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 虱 王 猛------125

    西戎氐族酋長的子孫,符洪於350年,建立了秦國(前秦)。前秦共經符洪、符健、符生、符堅、符丕、符登、符崇等七主。

    其中355年,21歲繼位的獨眼符生,十分殘暴:大臣們勸諫他,他殺、他不高興時,連奉承他的他也殺、他隻要看誰不順眼就殺、宮妃們更是同樣。

    他想著法子殺人:剁肢體、剝皮、挖胎、鋸頭,讓宮女與男子赤裸同房等等。在位一年多殺人無數,宗室、親戚、功臣幾乎被殺幹淨。357年,他要殺堂兄弟符法、符堅,反被符堅所殺。

    符堅素有雄心大誌,357年,繼位後,便樹立了整頓國家、吞並群雄、統一全國的計劃。他重用了家貧如洗,周身是虱(shi)的王猛 。

    { 典故:“王猛捫虱,談天下”:隱居華山的王猛,在354年,前去拜見,前來攻打前秦的、東晉的大將桓(huan)溫。桓溫請他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穿著麻布短衣,一麵捉虱,一麵縱談天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並直言不諱的指出了桓溫的企圖,使得桓溫對他刮目相看,讚賞非凡。}

    王猛初任始平縣令,那裏地方豪強特別橫行。為了懲治豪強,王猛一到任就將為首的、作惡多端的,一個豪強抓起來,鞭打致死,並殺了不少為非作歹的當地豪強。

    符堅認為王猛做得過火了說:“為政之體,德化為先,你剛上任,就殺了那麽多人,多麽殘酷!”王猛平靜的迴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道理:治安定之國,定要用理,理混亂之邦,必需用法,‘為政殘酷’之詞,臣實不敢受。”符堅且歎、且讚。

    王猛治績顯著,在360年時,已升至宰相之一、輔國將軍等要職。由於位高權重,遭到了許多人的記恨。

    姑臧侯樊世自認為自己功高蓋世,當廷咆哮,揮拳毆打王猛,符堅立即將其斬首。然而,誹謗之言不斷,符堅不是趕出朝堂,就是鞭打處罰。

    王猛不負期望,為符堅平定內叛(王猛早就向符堅指出,晉公符柳有叛逆之心,應及早鏟除。符堅不忍,果,暴君符生之弟,晉公符柳聯合了趙公、魏公、燕公等四公叛亂 ),製定“穩定西北,解後顧之憂,爭鋒東南,以圖大業的方針。”並運籌帷幄。

    在369年,東晉大將桓溫攻打前燕。前燕的幕容暐向符堅求援,群臣主張不救,王猛則認為前燕不是東晉的對手,如讓桓溫占據前燕,前秦的形勢就危險了,理應與前燕一同擊退桓溫,桓溫撤兵後,我們可以滅了前燕。

    370年,桓溫撤兵後,前秦滅前燕。375年,王猛使前涼的張天錫、鮮卑族代國的拓跋什翼犍,歸附於前秦。王猛的功績顯赫,至王猛死前,可以說秦在北方,十分天下,秦已居其七。

    375年,王猛病倒,符堅悲痛欲絕。臨終前王猛向符堅遺言:“鮮卑族幕容氏、西羌族姚氏雖降,但賊心不死,遲早將為禍患,應及早鏟除,千萬不要以晉為敵!” (王猛的話符堅皆未予重視,在384年,符堅果被姚萇勒死。)

    然而,383年,符堅認為統一全國的時期已成熟,忘了王猛的話,親率87萬大軍,離開長安向東晉的晉軍,發動了有名的淝水之役,結果大敗。前秦自此開始走下坡路,394年,亡於後秦。

    王猛簡介: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滿腹韜略。在曆史上我們說他是一個:有許多與諸葛亮相似之處,且超過諸葛亮的一位人物。

    他家貧如洗,以販畚箕為生,故從不清高。並在風雲變幻的年月中,手不釋卷,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他極得符堅的信任,處事果斷,同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多次率軍出征,且事半功倍。他潔身自好,比諸葛亮還要清廉。

    他的臨終遺言,寥寥數語,極其準確的指出了時局的發展,遠遠強於諸葛亮對時局的看法。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精辟的分析了當時的時局。然而,後來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了一份千古流傳的、對時局的、看法的“出師表”,主張:“…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三軍,北定中原…”,並身體力行的進行了五次的北伐,以及他臨終之前再三囑咐,薑維也盡畢生精力進行的九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大大的削弱了國力,最後連防守的能力都消失了,造成了第一個被魏消滅的局麵。諸葛亮錯誤的判斷了形勢矣!

