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車裏的銀發女子將頭倚在防彈車窗玻璃上,雙目緊閉。她感覺腳下的世界在不停地旋轉。他們給她的藥讓她感覺惡心難受。
我需要醫療救助,她心想。
然而,她身旁的武裝警衛嚴陣以待:在他們的任務圓滿完成之前,她的需求沒有人理會。而根據周邊的嘈雜聲來判斷,顯然這一切一時半會兒還結束不了。
她越來越頭暈目眩,就連唿吸也變得有些困難。她竭力壓下又一波惡心欲嘔的感覺,感歎生活怎麽會將她放在了這個超現實的十字路口。在當前這種神誌不清的狀態下,很難想明白答案,但她明白無誤地知道這一切始於何處。
紐約。
兩年前。
她從日內瓦總部飛到曼哈頓。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她在這個名聲顯赫、覬覦者甚眾的位置上,已經幹了將近十年。作為傳染性疾病和流行病學方麵的專家,她曾受邀在聯合國舉辦講座,評估大範圍流行疾病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威脅。她的講座積極樂觀,安撫人心,概述了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機構製定的幾套最新早期檢測係統與治療方案。講座贏得滿堂彩,全場起立為她鼓掌。
講座結束後,當她在前廳和幾名逗留的學者交談時,一名聯合國雇員大步走過來,打斷了他們的談話。他的肩章表明他的外交級別很高。“辛斯基博士,剛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聯係我們。他們部門有人想和你聊一聊。我們的車就在外麵等著。”
伊麗莎白·辛斯基博士迷惑不解,也有些許不安。她拎起隨身旅行袋,彬彬有禮地向談話者告了別。坐在豪華汽車裏駛上第一大道時,她心頭湧上一陣異樣的緊張。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
和大多數人一樣,伊麗莎白·辛斯基也聽過一些謠言。
作為一個私人智囊團,外交關係委員會成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經加入其中的包括幾乎每一任國務卿,超過六七位總統,以及大多數中央情報局局長、參議員、法官,還有摩根、羅特希爾德和洛克菲勒之類的傳奇人物。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無與倫比的智力資源、政治影響力以及財富,為其贏得了“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私人俱樂部”的稱號。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伊麗莎白對和大人物打交道並不陌生。她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長期任職,加上直率坦白的個性,最近為她贏得了一家主流新聞雜誌的肯定,該雜誌將她列入全世界二十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榜單。世界
衛生健康的麵孔,他們在她的照片下這麽標注,伊麗莎白覺得很有諷刺意味,要知道她曾經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
在六歲之前,她一直忍受嚴重哮喘的折磨,並接受了一種很有前景的新藥的大劑量治療——全球最早的糖皮質激素,一種類固醇荷爾蒙。這種新藥不可思議地治好了她的哮喘綜合症。不幸的是,這種藥物出人意料的副作用直到多年以後她進入青春期時才顯現出來……她從沒有來過月經。十九歲那年在醫生辦公室裏經曆的那個黑暗時刻,她終生難忘,當時,她被告知藥物對她生殖係統的損傷是永久性不可逆的。
伊麗莎白·辛斯基永遠生不了孩子。
時間會治愈空虛,醫生安慰她,但悲傷和憤怒隻能藏在心底潛滋暗長。殘忍的是,藥物剝奪了她生兒育女的能力,但卻沒有抹去她母性的本能。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與自己的渴念作戰,那種對滿足自己無法企及之欲望的渴念。直至今天,已經六十一歲的她每次看到懷抱嬰兒的母親,仍然會心如刀割。
“前麵就到了,辛斯基博士。”司機通知她。
伊麗莎白迅速用手指攏了攏長長的銀色鬈發,照了照鏡子。她還沒有意識到,汽車就已經停了下來,司機扶她下車,踏上曼哈頓一處昂貴路段的人行道。
“我會在這裏等你,”司機彬彬有禮地說,“你準備好了,我們就直接去機場。”
外交關係委員會在紐約的總部位於帕克大道和68街的拐角,是一棟其貌不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曾經是一位美孚石油公司大亨的私人住宅。建築外觀與周邊的優雅風景渾然一體,讓人全然察覺不到它的獨特功用。
“辛斯基博士,”一名體態豐盈的女接待員上前迎接她,“這邊請。他正在等你。”
好吧,但他究竟是誰?她跟隨接待員走過一條豪華長廊,來到一扇緊閉的大門前。女接待員輕敲一下隨即打開門,示意伊麗莎白進去。
她走進房間,門在她身後關上了。
這是一間陰暗的小會議室,隻有一塊顯示屏發出光亮。在屏幕前,一個極其瘦高的黑色輪廓正對著她。盡管看不清他的麵孔,但她能感覺到其逼人的氣勢。
“辛斯基博士,”男子的聲音尖銳刺耳,“感謝你來見我。”他緊繃的口音表明他應該和伊麗莎白一樣來自瑞士,也有可能是德國。
“請就座。”他指了指會議室前排的一把扶手椅。
就不自我介紹一下?伊麗莎白坐下了。光怪陸離的畫麵被投射到熒屏上,讓她愈發不安。到底搞什麽鬼?
“今早你發言的時候,我也在場,”黑影說道,“我千裏迢迢趕來聽你的演講。你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謝謝。”她答道。
“恕我冒昧,你比我想象的要漂亮多了……盡管你年紀不小,而且關於世界健康方麵的看法缺乏深謀遠慮。”
伊麗莎白驚得差一點合不攏嘴。他的評論無論怎麽聽都相當無禮。
“不好意思?”她凝視著前方的黑暗,開口問道,“你是誰?為什麽把我叫到這裏來?”
