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欽聽穆清絕談論起南國戰事,心想這莫非和杜芳惜有些幹係,她帶著沈荷裳返迴蒼梧野,欲拜天南神尼為師,這數日光景想必已是到了吧。
穆清絕道:“我和兩派道友商議,欲調遣門中精銳南下應援,隻是‘諸天論道會’開放在即,對任何宗派來說都是絕佳的機遇,失之交臂殊為可惜。值此多事之秋,我也感分身乏術呢?”
秦素暉淺淺一笑,柔聲寬慰道:“帝釋遺裔的存亡固然是一件大事,但本門畢竟是孤陲小派,實力有限,即便掌門率師親征,若與三大妖聖相敵,隻怕也沒有什麽勝算。七曜府既然無動於衷,咱們便隻能略盡本份。萬一遭遇酷毒,隻好將他的孤寡老弱接應出來,別圖安置。”
“素素所慮甚是。”穆清絕歎息道:“摩夷國究竟是天眾的根本,倘若七曜府能出麵收拾人心,比咱們這些江湖門派有用的多。隻是他對本國的仙民尚且麻木不仁,又哪會顧念到種裔的死活呢?再者七曜府為了當國,本就是認賊作父了的,虎狼為麵,鴟梟為心,巧言令色,惟利是圖。你看他甘言蜜語煽惑百姓,有哪一句是兌現了的。”
“【10,‘擊壤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炊,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是吾人幾千年前便懂的道理呢?奈何莽祖黨徒生於文明昌化之時,反而懵若無知耶?所謂‘無彼教,則無斯民斯世’的說法,真是無知無恥到了極處。普閱古今,無論中外,哪一家朝廷不是食民膏,飲民血。所不同者,有的能做點人事,有的就隻合與禽畜為類。”
“中夏自來是男耕女織,耕作可得米穀,桑織可得衣裳,有衣有食便可以維持生計。孟子說,五畝之宅,種上桑樹,蠶桑吐絲,織成布帛,百姓就能有衣穿。不違農時,五穀蕃熟,畜養雞豚,百姓就能吃上肉。再建設學校,教以孝悌之義,百姓就知道敬老愛幼,人人不受饑寒之苦,仁親和睦,這便是王道了。”
有人說孟子說的太過簡略,事實上平人所求也不過衣食兩端,王道是一個社會普遍生活標準,自然不能求人人富貴。富貴必然要損人肥己,僮仆千百,人人都想役使人不願為人役使,這於平等社會絕無可能。
世人常常豔羨驕奢淫逸的生活,然而這種生活須以奴役一群體為代價,必不能周之於全社會。社會上群體創造的價值平均到人人則不足,聚斂到一部分人手裏則富厚有餘,爭心由此而生,譎詐由此而興,可見從前那些出人頭地,做人上人的觀念和王道政治完全是背道而馳,社會一般心理惟以此種為甚,無怪孔孟之道隻成為畫餅了。
近世國人有鑒於風氣不振尋求衰弱根源總說是儒家孔教的過錯,甚至有博學該通的學者也聲言董仲舒、朱熹為千古罪人。然而孔、孟、董、朱危害如此之大,國人對其學說應該了如指掌,深以為戒才是,實際能讀‘論語’‘孟子’的,多不過千分之一,至於董、朱就更是寥寥了。推尋數千年間各個朝代,能讀書的總不會高過這個比例。
世人對於無知的小兒總覺得哄不如嚇,一句某某要來吃你了,常駭的小兒不敢夜啼,至於某某身世為人究竟如何,便非小兒思力所及。百姓如此易欺,大約還有赤子之心未泯吧。
“百姓所求如此寡薄,還常常不能滿足,皆因常有一朝廷加著其上,‘苛政猛於虎’,何其可哀。朝廷稍有益於百姓的,不過是治安與自衛。然而諺雲:‘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貪官惡吏荼毒百姓又勝於盜匪。一切欲求全都仰賴於民,反倒大言不慚的以父母自居。彼與百姓有何功,何德,真不知世間有羞恥事。”
穆清絕感於帝釋遺裔生事艱難,七曜府文恬武嬉,數其貪賊,不勝唏噓。
秦素暉哂道:“當年莽祖為了謀奪摩夷國,甘願拜羅刹大帝為父,孝子賢孫至今流傳不絕。那些肉麻無恥的話真讓人掩耳厭聞,我堂堂華胄竟長懾於這兒皇帝的淫威之下,炎黃二帝麵目何存?”
