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大畫家王盛烈》第一部《秋水長天》已經在一個月前完成。

    我為王盛烈先生寫這部傳記小說,不圖名不圖利,是因為他是我的長輩,為了達到紀念他老人家的目的,也是為了以他老人家為榜樣,教育後人,在如何做人,如何勵誌,如何克服困難,如何麵對逆境,忍辱負重,矢誌不移,堅忍不拔去奮鬥,如何發揮特長,報效國家等問題上,讓廣大讀者得到一些啟發和教育。

    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和目的,我才下定決心寫這部小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大事。同時作為他的晚輩,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此放下別的寫作計劃,不管有多困難,水平有多麽不行,也要把這部小說寫下來。

    不瞞諸位讀者,寫這部小說之前,我對完成這部作品並沒有十分把握,因為大畫家王盛烈先生的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他去日本學畫,最後到迴國,這一段時間有關他的資料少而又少,有的也都是隻言片語,零零星星,隻能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把這一階段的事圓下來,幸虧小說允許虛構,但虛構也不能出大格,太離譜,也要努力忠實畫家人生的脈絡。

    俗語說的好“巧婦難作無米之炊”,巧婦尚卻如此,更何況我這又傻又笨的愚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寫作也是如此,沒有豐富的資料是寫不好的,聰明人是不幹這傻事的,我是個傻人,但是傻有傻的好處,上來傻勁憨勁很可愛,明知不可為,還要為,非把這無米之炊或者少米之炊,做出一道大宴不可,俗話說“傻大膽,缺心眼。”恐怕就是這麽叫出來的。

    不瞞諸位,我就靠這種傻勁憨勁,“胡思亂想”加上點“奇思妙想”才寫成的,還別說“少米之炊“真的做了出來,還是大餐!少的可憐的資料,卻讓我把這部著作完成了,不但完成了,還是個長篇。我這一壯舉,實在令兒女們咂舌!一個個豎起大拇指,那可真是老頭背手進雞窩——老爸不簡單(揀蛋)呀!

    說實在的連自己都不相信會完成這部著作,都說傻人有傻福,傻人有運氣,我就是有福有運氣。人貴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這個人有幾兩重,胸無半點文墨,老實交代,寫這部小說,完全是一時心血來潮,我是抱著寫寫試試的態度,寫哪算哪,寫不下去再說,權當玩一把癩,做一次癩皮狗,用詩人的話說,揮揮手,不帶走半片雲彩……對我這樣無名小卒完不成也不傷大雅,寫不下去也無人責怪。

    誰知道寫下去,下筆如有神,我懷疑不會是王盛烈先生在天之靈受感動,助我一臂之力?文思竟然如潮湧,寫了一章又一章,一發而不可收……足足寫了九十章,每章都有五六千字,哇!洋洋灑灑竟然寫出五十餘萬字?我甚至懷疑這一切是在做夢!不會寫出來的是一堆文字垃圾吧?可是網站發表了,還獲得網友網站的鼓勵和好評!溢美之詞就不用說了,一些知名的文學網站,在發表的提示裏,還把我這部小說列為經典,優秀,極品,vip……介紹給廣大讀者。我真是受寵若驚,一時間真找不到北了,就覺得加冕的一頂頂帽子很光鮮,就是不知道戴在頭上對得起觀眾否?我覺得帽子很大,來一陣風肯定呆若木雞,原形畢露。

    如今盛行兩個字“忽悠”,好人能被忽悠瘸了,我想不是有人“忽悠”我吧?……咳!想那麽多幹什麽,作繭自縛!成績麵前別疑神疑鬼!別那麽沒自信,誰願意“忽悠就忽悠”吧,管他呢!權當受之!知足者常樂也!哈哈……再說千萬別把人家好心當驢肝肺。

    於是我被“忽悠”的興趣不減,雄心勃勃,又有了寫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難水不雲》的想法。一者,王盛烈的一生還沒寫完,隻寫到青少年;二來再想碰碰傻運氣,再得到滿堂彩,也能風光再現!傻人就是這樣,得寸進尺,認準一條道跑到黑,聰明人叫“持之以恆,順勢而上。”叫法就有天壤之別!可見對待傻人有多麽不公!傻人真是值得同情的弱勢群體。

    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表揚的話,肯定的話,能讓我這個傻人壯心不已,不知進退,不顧一切去啃接下來的這塊硬骨頭——《難水不雲》這部小說。有句話叫什麽?“累死人不償命?”可能就是說我呢。隨便說去吧,我喜歡做傻事。有一句話說的好,“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前半句“容”的問題,打死我這輩子也容不了,天生就不是那塊料。隻能盡心盡力做後半句,“士為知己者而死”……君莫笑,真的,我是土命人——心實!誰和我交朋友那算交著了,吃不了虧,若是吃虧也是我,沒事偷子樂吧!

