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一行、南漢之戰,這兩件意料之外的事件帶給李從嘉的除了名聲地位的提升與一個完整的家庭,他的實力也得到了全麵的提升。五月初二,新任的建武軍統領齊明遠上任,一場遍及全軍的大練兵便在全軍展開,也開始了一場新的人事調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軍隊之中一樣適用,齊將軍自然也要在軍中安插自己的心腹,隻不過這一次的力度更為強大,光是校尉一級的軍官便換了有十幾人,除了齊明遠從禁軍之中帶來的得力下屬,其中有六人都是來自李從嘉的麾下。
江淮戰事很快便要到來,淮王在軍事力量的發展上是沒有一絲停頓的,龍驤軍的一眾將領亦是全力以赴,江淮之地的民風彪悍為他的新軍提供了足夠的高質量兵員,而林仁肇的加入也讓此軍無論是規模還是訓練的質量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等到泗州進入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六月,駐紮在城外天機穀周圍的龍驤軍數量已經突破了一萬五千人,多出的五千新兵之中亦有不少乃是戰陣經驗豐富的老兵。
這其中亦有著金陵尤四很大的功勞,尤四爺如今的生意做的越來越大,除了侍女仆從之外淮王交代給他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便是在各地尋找合適的有過戰陣經驗的老兵,正是天下的亂世為此事提供了雄厚的基礎,隻要條件合適李從嘉又不吝金錢,很多原本屬於楚國、南平、甚至是錢塘等地的退伍或是由於種種原因離開軍隊的士卒開始源源不斷的湧向泗州,這才讓龍驤軍的力量迅速的壯大起來。
南漢之戰是李從嘉穿越到今世之後經曆的最為直觀的一場戰爭,站在指揮者的角度手下又有一幹南唐名將,大規模軍事行動之中雙方的對壘與廝殺也讓他五代之時的戰爭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前雖然也有伐楚之戰但那時雙方的力量差距比較懸殊。楚軍已然缺乏鬥誌,關鍵那時六皇子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校尉,杞縣之戰更隻是單純的守城戰。
作為李從嘉心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構想,江淮之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就在南漢之戰後他更是看見了自己的不足,無論是伐楚還是南征。他所在的大唐軍隊都是處在上風,可兩年之後麵對後周,唐軍可就是劣勢了,周軍的強悍是天下皆知的。以前的李從嘉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卻是不夠清晰,此時他可以看的更為透徹,為了迅速彌補兩軍之間的差距,苦練的同時采用一些雇傭兵的手段亦是不足為奇。
兩年,應該說不到兩年的時間。李從嘉心目中龍驤軍的滿編應該至少達到五萬人,訓練方麵至少要達到南征時周保手下士卒的強度,他也會在其中有著極大的投入來改善軍隊的裝備、兵種構成以及火石後勤等各個方麵。龍驤軍到了戰時才會是他最為信任且最指揮順手的一支軍事力量,此外無論是清淮軍還是建武軍都不能與之相比。
後二者之間建武軍的情況還要好一些,李璟口頭上雖然沒有明說但隨著齊明遠的上任與軍中人員的變動,李從嘉也有信心讓它在兩年之後成為自己的“私軍”,至少在江淮之戰中必須如此。那麽他手中的兵力就能達到十二三萬之多,再加上劉仁贍的清淮軍更有二十餘萬之數。有此作為基礎他才真正具備了在江淮與後周柴榮一戰的實力。
龍驤軍眼下可以算得上是初成,裝備與後勤方麵李從嘉還在加大投入。此處有錢有糧就能做到,但實戰經驗卻是金錢買不來的,林仁肇、趙龍、司徒剛等人經過商議決定以江淮西部的盜匪來練手,淮王對此也是大為支持,原本那裏便是匪患猖獗,一來可以練兵二來也可以安民。之前是手中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現在則有了剿匪的基礎。
大唐保大十一年六月開始,泗州龍驤軍正式西向開始肅清匪患,一個月的時間便連續作戰六十九次,剿滅各個山頭的悍匪達五十六處。殲敵三千餘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剿匪作戰的規模當然遠不能與正式的戰爭相比,但李從嘉看重的是士卒能在此中得到的實戰經驗!隻有真正見過血或者說是經曆過生死那些新兵才能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老兵,而且除了軍事方麵的收獲外剿匪作戰還有其他方麵的所得。
其一就是民心,假如說淮王到任第一年最為吸引百姓眼球的便是修繕淮河之舉的話,那麽第二個年頭無疑便是這一場剿匪戰鬥,肅清匪患的同時帶給當地百姓的是安定的生活,他們不用再每日戰戰兢兢的防著強盜土匪什麽時候迴來掠奪自己的財富,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日常的生產中去,而這一切都是淮王李從嘉帶給他們的。
