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曆3年4月30日,"勝利日慶典"之上,獅子王誓師南征,就此揭開了"列王之戰"的序幕.
隨後,包括"三大驃騎","五地雄兵"在內的帝國精銳兵團,南下經過"躡光者之路",正式踏上了南方大地.
安藍動亂之後,孱弱的博列洛無力收拾殘局,綠河穀以外的領地,盡皆被忠於奧妮莎的駐軍,各地豪強,或者教廷親善勢力占據.摩拳擦掌的帝**,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試刀石,幾大軍團兵分三路,自北向南唿嘯而過,幾乎沒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原安藍公國南部防線衛戍長官卡爾德拉伯爵,知道無力迴天,隻得將南方諸城拱手讓出,率領僅餘數千人的殘部,退迴了山區地帶.
短短四十天時間,博列洛公爵領境內的反抗勢力,就被一掃而空.除了少數駐軍之外,帝國精銳軍團,全部集結在了安藍南部邊境.這是近千年來,斯諾頓鐵蹄,第一次如此接近"神聖同盟"的土地,隻需一聲令下,他們就能躍馬揚鞭,殺入伊恩公國境內.
麵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光明教廷發布諭令,號召治下子民拿起武器,英勇反抗.與此同時,光明新軍的招募和改編,依舊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而為了拖延斯諾頓鐵騎的推進速度,伊恩公國北部平原地帶的民眾,已經盡數匯聚到了附近的大城中.經過神術加持的高牆壁壘.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至少對騎兵部隊來說,他們想攻克任何一座城池.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然,這也不過是飲鴆止渴,"陰影之潮"剛剛退去,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在周圍民眾瘋狂湧入的情況下,即使執行嚴格的軍需配給製度,這星市的存糧.也隻能勉強撐到入冬而已.
可對於因涅迪爾來說,入冬便也足夠了.縱然斯諾頓國力強盛.但漫長的補給線,卻會大大削弱這一優勢.一般而言,想要供養一名普通士兵,需要調動兩名民夫運送物資.而精銳的騎兵部隊,除了人馬的消耗之外,尚需配備一定數量的仆從軍為其服務,他們所消耗的糧草,至少是普通士兵的四倍以上.
因此每一場戰爭,都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拚.在相互角力的過程中,率先體力不支的一方,必然會吞下失敗的苦果.
聖白之塔.
"六個月,戰爭爆發後的前六個月.絕對是對方攻勢最為猛烈的階段,"因涅迪爾手持鵝毛筆,在紙上隨意勾畫著."以斯諾頓帝國的積蓄,足以支持半年到一年的全麵戰爭,一年之後,其國內的農牧業生產,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若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並且持續兩年以上的話.斯諾頓必然元氣大傷."
"沒錯,"蒼白之主點頭附和.旋即話鋒一轉,"但想把斯諾頓拖入戰爭的泥潭,可並不容易……縱觀史上的持久戰例,要麽是為地形所限,要麽是奔襲騷擾,多線牽製.然而伊恩公國不是布亞達,並沒有密集的河網,也沒有山脈作為屏障,至於襲擾斯諾頓後方,那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隻能以空間換取時間了,"因涅迪爾起身,撫平長袍上的褶皺,"如果北部防線,能拖延到入冬時節的話,局勢就會大不相同.斯諾頓不是惡魔軍團,也不是‘白骨議會’,南方濕冷的冬季,會讓斯諾頓士兵很不適應,再加上頻繁的雨雪天氣,納奇尼應該不會愚蠢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可惜伊恩北境,恰恰是教廷治下最薄弱的防區,"蒼白之主歎了口氣,"他們被納入‘神聖同盟’的時間尚短,信仰亦不堅定,怕是很難抵擋斯諾頓精銳軍團的猛攻."
"老師放心,我已經作出安排了,"因涅迪爾來迴走了幾步,答道,"順利的話,在納奇尼抵達安藍之前,北部防線就能備戰完畢."
"納奇尼離開諾曼了?"蒼白之主問道.