    我們說在大分裂時期的諸多國家中,符堅是一個傑出的皇帝,王猛是一位一流的將相,隻可惜符堅如果能牢記王猛的話,前秦不會消亡,曆史的格局定將改變。

    王 馬 天 下------126

    司馬炎建立的晉朝分為兩期:265年~317年,定都在洛陽的史稱西晉。自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稱漢王,308年,稱帝後,在316年,第三主劉曜又攻破長安,俘虜湣帝司馬鄴。317年,曆經四主的西晉滅亡了。

    由於八王的混戰、五胡的反晉,在黃河流域陷入大混亂的時期,長江流域相對較為穩定。中原地區的一些士族、民眾紛紛渡江避難(此次的人口向南大遷移,大約有百萬)。317年,南逃的官僚,將安東將軍司馬睿推上帝位(元帝),建立了東晉,定都於建康(今南京),史稱東晉。

    琅邪王司馬睿,是在307年,被晉懷帝安排在江南督鎮的一位將軍。但能力有限,向來缺少才能與威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他能登上帝位,主要是與高級士族的大政治家王導分不開的,可以說,王導是東晉的創造者。

    司馬睿,字景文,是司馬懿的曾孫、琅邪王司馬伯之孫,琅邪王司馬覲(jin)之子,他的閱力由下事可見一斑:他在山唿萬歲登位之時,再三讓王導升禦座,他說:“王將軍請上來與朕共坐,朕要與你共享榮華富貴。”百官聽了目瞪口呆,王導忙說:“陛下好比太陽,臣子與百姓如同萬物,萬物隻能接受太陽的照耀,臣萬萬不敢與陛下並提。”

    曆來所有的君王均怕別人篡奪自己的王位,君王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這個笑料,後來就變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史說。不過在東晉的元帝期間,王與馬,確實在一定的程度下,共天下。

    王導(276年~339年):字茂弘,山東臨沂人,與琅邪王司馬睿交往甚密。307年,晉元帝初到建康時,南方士族沒人理他,王導與堂兄王敦,請元帝登車出巡,二人及大批北方人士騎馬隨行,以造司馬睿的聲勢與威嚴。並建議司馬睿招南方最大的士族首領顧容、賀循任職,使得南方士族歸附。

    對與大批由北方而來的士族們來說,他們對晉元帝是持懷疑的態度的。一次北方的一些著名士族在江邊宴會,情緒悲觀,周顗(yi)帶頭說:“風景一樣好,隻是黃河邊,換了長江邊。”引起了一片哭泣。

    王導正色道:“大家正應出力輔助王室,如此觀望、悲觀,談何興旺朝廷,恢複中原”(縱觀曆史:王導對北伐,恢複中原是不力的)。使得北方的士族們在情緒上安於輔助東晉朝廷。王導同時為北方來的士族與民眾,安排了僑居的州、郡、縣,並帶頭說吳語,緩和了南、北士族、民眾的矛盾。

    起初元帝在政治上依靠王導,在軍事上依靠王敦,後來王敦反叛,王導並不支持王敦,並誠惶誠恐地以待罪之身自居。他的一生除了調和南、北方士族的矛盾外,也還在王氏與司馬氏兩個集團中搞平衡,他盡心輔佐了三朝晉帝,339年,王導病逝,享年64歲。

    “士”的簡介:

    從我國古代西周(見前節“西周終結”)的奴隸製社會開始,以及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上層社會大體分有:帝王、諸侯、卿大夫、士等幾個階層。