其二還是軍資,淮西的匪患由來已久,比如說此次作戰之中剿滅的五十六處山頭有二十幾處都是規模在五百人之上的大型山寨,有的已然延續了二十年,那些盜匪們也積累了一筆客觀的財富。他們被消滅的同時也給李從嘉提供了大筆不菲的資金,黃慎對此有過精細的統計,一場戰鬥打下來,刨去軍費與安民的支出淮王還賺了數千兩黃金,對於李從嘉而言這又是一個意外之喜,亦算是一筆橫財。
其三便是兵員,李從嘉在給林仁肇的作戰綱要之中有一點是開宗明義的,“首惡必究,餘者輕之。”龍驤軍殲滅的三千多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罪行深重的匪首,淮王對付他們絕不會手下留情,除了在戰鬥中打死的之外其餘盡皆送往他們危害最深的民間當眾行刑,而他們的一些手下則會經過審核編入軍中,當然還有著一套出自淮王之手的改造這些匪兵的方案,後世可絕不會缺少這方麵的經驗與例證。
山賊土匪強盜也不是生來便窮兇極惡,內中也不乏官逼民反的典型,前番在“天耳”的優秀發揮之下,黃慎已然拿下了七八名貪贓枉法的官員,而在淮西這個現象還要更為的嚴重。有的地方官員甚至和盜匪蛇鼠一窩!治亂世用重典,李從嘉在此中是下了狠手,假若說對待那些匪盜都還能有網開一麵的話,對待那些官員卻是罪加一等!剿匪作戰之後淮西十一縣的縣官都換了六個,淮王於此大力任用年青的官員,六個縣官之中的四個都是來自與他一起到達江淮的科舉人員。
這些人當中也基本都是李從嘉在來前便安插好的人手。外封淮王之前李璟是給過他一次機會在當時科考之中挑選得力助手的。原本在李從嘉的預期之中他們一開始隻是積累地方行政的經驗,並沒有如此快便啟用的安排,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隨著局勢的不斷發展這些人出頭的時間也要早了許多,至於人員的任命當然是依足了正規的程序,所有命令都來自與金陵吏部,也顯得十分的順利。正是猖獗的匪患使得淮西一向有些三不管的味道,卻也成了李從嘉最好發展的地方。
大唐保大十一年的七月,淮河工地之上依舊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對淮河的治理李從嘉是有著長期的規劃的,也從某一個側麵證明了此舉絕非是新官上任的沽名釣譽!當然今年的側重點與去年相比也會有所不同,除了水利工程還要加上軍事工事,名為水情觀測實則到了戰時就能變成屯兵的所在與防禦的重點,可以加強沿河的防守。
大唐與後周以淮河為分界線,可想而知假若柴榮對江淮用兵首先要逾越的就是這一道防線,雖然不能與號稱天塹的長江相比,但淮河的地形也是李從嘉進行守禦戰的重要所在!不管唐軍是不是在此處阻擋住周軍的攻勢。但最起碼可以借重地形的優勢給予對方重大的殺傷,假若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當然更為理想。做不到就要退而求其次。
綿延千裏的淮河南岸,李從嘉與一眾將領經過實地考察勘測地形找出了十幾處周軍最有可能發動渡河攻勢的所在,那裏的軍事工事修建的尤其堅固,也許一味的穩守並非上策,但對李從嘉而言在麵對強大對手的時候他要將一切細節都做到近乎完美,戰爭有時就是雙方細節的比拚。敵強我弱的態勢也不是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扭轉的。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潛伏了長達半年之後,“天耳”在後周境內幾個重要軍鎮的機構也開始了運作,從他們得來的情報之中最令李從嘉忌憚也是周軍強大軍事力量的體現便是徐州趙匡胤麾下的三萬北府騎兵!精良的裝備與刻苦的訓練使得他們在和契丹的交戰之中都絲毫不落下風,相對唐軍而言其戰力就會更為可怕。
南征作戰之中齊明遠的五千騎兵在邊鎬的調配之下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都虞侯曾經對淮王說過這支訓練精良的騎兵五千之數就足可抵得上步卒兩萬,李從嘉對此深以為然。那麽周軍的三萬北府騎兵又能抵得上自己手下的多少士卒?有一點可以肯定,北府騎兵的素質還要在齊明遠手下的騎兵之上,趙匡胤的指揮能力也絕不會下與邊鎬。
如何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一支強大的騎兵將會是李從嘉在今後時日中最大的課題之一,從天耳傳來的情報加以分析,除了兵員素質之與訓練質量及戰法之外,北府騎兵最優勝與唐軍的所在便是戰馬!在騎兵的戰力中戰馬的能力至少要占到一半的比重,在此缺乏穩定馬匹來源的南唐是無法與後周相提並論的。
李從嘉首先考慮的是限製,對付北府騎兵江淮水網縱橫的地形將會是最好的天然優勢,可他能看得到這一點,柴榮與趙匡胤也肯定可以看得見,他們一定會通過種種手段來削弱唐軍在此處的優勢!論及酒量李從嘉麵對柴榮是信心十足,可要說到用兵他差的還遠,淮王對此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知己知彼,知己還在知彼之前,假如對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那麽這場江淮大戰他李從嘉就大可認輸了。
無論是加強淮河南岸的防守還是劉仁贍提出的以村為點的堡壘都是防守,一旦通過地形和種種策略的運用得到局部優勢的話,唐軍還要有能夠消滅敵軍的實力,否則隻會讓北府兵更加的囂張!因此增強自己麾下騎軍的實力盡量拉近他們與北府騎兵的距離也是李從嘉需要去考慮的重點,第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就還是戰馬!
