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 相 寇 準------203

    寇準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名相(961年~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gui 今陝西渭南北部)人,出生於富貴家庭。其為人豪爽、耿直,為官一生清廉,卻屢屢遭貶。其生平著有《寇萊公集》,現將其簡介如下:

    寇準年輕時好學,通讀儒家經書,而宋朝廣開科舉,更優於唐朝,寇準在979年,年僅19歲時就考中了進士。進入仕途後的寇準直言無諱,大膽陳述國事利害,被宋太宗賞識,991年,官至晉樞密院副使等職。

    寇準生性耿直,一次向太宗奏事,太宗不悅,起身就走。寇準立即拉住皇帝的龍袍,定要趙光義坐下,非議好方才罷休。趙光義十分感慨的說:“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得魏征也!”

    然而,寇準又常因耿直剛強得罪了不少人。991年,他與大臣張遜在大殿上發生激烈的爭執、相互揭短,太宗大怒,二人同時被貶,寇準被貶為青州知府(孔子曰:“人不慍、也不怒,不也君子乎?”兩敗俱傷也)。

    994年,寇準被太宗召迴。宋太宗的長子元佐精神有點失常,995年,太宗在立儲的問題上舉棋不定,召見寇準,寇準建議立壽王元侃(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

    996年,因政事又與太宗發生爭執,太宗不悅指責寇準說:“如此在朝堂之上爭論不止,有失你作為一個宰相的身份。”寇準仍為自己爭辯,太宗歎曰:“鼠雀尚知人意,而你怎麽這樣不識大體呢!”遂貶去寇準宰相之職,為鄧州知府。

    997年,太宗去逝,998年,真宗趙恆繼位,寇準被召迴,為工部侍郎。後又因與同僚不和,被貶地方。

    1004年,畢士安被任宰相,真宗請畢士安推薦另一宰相,畢士安推薦寇準,這樣寇準又被召入朝任宰。

    同年,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又親率20萬大軍攻宋。寇準力斥奸臣王欽若、陳堯叟的不抵抗遷都金陵、成都的主張,建議真宗“禦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真宗起身要走,寇準急說:“陛下一入內宮,群臣不得見,大事就完了,陛下不能入內。”在寇準的督促下,真宗不得不率軍出征。

    當北宋軍隊在寇準的率領下,在軍事上取得一定勝利時,采取不抵抗主義的宋真宗卻與遼國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簽約了“澶淵之盟”,年年向遼進貢絹20萬匹、白銀10萬兩。

    然而,王欽若卻向真宗讒言:寇準傭兵為“澶淵之盟”自傲,1006年,寇準被罷相。後1014年、1019年兩度複相,仍被奸臣王欽若、丁謂所讒而兩度被罷相。

    1123年,仁宗趙禎繼位,太後垂簾。寇準又被丁謂與宦官雷允恭讒言,貶之雷州(今海南),並客死於貶所。

    11年後,仁宗親政後,方為寇準平反,被追認為中書令、萊國公。寇準為人豪爽、耿直,為官一生清廉,辦事果斷,是位治國的能臣,且積極主張抗遼,親率軍阻擊遼軍,並取得一定的勝利。如果真宗采取寇準的主張,就不會有後麵的、年年向遼國進貢的恥辱事件。

    然而,寇準不諳處世之道,為人過於直言無諱,在與同僚相處的過程中,容不得半點沙子,毫不給人臉麵,這也許是他個人的修養不夠吧!我們迴想:如果藺相如沒有氣度,豈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和後來的將相之和、成為刎頸之交,也許趙國早就亡於秦國了!

    君不見,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張光輔居功自傲,多次向狄仁傑索要財物,狄不許。而張則向武則天稟告說:“狄,言詞不遜”等等。一次武則天與狄仁傑相談,武問狄說:“…有人在朝廷上彈劾你,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是誰嗎?”狄仁傑說:“曰我之短,確我之過,則改之。非我之過,陛下秋毫,是我之幸。至於何人,不知為好,相處則更好矣。”

    同樣為宰,好一個狄仁傑,真是宰相肚裏好乘船,其高尚的品德、寬廣的胸懷,寇準與其相比,甚有差距。對於那些爾虞我詐、阿諛逢迎、滿腹壞水、唯恐天下不亂的齷齪小人來說,更有天壤之別也。