    士處於這個階層的最下部,但他們活動最廣、人數最多。他們基本上都是地主階級參加政治活動的代表人物。

    士大體分四類:一類是學士,如儒、墨、道、名、法、農等專家,他們著書立學。二類是策士,長於政論,是縱橫家。三類是方士(術士),其又分兩種:天文、地理、科技類,陰陽、八卦、鬼神類。第四類是食客,其中不泛雞鳴狗盜、無賴之輩。簡單的說是貴族們的走狗,尤其是第四類為甚。

    他們是當時社會的一個階層,他們的活動,基本上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與利益。

    北 伐 平 胡------127

    司馬睿與王導在長江以南建立了東晉,在中國的北方,則是四分五裂的五胡諸國。許多有誌之士希望能北伐,收複中原,這裏我們必需提到兩個人物:

    祖逖(ti),範陽遒(qiu今河北淶水縣北)人,士族出生。在西晉時期,原為司州(今洛陽東北)主薄,他與好友劉琨(也擔任過司州主薄)立誌,消滅五胡諸國,為國家的統一作出貢獻。為此二人長期雞鳴起床,相互練武,以備殺敵,故有“聞雞起舞”之史說。

    後祖逖與劉琨轉戰中原,企圖挽迴西晉王朝滅亡的命運,均沒有成功。劉琨並州被圍,被石勒所敗,帶著殘餘人馬暫退幽州(今北京,這裏指河北北部、遼南一帶)。

    在漢國的劉曜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司馬熾後,祖逖於313年,帶著親友數百家投司馬睿,要求繼續北伐,收複中原。然,司馬睿竟對祖逖的要求很是敷衍。

    讓他同在308年,西晉懷帝對劉琨的一樣,自己去募招人馬,隻給了他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封其為豫州刺史,讓其北上。

    祖逖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後,祖逖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全部地區。321年,祖逖正準備收複黃河以北的時候,由於晉元帝隻想做一個偏安的皇帝,王導則隻想建立與保持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精力在江東朝廷的權力分配上,對祖逖的不斷壯大產生了不信任,其兵權被收。

    同時,他又聽到劉琨被朝廷陷害的消息,憂憤而亡。已複之地,又為石勒占領。使得東晉王朝收複中原的事“功敗垂成”,北伐停止。

    祖逖之後,東晉還有庾亮、廋翼、殷浩等人的幾次北伐,因東晉朝廷內部的矛盾均沒有成功。

    而桓溫(312年~373年),字子元,譙(qiao)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人,在東晉、五胡時代的漢人中則為:上馬能擊狂胡的,信手可得酋長的,東晉中期叱吒風雲人物。

    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346年,深入萬裏,平蜀地滅漢(就是由李特收集流民成立的漢國),347年,第四主李勢投降,被晉穆帝司馬聃(dan)封為征西大將軍。

    354年,桓溫第一次率四萬大軍北伐,討伐符氏的前秦。前秦符堅以五萬大軍對抗,結果被桓溫打得大敗,直至桓溫的大軍,兵臨長安。由於桓溫的私心(見前節“捫虱王猛”),其圍而不打,造成了糧食的短缺,而不得不撤軍。

    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攻前秦的羌氏貴族人姚萇,收複洛陽。並多次建議東晉朝廷,遷都洛陽。由於東晉朝廷隻求荀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隻好退兵。

    369年,桓溫第三次北伐,討伐前燕的慕容氏政權,此次大敗而迴,收複的淮北盡失。然而,桓溫素有野心,他曾對親信說:“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複遺臭萬載邪!”(此為“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兩成語的出處)

    371年,他終於帶兵入都,廢海西公司馬奕(yi),立司馬昱(yu)為晉簡文帝,自封宰相。後(373年)又一次帶兵入朝,想取而代之,在謝安的阻止下愧退。373年,病故。

    宰 相 謝 安------128

    317年,在王導的擁立下,建立的東晉政權極不穩定,這裏必需提到的人物就是謝安。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人(今河南太康),字安石,東晉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之一。