華夏的產馬之地大半都在北方,幽州、並州等處都有很大的馬場,而此時卻是多半掌控在後周與契丹的手中,在南方設置馬場李從嘉曾經想過,但經過一係列的調查之後卻放棄了這個想法,天氣地理都不合適,強行投資絕對是賠本的買賣!那麽它獲取戰馬的來源就隻剩下了一條,通過貿易的手段從後周或是契丹之地引進。
前者是幾乎可以不加考慮的,馬匹是戰略資源,可能現在他還能重金弄來個七八十匹甚至上百,但以柴榮的見識一旦想要對南唐用兵之時他李從嘉就很難從後周再獲取到任何的戰馬,有也隻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契丹倒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他們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管製,可問題在於它們與大唐之間恰好隔著後周,可想而知柴榮會看著他李從嘉從契丹引進馬匹嗎?到時候花了錢還便宜了別人。
那麽要是從北漢和南平等地繞路了?現在可以陸陸續續的去做,就算付出的大一些也值得,可還是老問題,這條通道是很容易就會被封鎖的,且耗費時日路程都是太長!苦思之下李從嘉不由將眼光放在了水路上,應該說是在海路上,那裏可是沒有任何阻攔的。(未完待續。)
江淮戰事很快便要到來,淮王在軍事力量的發展上是沒有一絲停頓的,龍驤軍的一眾將領亦是全力以赴,江淮之地的民風彪悍為他的新軍提供了足夠的高質量兵員,而林仁肇的加入也讓此軍無論是規模還是訓練的質量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等到泗州進入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六月,駐紮在城外天機穀周圍的龍驤軍數量已經突破了一萬五千人,多出的五千新兵之中亦有不少乃是戰陣經驗豐富的老兵。
這其中亦有著金陵尤四很大的功勞,尤四爺如今的生意做的越來越大,除了侍女仆從之外淮王交代給他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便是在各地尋找合適的有過戰陣經驗的老兵,正是天下的亂世為此事提供了雄厚的基礎,隻要條件合適李從嘉又不吝金錢,很多原本屬於楚國、南平、甚至是錢塘等地的退伍或是由於種種原因離開軍隊的士卒開始源源不斷的湧向泗州,這才讓龍驤軍的力量迅速的壯大起來。
南漢之戰是李從嘉穿越到今世之後經曆的最為直觀的一場戰爭,站在指揮者的角度手下又有一幹南唐名將,大規模軍事行動之中雙方的對壘與廝殺也讓他五代之時的戰爭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前雖然也有伐楚之戰但那時雙方的力量差距比較懸殊。楚軍已然缺乏鬥誌,關鍵那時六皇子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校尉,杞縣之戰更隻是單純的守城戰。
作為李從嘉心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構想,江淮之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就在南漢之戰後他更是看見了自己的不足,無論是伐楚還是南征。他所在的大唐軍隊都是處在上風,可兩年之後麵對後周,唐軍可就是劣勢了,周軍的強悍是天下皆知的。以前的李從嘉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卻是不夠清晰,此時他可以看的更為透徹,為了迅速彌補兩軍之間的差距,苦練的同時采用一些雇傭兵的手段亦是不足為奇。
兩年,應該說不到兩年的時間。李從嘉心目中龍驤軍的滿編應該至少達到五萬人,訓練方麵至少要達到南征時周保手下士卒的強度,他也會在其中有著極大的投入來改善軍隊的裝備、兵種構成以及火石後勤等各個方麵。龍驤軍到了戰時才會是他最為信任且最指揮順手的一支軍事力量,此外無論是清淮軍還是建武軍都不能與之相比。