“七曜府這般不成體統,赴援蒼梧恐怕是難以成事。”
穆清絕有了計較,暫且放下此事,目光轉到明欽身上,莞爾一笑,“聽紫兒說,明公子得了‘月絕書’,造化玄機,真是難測。”
明欽將‘還素珠’吐到手裏,終於有機會說話,“沒什麽‘月絕書’,隻是無意撞入月宮天子夢境,贈我一塊陰陽魚。”
穆清絕淡淡一笑,不以為意,緩緩道:“自從月老曆劫,天河界無數眼睛無不關注著月絕書的去向,月宮天子和天孫祖師頗有淵源,敝門對此物也是綢繆已久。公子若肯割愛,清絕不勝榮幸。”
比目魚環是人人都想據為己有的寶物,若是輕易拿出來未免減價,明欽不置可否,岔口道:“我姐在織雲仙子門下學道,不知近況怎麽樣?”
穆清絕畢竟是大家風範,勝私製欲之功卓有境界,雖然對比目魚環早存必得之念,既將明欽領進門裏,不怕他中途飛咯,當下不疾不徐的道:“令姐荊師侄是難得的修道美材,雲師妹慧眼如炬將她收入門下悉心傳授,進益當不在紫兒之下。來日‘諸天論道會’極有可能代表本門出戰,若能奪得‘重明鎧’,這掌門的位置便非她莫屬。你雖將‘比目環’獻於本門,終究還是你自家之物,想來公子不會和荊師侄分甚彼此吧。”
這番話說的十分動聽讓人幾乎要心花怒放,明欽嘿然一笑,心知這話虛虛實實,是認真不得的。連忙遜謝道:“不管是資曆還是修為譚師姐都是掌門的不二人選,家姐在危難之中能得織雲仙子收留,授以道術,實是莫大恩德,倘能代宗門出戰也是稍效微勞罷了,怎敢貪求掌門之位,似此出於非望,豈不讓人恥笑。”
穆清絕大感訝然,想不到這少年如此謙退,沒有絲毫誌得意滿的意思,和秦素暉交換一個眼色,暗暗點頭。譚凝紫也沒想到明欽會為她緩頰,不由心生感激。穆清絕那番話雖是為了安撫明欽起見,當著她的麵說出來,總是讓人倍感失落。
明欽適時將魚袋摸了出來,恭謹說道:“天女門於我姐弟二人有恩,小可頗讀過幾年書,怎不知感恩圖報的道理。自古道,‘紅粉送佳人,寶劍贈烈士’。‘比目環’本是天河界物,理應歸於有德之人,聽譚師姐說,掌門熟知此物端委,必能參透個中玄奧。”
穆清絕道:“我和兩派道友商議,欲調遣門中精銳南下應援,隻是‘諸天論道會’開放在即,對任何宗派來說都是絕佳的機遇,失之交臂殊為可惜。值此多事之秋,我也感分身乏術呢?”
秦素暉淺淺一笑,柔聲寬慰道:“帝釋遺裔的存亡固然是一件大事,但本門畢竟是孤陲小派,實力有限,即便掌門率師親征,若與三大妖聖相敵,隻怕也沒有什麽勝算。七曜府既然無動於衷,咱們便隻能略盡本份。萬一遭遇酷毒,隻好將他的孤寡老弱接應出來,別圖安置。”
“素素所慮甚是。”穆清絕歎息道:“摩夷國究竟是天眾的根本,倘若七曜府能出麵收拾人心,比咱們這些江湖門派有用的多。隻是他對本國的仙民尚且麻木不仁,又哪會顧念到種裔的死活呢?再者七曜府為了當國,本就是認賊作父了的,虎狼為麵,鴟梟為心,巧言令色,惟利是圖。你看他甘言蜜語煽惑百姓,有哪一句是兌現了的。”
“【10,‘擊壤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炊,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是吾人幾千年前便懂的道理呢?奈何莽祖黨徒生於文明昌化之時,反而懵若無知耶?所謂‘無彼教,則無斯民斯世’的說法,真是無知無恥到了極處。普閱古今,無論中外,哪一家朝廷不是食民膏,飲民血。所不同者,有的能做點人事,有的就隻合與禽畜為類。”
“中夏自來是男耕女織,耕作可得米穀,桑織可得衣裳,有衣有食便可以維持生計。孟子說,五畝之宅,種上桑樹,蠶桑吐絲,織成布帛,百姓就能有衣穿。不違農時,五穀蕃熟,畜養雞豚,百姓就能吃上肉。再建設學校,教以孝悌之義,百姓就知道敬老愛幼,人人不受饑寒之苦,仁親和睦,這便是王道了。”