    寇準為政事常與君王和同僚相爭,並為此而常常麵紅耳赤,殊不知:“為事之道,寧曲勿直,為人之道,寧直勿曲”、“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與人玫瑰,手有餘香”、“退一步海闊天空”也!寇準一代名相,一生不知為人處世之道,在仕途與事業之中,命運多舛(chuan),最後客死貶所,不能不說是件憾事!也是不足為怪的。

    天 下 憂 樂------204

    中國的長江沿岸有四大名樓: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嶽陽的嶽陽樓、南京的閱江樓。而在嶽陽的嶽陽樓中有一篇369字的《嶽陽樓記》,為宋仁宗時期的範仲淹所作,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吳縣)人。北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1014年,宋真宗趙恆南下,途經南京(今河南商丘),消息傳至,皆時萬人空巷。唯範仲淹不為所動,他的同學叫他不要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他說:“將來再見不遲”,便埋頭繼續看他的書了。

    (此舉同“割席斷交”如出一轍:管寧與華歆交好,親密無間,同坐、臥一席,一日華歆硬拉著坐於席上攻讀的管寧說:“縣裏的新官到任了,我們快去看看吧”,管寧即用刀子將席子一割兩半說:“你怎如此世俗,今割席斷交也。”後華歆因趨炎附勢而被殺。)1015年,範仲淹中進士,後,官至副宰。

    範仲淹兩歲時,父親死於任上,隨母改嫁朱文翰。朱文翰官休後,隨朱迴老家山東鄒平,後離開朱家,背井離鄉生活十分貧苦。然,範十分有誌氣愛好讀書,十多歲時無處安生,借住在蘇州天平山一庵中,其庵年久失修,淒涼可怕,而範晝夜苦讀,常常是“斷齏(ji)劃粥(一鍋粥,冷後劃成四塊,每次吃兩塊)”,曰之為“白雲糕”且五年不解衣就寢。

    他的同窗石梅卿,見其太清苦,備了酒菜來看望他,範說:“這酒菜如同砒霜,我不能吃。”石驚訝!範說:“如果我嚐了這酒菜,如何還能咽得下白雲糕,此酒菜豈不如同砒霜耳?”後,石梅卿每日為其送贈糯米所作的白雲糕,直至範中舉。

    因了解民間疾苦,進入仕途後的範仲淹常常上書議論朝政、譏切時弊。後,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貶饒州。

    1040年,被召為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同被派陝西抗擊西夏。在延州(今陝西延安)範仲淹改革了官職小,帶兵少,而官職高,不直接打仗、充鋒,而帶兵多的不合理的現象,使邊防作戰能力大大提高。同時他修築城堡、被西夏軍隊稱作:“小範老子”,讚其腹中有數萬甲兵。

    除鎮守延州之外,他還駐守過慶州(今甘肅慶陽)、邠(bin)州,被當地羌人稱之為“龍圖老子”。

    1043年,呂夷簡被罷相,範仲淹被詔入京。在宋仁宗趙禎的慶曆年間,因革新朝政、整頓吏治、限製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即後代世襲),被腐刑勢力攻擊,造成“慶曆新政”的結束,而離朝。1052年,病死於赴潁州(今安徽阜陽)的途中。

    由於範每到一地,興修水利、培養人才、保土安民、政績斐然,且治家嚴謹、十分儉樸。其死後,鄧州(今河南鄧州)、慶州的百姓,為其畫像、立祠以示紀念。

    範仲淹不僅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文學家。其作品有《嶽陽樓記》,另範的詩詞意境開闊、風格豪放,可惜流傳不多。其中《漁家傲》為其名作,就是在甘肅抗擊西夏時寫下的歌詞。其生平著有《範文正公集》。

    附範仲淹《漁家傲》一首: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寢,將軍白發征夫淚。

    鐵 麵 包 拯------205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出生於官僚家庭,父包儀曾任朝散大夫,盡心盡責,死後被追認為刑部大夫。包拯從小受深受父母的愛戴,並因其父的影響為人極其正直,剛正不阿。

    1027年,包拯科考中進,然而他並未進入仕途,而是選擇迴家侍奉父母。父母病逝後他又守孝三年。1036年,初任天長縣令、端平知府、大理寺(中央司法機構)評事,後任開封知府、監察禦史、1059年,升任樞密副使(副宰相)。

    漢朝的董仲舒一生斷疑獄二百三十二件,大體從儒家角度從輕判決,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他的判詞被收集合成為《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流傳久遠。