後二者之間建武軍的情況還要好一些,李璟口頭上雖然沒有明說但隨著齊明遠的上任與軍中人員的變動,李從嘉也有信心讓它在兩年之後成為自己的“私軍”,至少在江淮之戰中必須如此。那麽他手中的兵力就能達到十二三萬之多,再加上劉仁贍的清淮軍更有二十餘萬之數。有此作為基礎他才真正具備了在江淮與後周柴榮一戰的實力。
龍驤軍眼下可以算得上是初成,裝備與後勤方麵李從嘉還在加大投入。此處有錢有糧就能做到,但實戰經驗卻是金錢買不來的,林仁肇、趙龍、司徒剛等人經過商議決定以江淮西部的盜匪來練手,淮王對此也是大為支持,原本那裏便是匪患猖獗,一來可以練兵二來也可以安民。之前是手中缺乏足夠的軍事力量,現在則有了剿匪的基礎。
大唐保大十一年六月開始,泗州龍驤軍正式西向開始肅清匪患,一個月的時間便連續作戰六十九次,剿滅各個山頭的悍匪達五十六處。殲敵三千餘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剿匪作戰的規模當然遠不能與正式的戰爭相比,但李從嘉看重的是士卒能在此中得到的實戰經驗!隻有真正見過血或者說是經曆過生死那些新兵才能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老兵,而且除了軍事方麵的收獲外剿匪作戰還有其他方麵的所得。
其一就是民心,假如說淮王到任第一年最為吸引百姓眼球的便是修繕淮河之舉的話,那麽第二個年頭無疑便是這一場剿匪戰鬥,肅清匪患的同時帶給當地百姓的是安定的生活,他們不用再每日戰戰兢兢的防著強盜土匪什麽時候迴來掠奪自己的財富,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日常的生產中去,而這一切都是淮王李從嘉帶給他們的。
其二還是軍資,淮西的匪患由來已久,比如說此次作戰之中剿滅的五十六處山頭有二十幾處都是規模在五百人之上的大型山寨,有的已然延續了二十年,那些盜匪們也積累了一筆客觀的財富。他們被消滅的同時也給李從嘉提供了大筆不菲的資金,黃慎對此有過精細的統計,一場戰鬥打下來,刨去軍費與安民的支出淮王還賺了數千兩黃金,對於李從嘉而言這又是一個意外之喜,亦算是一筆橫財。
其三便是兵員,李從嘉在給林仁肇的作戰綱要之中有一點是開宗明義的,“首惡必究,餘者輕之。”龍驤軍殲滅的三千多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罪行深重的匪首,淮王對付他們絕不會手下留情,除了在戰鬥中打死的之外其餘盡皆送往他們危害最深的民間當眾行刑,而他們的一些手下則會經過審核編入軍中,當然還有著一套出自淮王之手的改造這些匪兵的方案,後世可絕不會缺少這方麵的經驗與例證。
山賊土匪強盜也不是生來便窮兇極惡,內中也不乏官逼民反的典型,前番在“天耳”的優秀發揮之下,黃慎已然拿下了七八名貪贓枉法的官員,而在淮西這個現象還要更為的嚴重。有的地方官員甚至和盜匪蛇鼠一窩!治亂世用重典,李從嘉在此中是下了狠手,假若說對待那些匪盜都還能有網開一麵的話,對待那些官員卻是罪加一等!剿匪作戰之後淮西十一縣的縣官都換了六個,淮王於此大力任用年青的官員,六個縣官之中的四個都是來自與他一起到達江淮的科舉人員。
這些人當中也基本都是李從嘉在來前便安插好的人手。外封淮王之前李璟是給過他一次機會在當時科考之中挑選得力助手的。原本在李從嘉的預期之中他們一開始隻是積累地方行政的經驗,並沒有如此快便啟用的安排,不過此一時彼一時,隨著局勢的不斷發展這些人出頭的時間也要早了許多,至於人員的任命當然是依足了正規的程序,所有命令都來自與金陵吏部,也顯得十分的順利。正是猖獗的匪患使得淮西一向有些三不管的味道,卻也成了李從嘉最好發展的地方。
大唐保大十一年的七月,淮河工地之上依舊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對淮河的治理李從嘉是有著長期的規劃的,也從某一個側麵證明了此舉絕非是新官上任的沽名釣譽!當然今年的側重點與去年相比也會有所不同,除了水利工程還要加上軍事工事,名為水情觀測實則到了戰時就能變成屯兵的所在與防禦的重點,可以加強沿河的防守。