"兩天前,也就是六月十五,納奇尼宣布禦駕親征,啟程奔赴前線,"因涅迪爾點點頭,淡然道,"與他同行的,包括巨龍騎士達維德,號稱‘北方第一騎士團’的金槿花,以及三司六省的部分樞要官員……"
"帝都留守是何人?"蒼白之主眉頭微皺.在外親征的君王,也會力所能及的處理政務,但由於路途遙遠,通信不便,還是要指定攝政大臣,以應對某些突發狀況.在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都是留給未來將要繼位的王子,也好順便鍛煉他的執政能力.可納奇尼王尚未有子嗣,卻是無法遵循慣例.
"軍務總長庫德蘭,"因涅迪爾想了想,又補充道,"但他的權力並不大,遇到重大事項,必須與諸省長官協商決定."
"唔……庫德蘭年紀大了,守成有餘,開拓不足,留守諾曼倒也合適,"蒼白之主沉吟道,"不過,他到底能不能壓住,斯諾頓國內的貴族勢力呢?"
納奇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他思忖片刻,開口說道,"這些,我會加以考慮的,至於‘那件事’,就拜托老師您了."
"好."蒼白之主微微頷首,重又閉上雙眼.在因涅迪爾轉身走下白塔的一刹那,石像嘴角,浮現出一抹詭秘的笑意.
他還.[,!]記得,多年以前,那個年輕的牧師學徒,是多麽的真摯與虔誠.而身為執掌"虛偽"與"欺騙"的邪神,蒼白之主最討厭的就是此種感覺.於是他出手了,他主動接觸因涅迪爾,逐漸取得了其信任,然後一步又一步的,將他推上了如今這個位置.
這個光輝燦爛,高高在上的光明王座.
蒼白之主不得不承認,因涅迪爾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是一個純潔堅定的信徒.可正是因此,在將其推入罪孽深淵的時候,自己才能獲得無盡的快感啊.
快了,很快了,那一天,馬上就要來臨了.
……(未完待續)
ps:(第一更.)
隨後,包括"三大驃騎","五地雄兵"在內的帝國精銳兵團,南下經過"躡光者之路",正式踏上了南方大地.
安藍動亂之後,孱弱的博列洛無力收拾殘局,綠河穀以外的領地,盡皆被忠於奧妮莎的駐軍,各地豪強,或者教廷親善勢力占據.摩拳擦掌的帝**,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試刀石,幾大軍團兵分三路,自北向南唿嘯而過,幾乎沒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原安藍公國南部防線衛戍長官卡爾德拉伯爵,知道無力迴天,隻得將南方諸城拱手讓出,率領僅餘數千人的殘部,退迴了山區地帶.
短短四十天時間,博列洛公爵領境內的反抗勢力,就被一掃而空.除了少數駐軍之外,帝國精銳軍團,全部集結在了安藍南部邊境.這是近千年來,斯諾頓鐵蹄,第一次如此接近"神聖同盟"的土地,隻需一聲令下,他們就能躍馬揚鞭,殺入伊恩公國境內.
麵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光明教廷發布諭令,號召治下子民拿起武器,英勇反抗.與此同時,光明新軍的招募和改編,依舊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而為了拖延斯諾頓鐵騎的推進速度,伊恩公國北部平原地帶的民眾,已經盡數匯聚到了附近的大城中.經過神術加持的高牆壁壘.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至少對騎兵部隊來說,他們想攻克任何一座城池.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當然,這也不過是飲鴆止渴,"陰影之潮"剛剛退去,這片飽經磨難的土地,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在周圍民眾瘋狂湧入的情況下,即使執行嚴格的軍需配給製度,這星市的存糧.也隻能勉強撐到入冬而已.
可對於因涅迪爾來說,入冬便也足夠了.縱然斯諾頓國力強盛.但漫長的補給線,卻會大大削弱這一優勢.一般而言,想要供養一名普通士兵,需要調動兩名民夫運送物資.而精銳的騎兵部隊,除了人馬的消耗之外,尚需配備一定數量的仆從軍為其服務,他們所消耗的糧草,至少是普通士兵的四倍以上.