    同樣,漢朝的宰相狄仁傑以鯁直、一身鐵膽、絕不阿諛逢迎而著名。他任大理丞,以其卓越的才能,在一年內處理了一萬七千餘案件。件件公平,無人喊冤叫屈。

    由於他的正直,有人在武則天的麵前誣告他。武則天問他是否想知道告他的人是誰,狄仁傑說:“曰我之短,確我之過,則改之。非我之過,陛下秋毫,是我之幸。至於何人,不知為好,相處則更好矣。”其品德的高尚、胸懷的寬廣,同那些爾虞我詐、阿諛逢迎、滿腹壞水、唯恐天下不亂的齷齪小人來說,真是天壤之別。

    同樣,包拯一生斷案無數,並因公正、清廉和卓越的智慧,一直為人們所歌頌,並以文藝作品的形式加以讚美,而流傳千古。

    據《宋史》記載,包拯在天長縣時,一人與一農戶有隙,偷偷將其耕牛的舌頭割掉了。農戶告到包拯處,包勸其迴家將牛殺了,後立即有人來告其私自殺牛。包拯怒斥其與農戶有多大仇恨?為何割其牛舌,還不解恨,還要將其送入牢房?其人大驚!隻得認罪。

    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包拯在1042年,任監察禦史後,彈劾轉運使王逵的事跡,加以渲染而構成:王逵身任美差卻貪心不足,他狀告陳州(今屬河南)地方官任中師,盤剝農民,多收錢財。經包拯在陳州明察暗訪,殘害百姓、製造冤案的正是王逵自己。包拯連上七道奏章,終迫使仁宗免去了王逵的官職。

    包拯一生不畏權貴,被他彈劾的官員據說有61人。1052年,外戚張堯佐(其侄女為貴妃)無能,然而,以其是皇親國戚而身兼數要職。包拯連上五道奏疏,並為此與仁宗發生了爭執,最後仁宗不得不撤去了張堯佐的兩個職務,包拯也為此被外方四年。

    在《宋史•;包拯傳》裏有這樣的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在當時的京城開封,流傳著有一首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史•;; 包拯傳》。1062年,包拯在京城病逝,仁宗至包府,為其吊唁。他留下一條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之歿,後不得葬於憚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個和平、穩健、向前發展的社會。然而,隻要是在商品的社會中、在按勞分配的社會製度下,社會上總是會有那麽一些人,為著一己私利,貪贓枉法,且無法無天。更況唿在法治不健全的封建製度下,人們殷切的希望能有一位:一身正氣、執法如山的清官,為己作主。

    包拯就是這麽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他曾說過:“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的一生也是這麽做的,故人們一直在歌頌這樣的人物,為其建祠、為其塑像、為其樹“正大光明”之匾! 並流傳了許許多多的、以及被神化了的、包公的故事與傳說,這一點都不奇怪。

    附包拯的一個小故事:

    包拯僅生有一子,成年之後,包拯為其配娶了一崔姓姑娘。不幸的是,沒有多久包拯這唯一的兒子去逝了。悲痛之餘,出於對崔氏的愛憐,包拯勸其另擇人家,免誤青春年華。然,崔氏立誓不嫁,願侍奉公、婆終身,包拯甚為感動。

    後(1057年),包拯另納一妾孫氏,圓房不久,因某種原因被包拯所休。然,崔氏與孫氏仍有往來,並得知孫氏已有身孕,不久產下一男嬰,崔氏悄悄將其撫養。

    1058年,包拯60大壽,仁宗親往祝賀。宴罷,人散,包拯夫婦暗自傷神。此時崔氏抱一周歲男嬰入內,並說明了原委。包拯夫婦大喜,當即取名為包綬(1058年~1105年)。

    1062年,之後,包拯夫婦相繼去逝,崔氏成為一家之主,將小叔包綬撫養成人,並尋迴孫氏,為包綬完婚。

    這是一個美麗而又偉大的故事,人們為了美化崇敬的包拯,流傳之後來,被移花接木,成了包拯是吃嫂嫂之奶,被嫂嫂撫養成人的故事。

    西 夏 興 衰------206

    西夏興起:

    黨項族是羌族的一個分支,唐朝中期以來他們居住在寧夏、甘肅、陝西西北一帶,到了唐末已占有五洲之地。

    11世紀初期,黨項族人口已達數十萬,他們與吐蕃族、迴鶻(gu)族生活在一起,在經濟上,從狩獵逐步轉為畜牧與農業並舉,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也掌握了鐵的冶煉與製造。在政治上以由奴隸製社會開始轉化為封建製度的社會。在黨項族的德明時期(1002年~1032年在位),農業生產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李德明在位期間,他每年向宋朝進貢一些馬、羊、牛、駝等牲畜,北宋也賞還他絹帛、茶、藥品、銀錢等等,雙方保持友好關係。1032年,李德明病逝,太子李元昊(hao)繼位。宋朝封李元昊為難軍節度使、襲爵平西王。吳昊率黨項族向吐蕃族進攻。1036年,又向迴鶻族進攻。統治區域已東至黃河、西達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