大唐與後周以淮河為分界線,可想而知假若柴榮對江淮用兵首先要逾越的就是這一道防線,雖然不能與號稱天塹的長江相比,但淮河的地形也是李從嘉進行守禦戰的重要所在!不管唐軍是不是在此處阻擋住周軍的攻勢。但最起碼可以借重地形的優勢給予對方重大的殺傷,假若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當然更為理想。做不到就要退而求其次。
綿延千裏的淮河南岸,李從嘉與一眾將領經過實地考察勘測地形找出了十幾處周軍最有可能發動渡河攻勢的所在,那裏的軍事工事修建的尤其堅固,也許一味的穩守並非上策,但對李從嘉而言在麵對強大對手的時候他要將一切細節都做到近乎完美,戰爭有時就是雙方細節的比拚。敵強我弱的態勢也不是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可以扭轉的。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潛伏了長達半年之後,“天耳”在後周境內幾個重要軍鎮的機構也開始了運作,從他們得來的情報之中最令李從嘉忌憚也是周軍強大軍事力量的體現便是徐州趙匡胤麾下的三萬北府騎兵!精良的裝備與刻苦的訓練使得他們在和契丹的交戰之中都絲毫不落下風,相對唐軍而言其戰力就會更為可怕。
南征作戰之中齊明遠的五千騎兵在邊鎬的調配之下發揮了巨大的威力。都虞侯曾經對淮王說過這支訓練精良的騎兵五千之數就足可抵得上步卒兩萬,李從嘉對此深以為然。那麽周軍的三萬北府騎兵又能抵得上自己手下的多少士卒?有一點可以肯定,北府騎兵的素質還要在齊明遠手下的騎兵之上,趙匡胤的指揮能力也絕不會下與邊鎬。
如何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一支強大的騎兵將會是李從嘉在今後時日中最大的課題之一,從天耳傳來的情報加以分析,除了兵員素質之與訓練質量及戰法之外,北府騎兵最優勝與唐軍的所在便是戰馬!在騎兵的戰力中戰馬的能力至少要占到一半的比重,在此缺乏穩定馬匹來源的南唐是無法與後周相提並論的。
李從嘉首先考慮的是限製,對付北府騎兵江淮水網縱橫的地形將會是最好的天然優勢,可他能看得到這一點,柴榮與趙匡胤也肯定可以看得見,他們一定會通過種種手段來削弱唐軍在此處的優勢!論及酒量李從嘉麵對柴榮是信心十足,可要說到用兵他差的還遠,淮王對此是有著深刻的認識的,知己知彼,知己還在知彼之前,假如對自己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那麽這場江淮大戰他李從嘉就大可認輸了。
無論是加強淮河南岸的防守還是劉仁贍提出的以村為點的堡壘都是防守,一旦通過地形和種種策略的運用得到局部優勢的話,唐軍還要有能夠消滅敵軍的實力,否則隻會讓北府兵更加的囂張!因此增強自己麾下騎軍的實力盡量拉近他們與北府騎兵的距離也是李從嘉需要去考慮的重點,第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就還是戰馬!
華夏的產馬之地大半都在北方,幽州、並州等處都有很大的馬場,而此時卻是多半掌控在後周與契丹的手中,在南方設置馬場李從嘉曾經想過,但經過一係列的調查之後卻放棄了這個想法,天氣地理都不合適,強行投資絕對是賠本的買賣!那麽它獲取戰馬的來源就隻剩下了一條,通過貿易的手段從後周或是契丹之地引進。
前者是幾乎可以不加考慮的,馬匹是戰略資源,可能現在他還能重金弄來個七八十匹甚至上百,但以柴榮的見識一旦想要對南唐用兵之時他李從嘉就很難從後周再獲取到任何的戰馬,有也隻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契丹倒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他們對此也沒有太多的管製,可問題在於它們與大唐之間恰好隔著後周,可想而知柴榮會看著他李從嘉從契丹引進馬匹嗎?到時候花了錢還便宜了別人。
那麽要是從北漢和南平等地繞路了?現在可以陸陸續續的去做,就算付出的大一些也值得,可還是老問題,這條通道是很容易就會被封鎖的,且耗費時日路程都是太長!苦思之下李從嘉不由將眼光放在了水路上,應該說是在海路上,那裏可是沒有任何阻攔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