因此每一場戰爭,都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拚.在相互角力的過程中,率先體力不支的一方,必然會吞下失敗的苦果.
聖白之塔.
"六個月,戰爭爆發後的前六個月.絕對是對方攻勢最為猛烈的階段,"因涅迪爾手持鵝毛筆,在紙上隨意勾畫著."以斯諾頓帝國的積蓄,足以支持半年到一年的全麵戰爭,一年之後,其國內的農牧業生產,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若是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並且持續兩年以上的話.斯諾頓必然元氣大傷."
"沒錯,"蒼白之主點頭附和.旋即話鋒一轉,"但想把斯諾頓拖入戰爭的泥潭,可並不容易……縱觀史上的持久戰例,要麽是為地形所限,要麽是奔襲騷擾,多線牽製.然而伊恩公國不是布亞達,並沒有密集的河網,也沒有山脈作為屏障,至於襲擾斯諾頓後方,那更是想都不用想了."
"隻能以空間換取時間了,"因涅迪爾起身,撫平長袍上的褶皺,"如果北部防線,能拖延到入冬時節的話,局勢就會大不相同.斯諾頓不是惡魔軍團,也不是‘白骨議會’,南方濕冷的冬季,會讓斯諾頓士兵很不適應,再加上頻繁的雨雪天氣,納奇尼應該不會愚蠢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可惜伊恩北境,恰恰是教廷治下最薄弱的防區,"蒼白之主歎了口氣,"他們被納入‘神聖同盟’的時間尚短,信仰亦不堅定,怕是很難抵擋斯諾頓精銳軍團的猛攻."
"老師放心,我已經作出安排了,"因涅迪爾來迴走了幾步,答道,"順利的話,在納奇尼抵達安藍之前,北部防線就能備戰完畢."
"納奇尼離開諾曼了?"蒼白之主問道.
"兩天前,也就是六月十五,納奇尼宣布禦駕親征,啟程奔赴前線,"因涅迪爾點點頭,淡然道,"與他同行的,包括巨龍騎士達維德,號稱‘北方第一騎士團’的金槿花,以及三司六省的部分樞要官員……"
"帝都留守是何人?"蒼白之主眉頭微皺.在外親征的君王,也會力所能及的處理政務,但由於路途遙遠,通信不便,還是要指定攝政大臣,以應對某些突發狀況.在一般情況下,這個職位都是留給未來將要繼位的王子,也好順便鍛煉他的執政能力.可納奇尼王尚未有子嗣,卻是無法遵循慣例.
"軍務總長庫德蘭,"因涅迪爾想了想,又補充道,"但他的權力並不大,遇到重大事項,必須與諸省長官協商決定."
"唔……庫德蘭年紀大了,守成有餘,開拓不足,留守諾曼倒也合適,"蒼白之主沉吟道,"不過,他到底能不能壓住,斯諾頓國內的貴族勢力呢?"
納奇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他思忖片刻,開口說道,"這些,我會加以考慮的,至於‘那件事’,就拜托老師您了."
"好."蒼白之主微微頷首,重又閉上雙眼.在因涅迪爾轉身走下白塔的一刹那,石像嘴角,浮現出一抹詭秘的笑意.
他還.[,!]記得,多年以前,那個年輕的牧師學徒,是多麽的真摯與虔誠.而身為執掌"虛偽"與"欺騙"的邪神,蒼白之主最討厭的就是此種感覺.於是他出手了,他主動接觸因涅迪爾,逐漸取得了其信任,然後一步又一步的,將他推上了如今這個位置.
這個光輝燦爛,高高在上的光明王座.
蒼白之主不得不承認,因涅迪爾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是一個純潔堅定的信徒.可正是因此,在將其推入罪孽深淵的時候,自己才能獲得無盡的快感啊.
快了,很快了,那一天,馬上就要來臨了.
……(未完待續)
ps:(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