    王家的後代,人才濟濟,不是才子就是才女,寫傳記小說自然不在話下,但他們工作特忙,都在認真教學,努力畫畫,抽不出時間來,又都不是三頭六臂,又不會分身法,又不會像孫悟空一樣抓出一撮毫毛,迎鳳一吹變出許多小猴?奈何!奈何!唯獨我是擁有時間的富翁,所以寫書的任務,曆史性落在我的肩上,我也是臉大不害臊,當仁不讓,兩軍陣前,作為急先鋒我先拍馬上來,如果敗下陣來他們再上。

    一馬當先的我,不能辜負老帥王老先生生前對我的美意和期望,隻能殫精竭力寫好這部著作,不能出半點差錯,生怕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寫起來如履薄冰,加了十二分小心,但本人畢竟修養不夠,水平有限,難免有不當不妥之處,還望諸位讀者,王家親朋好友們,眾多觀戰將士,多多賜教斧正。

    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暫名叫《難水不雲》,有讀者會很奇怪,怎麽會叫這個奇怪名字?想來有必要在這裏解釋一下。

    讀過唐詩的都知道,唐代有個大詩人叫元稹。他是個風流才子,他的為人先不去說,就說他的詩,寫的都很不錯,他為亡妻韋叢寫了不少《離思》的詩,膾炙人口。其中有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讓人玩味無窮。詩句是這樣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迴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我起初讀了這首詩也是似懂非懂,為此我還查了資料,才知道這裏麵有典故。

    這第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取自《孟子盡心》篇,篇中寫道:“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此句大意是說:到過滄海的人,再見到其他的水就會覺得很渺小,很不足道。

    第二句,“除卻巫山不是雲”,取自宋玉的《高唐賦》,賦中寫道:“昔者先王嚐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湫兮如風,淒兮如雨。風止雨霽,雲無所處。”

    此句大意是說:“見過巫山的雲的人,再看到其他地方的雲時,就會覺得也不過如此,遠不如巫山上的雲那麽美麗。”

    這兩句詩,抒發元稹對亡妻韋叢的深厚愛情,詩人嗎,講求文,比,興表現出來的感情都很有詩情畫意,內涵豐富。不像現代情歌詞唱的那樣直白:什麽“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這裏卻不談詩人如何,還是談畫家王盛烈先生,我的印象裏畫家生前常詠這首詩,可見他對這首詩也是情有獨鍾,還作了一幅題為《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水墨畫,我想先生用心良苦,是要把他的感情,感悟藏匿在畫中,絕不是僅僅欣賞和感歎詩人纏綿悱惻愛情,等一些表麵上的東西,他是想借詩人元稹的愛情,生發出許多別的感歎。

    眾所周之,畫家王盛烈非常熱愛生活,但有時生活不一定給他帶來快樂,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有時人生並不那麽一帆風順,有時通途變得很坎坷,文革期間,畫家屢遭罹難,其中最痛苦的是他不能畫畫,要知道畫畫可是他的生命啊!奪走了他畫畫的權力,真同沒了生命一樣。使得畫家感到很痛苦,也很無奈和無助,每天如同行屍走肉,前途變得很渺茫,對此他老人家很苦悶惆悵彷徨……有唐詩雲:“山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宋詞雲:“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這就是他當時的心理寫照,後來把他的這一時期的困惑感慨都寄托在他的山水畫作中。

    畫家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但絕不能奪去他畫畫的權力,他不管遇到什麽困難,仍堅定信念,做到不灰心不放棄。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文化大革命後,撥亂反正,終於又等到藝術家春天的到來!這也是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難水不雲》中,畫家的心理,生活,人生真實寫照。

    筆者據此,故取詩中第一句“難水”兩個字,和第二句“不雲”兩個字,合為《難水不雲》作為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小說的名字,不能不說用心良苦。除了表達對畫家思念之情外,還要表達大畫家這一時間的生活,思想情感,及故事……同時還要和第一部《秋水長天》文字組成上的空靈特點,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姊妹篇,故煞費苦心,暫命此名字。是否妥當?再議。

    第一部《秋水長天》隻是開了個頭,做好了鋪墊,如果說好戲剛剛開始,那更精彩的還在後頭,《難水不雲》是畫家王盛烈第二時間段發生的故事,這一時間段是他黃金創作時期,享譽國內外的畫作《八女投江》就是這個時期創作的,當然也還有不少知名畫作。同時這一時期也是蒙受不白之冤,惡運當頭時期,他遭受的屈辱和苦難,會讓人潸然淚下……

    敬請讀者往下看我的第二部《難水不雲》。別忘多提寶貴意見,繼續支持我!我這部老舊破車也需要加油啊!不然怎麽開得動!嗬嗬!

    以上算是作者對這部小說的一段開場白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難水不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遼沈達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遼沈達齡並收藏大畫家王盛烈第二部難水不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