧。”老劉頭迴話。三個人的心情都是不怎麽好,一路走來,一路的曲折,每次以為是找到了線索,最後卻又是一場空,所有人都隻覺得前途一片灰暗,情緒都是非常沮喪。靈如靠在灼華的肩膀上,安穩的睡著,灼華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靈如的臉,所有人沉默不語。
“灼華,你知道輪台詔嗎。”靈如靠在灼華的肩膀問道。
“嗯,什麽。”
“這也是和漢武帝有關的。”靈如說。
“漢武帝,你說說看,我以前都不知道。”灼華說。輪台詔又叫輪台罪己詔是公元前89年漢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重啟漢初黃老思想,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詔書。
“這個怎麽了,漢武帝一輩子打仗,到老了,突然反省自己,有什麽不對嗎。”灼華問。
“我也是到這裏才想起來的,其實那份詔書是假的。”
“假的。”靈如點點頭,把自己知道的很多信息都是說出來,
在漢武帝開通西域之後,又是出兵占領車師,桑弘羊還有幾個大臣,上疏請求漢武帝下令派人到西域的輪台那個地方去駐軍囤田,說這個地方是西域的戰略要地,占領這個地方有助於加強對西域的控製。
漢武帝接到上疏以後,就下了一個詔書也就是輪台詔,說了一大堆話,總的意思是,輪台這個地方非常偏遠,前一段時間我們對西域用兵,特別是遠征西域,仗沒打好,損失慘重,勞民傷財,士兵大量死傷。我感到非常的悲痛,覺得目前還是應該讓士兵和人民都休息一段時間,所以輪台駐軍這個事兒就不要幹了。其實輪台悔過詔,其實就這麽一個東西。
從輪台詔書發布的前因後果來看,實際上漢武帝隻是針對輪台駐軍這個事在說事,他完全沒有說自己北擊匈奴的整個戰略是錯的。如果不是漢武帝遠征西域,如今的新疆,不可能成為中國的領土。
但是在後世的儒家士官為了儒家文官集團要鞏固自己的權力,就是要把皇帝的形象不斷地加以醜化。把安祿山叛變,安史之亂的責任都歸結為皇帝好色、昏庸。出了事情,就是因為女人是禍水、皇帝是昏君,而官僚集團沒有責任,從而樹立儒家文官集團在道義上的偉光正的地位,這樣,儒家文官集團的執政合法性就沒有問題了,就是為了保證儒家官僚的利益。
“這個很正常,很多人都說中國是皇帝獨尊的封建國家,其實真正獨尊的其實是官僚集團,特別是儒家那些人。”
這樣曆史修改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封建王朝為了自己的統治利益,會把所有不利於自己的都是去掉,
就像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這麽嚴肅的曆史著作,怎麽把這些正史上沒有記載的聽起來非常荒謬的事情,堂而皇之的寫進去這本史書,主要是宋朝的時候,儒家文官的力量空前的提高,司馬光確實用自己很強的主觀價值取向,醜化皇帝、醜化宮闈。皇帝就是好色,就是昏君,皇帝要不得。通過醜化皇帝,凸顯出來儒家文官集團是堅持正統的、堅持道義的
通過輪台之悔這件事情,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儒家文官們就可以昭告天下:漢武帝對匈奴的一係列打擊,是過大於功的,本質上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給中國的民生造成了嚴重的困擾,使國力衰退,武帝本人,晚年都非常後悔,自己罵自己狂悖、愚蠢。就像他們所說的,如果武帝不反悔的話,西漢可能馬上就要完蛋了。
其實漢武帝一直以來都是主張擴張的戰略,尤其是麵前像是匈奴這樣的敵人,更是要時刻戰備,如果漢武帝在他去世之前三四年已經對自己之前的政策感到後悔,那麽他一定會對核心決策層進行調整。
他死後留下的這個顧命大臣肯定會有一些儒生,受武帝主要是霍光四個人掌握顧命大權的,三個武將加一個軍事後勤專家,這四個人都不是儒家文官,也不是主張修身養性的黃老學派代表人物,很明顯武帝希望在他死後,前幾十年這種對外擴張政策能夠得以延續。
“其實古代的那些史書都是會有這些的,就像是三國演義不也是把曹操罵的很慘嗎。”灼華想了想說。
“是啊,其實我覺得更像是北宋皇帝用來遮羞的。”
從史書上看北宋,永遠都是自稱自己是正統,史書也是會有修飾,在對外戰爭當中,少數民族來打我,我就不應該反擊,打輸了也沒什麽丟人的,說明我們不像漢武帝那樣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敵人一打過來,就簽條約割地賠款,這個才是正確的。這種做法跟漢武帝晚年悔過的思想是一致的,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灼華也是沒有想到,輪台這個看起來不大的土城,背後卻是有這麽多的故事,可惜這裏應該和車師王沒有什麽關係,不過史書上怎麽批判漢武帝,這個雄才大略的君王,確實是滅亡了車師,讓車師王一路北逃。
曆史就是那麽多複雜,讓人看不透,說不清,他們一路的追尋,卻是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線索,隻是抓著一點點的飛舞的痕跡,來到了輪台,下一步該怎麽辦。灼華烤了一會說道:“如果這次去古牧地,還是沒有什麽辦法,我們再迴一次武夷山。”
“什麽,在迴去。”靈如和老劉頭都是吃驚的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