    西夏與宋:

    1038年,他開始稱帝,成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是為景宗,定都興州(今寧夏銀川),並要求宋朝認可。同時,具有掠奪性的西夏,不斷的侵擾宋朝的邊境。

    1039年,侵擾宋朝邊境,被大將狄青打敗。1040年,侵擾延州,宋敗,則調韓琦與範仲淹率1800軍士抗擊西夏。在1041年的一次戰鬥中,因韓琦的部將違反軍令兵敗,韓琦與範仲淹同時被貶。後,宋仁宗重新啟用,在西北抗擊西夏。

    1044年,宋朝於西夏簽訂友好條約:每年給西夏銀72000兩、絹帛153000匹、茶3萬斤,西夏對宋朝長達七年的侵擾告一段落。

    西夏與遼:

    我國東北遼河上遊,以遊牧為主的、奴隸製的契丹族,於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耶律德光又改契丹為大遼國。元昊在繼位前,遼興宗耶律宗真將興平公主嫁給了元昊,然,二人不和。1038年,興平公主死,遼興宗耶律宗真大為不滿,加之邊界問題,1044年,遼興宗率10萬騎兵攻西夏。

    初戰西夏敗,向遼謝罪。後,元昊反擊,大敗遼兵,遼與西夏和談。這樣由初時的西夏依附遼而向宋進攻的局麵,變成了西夏、遼、宋互相對峙的鼎立局麵。

    西夏消亡:

    元昊之後,西夏到仁宗李仁孝時期,開始因壓迫過重,加之天災,內部反抗、叛亂不斷,這時的西夏開始走下坡路。

    此時,蒙古在漠北興起,至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西夏,1227年,曆經十主,190年的西夏被滅。

    西夏十主:

    景帝李元昊:1038年,建國。暴君、酒色之徒一個,在位17年。毅宗李諒祚(zuo):元昊之子,2歲登基,在位19年。惠宗李秉常:李諒祚之子,八歲登基,在位20年。崇宗李乾順:李秉常之子,三歲登基,在位54年。仁宗李仁孝:李乾順之子,在位54年。桓宗李純祐:李仁孝之子,不明不白的死去,在位13年。襄宗李安全:李仁孝之侄,不明不白的死去,在位6年。神宗李遵頊:宗室之子,在位13年。獻宗李德旺:李遵頊次子,在位四年。末帝李睍(xian):李德旺之侄,在位2年,1227年,亡於蒙古。

    附抗遼誌士:

    狄青簡介:

    狄青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北宋名將,士兵出身。其檀長騎馬射箭,初到陝西時還是一位下級軍官,由於其每次戰鬥都披頭散發,戴一銅麵具衝在最前麵,勇猛無比。後被人引見給範仲淹,在範仲淹的教導下學習了不少兵法。

    其在西北的四年,作戰25次,負傷八次。1044年,宋朝與西夏議和後被調迴京城任馬軍副都指揮使。

    宋代為了防止士兵的逃跑,一般都在士兵的臉上刺字,後塗上墨,這樣皮膚上就留下了青色的記號,叫麵涅。狄青當過兵,臉上也有,仁宗召見他時,感到這與他的身份已很不相稱,令其用藥敷去,狄青說:“臣為士兵出身,陛下如此提拔,留給士兵們做個榜樣吧!”後他又平叛了邕州(yong 今廣西南寧)儂智高的叛亂,被提升為樞密使。

    韓琦簡介:

    韓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今屬河南)人,出生官宦人家,北宋的政治家、名將。其才學過人、胸有大誌、端重寡言。1027年,中進士,進入仕途,後官至宰相。

    1040年,西夏侵犯中原,他與範仲淹同赴陝西抗擊西夏。當時流傳一民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1058年,仁宗時期韓琦拜宰,並陸續將英宗、神宗推上帝位。為宰三朝,政績斐然。範仲淹於1043年,推行“慶曆新政”時,韓琦積極參與,新政失敗韓琦也被貶,外放長達11年。

    韓琦一生清廉,死後的墓葬費用竟由皇帝出資,據說他為了防止盜墓修建了多處的墓穴。另外,在後來的王安石變法中他持反對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