    謝安出生名門士族之家,自幼聰明,天賦過人,20歲能撰詞賦詩,擅長書法,不願為官,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的東山。常與王羲之、許詢、支遁和尚等聚遊交談。

    謝安居住建康(今南京)後,由於懷念在東山的生活,將自己的官邸建在今南京城南的一小土山上 { 位於南京江寧的東山鎮,該山原名土山,其周長僅2000米、高僅60米。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於土山營墅,樓館林竹甚盛”。後謝安將其改名為東山。在後來的、著名的淝水之戰時,謝安就是在這東山的、自己的官邸中,一麵下棋,一麵指揮作戰的 },也常邀朝中賢臣及當時的名流到此聚談。故今南京的江寧也有了一個東山(今為江寧的一小公園)。

    他於361年,42歲時,終應桓溫之召,任司馬之職,步入仕途(成語:“東山再起”之出處)。373年,晉簡文帝逝,桓溫自認為自己將接位,未想是太子司馬曜(yao)繼位。桓溫認定是謝安、與王坦之的阻擾,便又一次帶兵入朝,想取司馬氏而代之。桓溫要見謝安、與王坦之。

    王坦之懼而不前,謝安說:“晉之前途,在你我此行,豈可迴避。”接見之時,王坦之嚇出了一身冷汗,而謝安臨危不懼,且,桓溫在謝安的阻止下愧退。至此,使謝安名聲大噪。

    謝安主政期間,為政寬容,事從簡易,被同僚們讚譽,認為他:政如王導,且,文雅則勝過王導。383年,前秦的符堅認為統一全國的時期已成熟,忘了宰相王猛臨終前的話(“…千萬不要以晉為敵”)。親率87萬大軍,離開長安向東晉的晉軍,發動了有名的“淝水(今淝河;安徽壽縣北) 之役”,打算一舉吞滅東晉。他驕傲的說:“我這麽多的軍隊,如果每個士兵將手中的鞭子投入淝水,就能截斷淝水(“投鞭斷流”之史說)。”

    軍情危及,東晉一片恐慌,謝安負責此次軍事行動。令弟弟謝石為大都督,率八萬大軍,帶領著侄兒謝玄與次子謝琰迎戰,紮軍淝水旁的八公山邊(由於晉軍將山上插滿了旗幟,前秦軍士,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做是晉軍了,故有成語“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之說),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結果符堅(中箭)大敗。

    前秦的失敗,導致了前秦在我國北方由強大,開始走下坡路。同時,也使得東晉基本上,不再受北方的侵犯。

    謝安執宰16年,385年8月,66歲,病逝於建康,葬於南郊的梅嶺。其死後孝武帝司馬曜賜了一副上好的大棺材給謝安,另有朝服、內衣各一套,錢百萬、布千匹、臘五百斤。

    倒黴的是,後來579年,陳朝文帝陳蒨的兒子陳叔陵,將其墓盜開,將自己的母親彭貴人葬於謝安的墓中。後來,陳叔陵在與陳叔寶爭奪皇位失敗被砍頭,屍體被扔進長江後,謝安才重新被安葬。

    附謝石所用《三十六計》中的第十二計,“順手牽羊”之計:

    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打算一舉殲滅東晉。苻堅令弟符融為先鋒攻壽陽,初戰告捷。符融認為東晉不堪一擊,傳信苻堅,迅速進攻東晉,苻堅大喜。親率數千名騎兵趕至壽陽。

    東晉大將謝石得知苻堅幾十萬大軍尚未到位,即寫信給苻堅說:“我定將與你一決雄雌,你如敢與我決戰,請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以比高低。”苻堅大怒,下令退軍一箭之地。

    前秦士兵士氣低落,一聽退軍,爭先恐後,亂成一團。謝石乘前秦大亂之際,奮力追殺,結果符堅中箭大敗,東晉乘勝追擊,以少勝多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就是乘虛而入,順手牽得一隻大羊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計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翼龍浩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翼龍浩然並收藏中華曆史及舊事遺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