有人說孟子說的太過簡略,事實上平人所求也不過衣食兩端,王道是一個社會普遍生活標準,自然不能求人人富貴。富貴必然要損人肥己,僮仆千百,人人都想役使人不願為人役使,這於平等社會絕無可能。
世人常常豔羨驕奢淫逸的生活,然而這種生活須以奴役一群體為代價,必不能周之於全社會。社會上群體創造的價值平均到人人則不足,聚斂到一部分人手裏則富厚有餘,爭心由此而生,譎詐由此而興,可見從前那些出人頭地,做人上人的觀念和王道政治完全是背道而馳,社會一般心理惟以此種為甚,無怪孔孟之道隻成為畫餅了。
近世國人有鑒於風氣不振尋求衰弱根源總說是儒家孔教的過錯,甚至有博學該通的學者也聲言董仲舒、朱熹為千古罪人。然而孔、孟、董、朱危害如此之大,國人對其學說應該了如指掌,深以為戒才是,實際能讀‘論語’‘孟子’的,多不過千分之一,至於董、朱就更是寥寥了。推尋數千年間各個朝代,能讀書的總不會高過這個比例。
世人對於無知的小兒總覺得哄不如嚇,一句某某要來吃你了,常駭的小兒不敢夜啼,至於某某身世為人究竟如何,便非小兒思力所及。百姓如此易欺,大約還有赤子之心未泯吧。
“百姓所求如此寡薄,還常常不能滿足,皆因常有一朝廷加著其上,‘苛政猛於虎’,何其可哀。朝廷稍有益於百姓的,不過是治安與自衛。然而諺雲:‘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貪官惡吏荼毒百姓又勝於盜匪。一切欲求全都仰賴於民,反倒大言不慚的以父母自居。彼與百姓有何功,何德,真不知世間有羞恥事。”
穆清絕感於帝釋遺裔生事艱難,七曜府文恬武嬉,數其貪賊,不勝唏噓。
秦素暉哂道:“當年莽祖為了謀奪摩夷國,甘願拜羅刹大帝為父,孝子賢孫至今流傳不絕。那些肉麻無恥的話真讓人掩耳厭聞,我堂堂華胄竟長懾於這兒皇帝的淫威之下,炎黃二帝麵目何存?”
“七曜府這般不成體統,赴援蒼梧恐怕是難以成事。”
穆清絕有了計較,暫且放下此事,目光轉到明欽身上,莞爾一笑,“聽紫兒說,明公子得了‘月絕書’,造化玄機,真是難測。”
明欽將‘還素珠’吐到手裏,終於有機會說話,“沒什麽‘月絕書’,隻是無意撞入月宮天子夢境,贈我一塊陰陽魚。”
穆清絕淡淡一笑,不以為意,緩緩道:“自從月老曆劫,天河界無數眼睛無不關注著月絕書的去向,月宮天子和天孫祖師頗有淵源,敝門對此物也是綢繆已久。公子若肯割愛,清絕不勝榮幸。”
比目魚環是人人都想據為己有的寶物,若是輕易拿出來未免減價,明欽不置可否,岔口道:“我姐在織雲仙子門下學道,不知近況怎麽樣?”
穆清絕畢竟是大家風範,勝私製欲之功卓有境界,雖然對比目魚環早存必得之念,既將明欽領進門裏,不怕他中途飛咯,當下不疾不徐的道:“令姐荊師侄是難得的修道美材,雲師妹慧眼如炬將她收入門下悉心傳授,進益當不在紫兒之下。來日‘諸天論道會’極有可能代表本門出戰,若能奪得‘重明鎧’,這掌門的位置便非她莫屬。你雖將‘比目環’獻於本門,終究還是你自家之物,想來公子不會和荊師侄分甚彼此吧。”
這番話說的十分動聽讓人幾乎要心花怒放,明欽嘿然一笑,心知這話虛虛實實,是認真不得的。連忙遜謝道:“不管是資曆還是修為譚師姐都是掌門的不二人選,家姐在危難之中能得織雲仙子收留,授以道術,實是莫大恩德,倘能代宗門出戰也是稍效微勞罷了,怎敢貪求掌門之位,似此出於非望,豈不讓人恥笑。”
穆清絕大感訝然,想不到這少年如此謙退,沒有絲毫誌得意滿的意思,和秦素暉交換一個眼色,暗暗點頭。譚凝紫也沒想到明欽會為她緩頰,不由心生感激。穆清絕那番話雖是為了安撫明欽起見,當著她的麵說出來,總是讓人倍感失落。
明欽適時將魚袋摸了出來,恭謹說道:“天女門於我姐弟二人有恩,小可頗讀過幾年書,怎不知感恩圖報的道理。自古道,‘紅粉送佳人,寶劍贈烈士’。‘比目環’本是天河界物,理應歸於有德之人,聽譚師姐說,掌門熟知此物端委,必能參透個中玄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