“請原諒,看來我想要顯得幽默的嚐試很失敗,”瘦長的身影答道,“屏幕上的圖像會解釋你來這裏的原因。”
辛斯基審視著那可怖的圖像——一幅油畫,上麵密密麻麻擠滿了人,病態扭曲的裸露軀體糾結在一起,相互攀扯。
“偉大的藝術家多雷,”男子宣告,“這是他對但丁·阿利基耶裏筆下的地獄壯觀而陰森的再現。希望這幅畫沒有讓你不適……因為那就是我們將要去往的地方。”他頓了一頓,緩緩湊近她:“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麽。”
他不斷靠近她,仿佛每向前一步都變得更加高大。“假如我取一張紙,並將其撕為兩半……”他在桌邊立定,拿起一張白紙,嘩啦一聲撕成兩半。“然後如果我再將這兩個半張紙疊放……”他將兩邊疊在一起。
“然後我再重複上述過程……”他再次將紙張撕成兩半,並疊放在一起。
“那現在我手上這疊紙就有原來的四個厚,對不對?”在陰暗的房間裏,他的雙眼像在水中燃燒的火焰。
伊麗莎白不喜歡他盛氣淩人的語氣和挑釁的姿態。她一言未發。
“我們來做個假設,”他繼續道,湊得更近了,“最初那張紙隻有十分之一毫米厚,而我將重複這個過程……比方說,五十次……你知道這垛紙會有多高嗎?”
伊麗莎白被激怒了。“我知道,”她言語中的敵意甚至超出自己的想象,“它的厚度將是十分之一毫米乘以二的五十次方。這叫做幾何級數。可以請問要我來這裏幹什麽嗎?”
男子自鳴得意地假笑著,用力地點了下頭:“可以,你能猜到實際的數值會是多少嗎?十分之一毫米乘以二的五十次方?你知道我們這垛紙會變得多高嗎?”他沉默片刻:“這垛紙,隻需對折五十次,就幾
乎達到……從地球到太陽的高度。”
伊麗莎白並不驚訝。在工作中,幾何級數增長的駭人威力是她工作中經常要應對的。汙染的循環……感染細胞的複製……死亡人數統計。“抱歉也許如果我顯得有些幼稚,”她毫不掩蓋自己的惱怒,“但我不明白你是什麽意思。”
“我是什麽意思?”他撲哧一笑,“我的意思就是我們人類人口增長的曆史甚至更為驚人。地球上的人口,就像我們這垛紙,在最開始的時候微不足道……但其增長的潛力讓人不得不警惕。”
他又開始踱步:“你想想。地球人口達到10億花了幾千年——從人類誕生一直到19世紀初。接著,在短短一百年間,人口數令人震驚地翻了一番,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20億。此後,隻過了五十年,人口數再次翻番,於20世紀70年代超過40億。你能想象,我們很快就要突破80億。僅今天一天,地球又新增了25萬人口。25萬啊。而這種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無論刮風下雨或者風和日麗。照這個速度,每一年,地球上就要多出相當於整整一個德國的人口。”
高個子男人突然站定,雙手按著桌子,虎視眈眈地盯著伊麗莎白:“你今年多大了?”
又一個無禮的問題,但是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她對以外交手腕應付敵對狀況輕車熟路。“六十一歲。”
“你知道假如你再活十九年,到八十歲的時候,你在有生之年會見證世界人口翻兩番。一輩子——翻兩番。想想後果。你肯定知道,你們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再次提高預期,估計到本世紀中葉地球人口數將達到約九十億。動物物種正以一種驚人的加速度滅絕。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需求卻急劇上升。幹淨水源越來越難以獲得。不論以何種生物學衡量標準來看,我們人類的數量都超過了可持續發展的極限。麵對這種災難,世界衛生組織——這個星球健康衛生的看門人——卻浪費大量時間金錢去幹治療糖尿病、修建血庫、對抗癌症之類的事情。”他頓了頓,眼睛直直地盯著她。“所以我把你請到這裏來,麵對麵問你世界衛生組織為什麽沒有勇氣正麵解決這個問題?”
伊麗莎白徹底被激怒了:“不管你是誰,都應該清楚世界衛生組織非常重視人口過剩的問題。最近我們投入幾百萬美元,委派醫生前往非洲,分發免費的避孕套,宣傳避孕節育。”
“啊,沒錯!”瘦高個挖苦道,“然後一支更龐大的天主教傳教士隊伍尾隨你們去了,告訴非洲人如果使用避孕
套,他們就都得下地獄。如今的非洲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環境問題——到處填埋著未使用的避孕套。”
伊麗莎白竭力保持沉默。在這方麵,他說得沒錯,然而現代天主教徒已經開始抵製梵蒂岡對生育問題的幹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琳達·蓋茨(比爾·蓋茨的夫人)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承諾提供五億六千萬美元,以幫助改善全世界範圍內的節育狀況。伊麗莎白·辛斯基曾許多次公開表示,由於他倆基金會對世界健康衛生所作的貢獻,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夫婦理應被封為聖徒。遺憾的是,唯一具備擢升聖徒資格的機構卻對他倆努力中體現的基督教義精髓視而不見。
“辛斯基博士,”陰影繼續道,“世界衛生組織根本沒有意識到,當今世界隻有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他再次指著屏幕上令人生畏的畫麵——糾纏錯雜的人類軀體的汪洋大海。“就是這個。”他停頓了一下,“我想起你是科學家,或許沒有深入研究過經典著作或者高雅藝術,那麽允許我給你展示另一幅圖,用一種你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向你解釋。”
房間陷入黑暗,接著屏幕再次亮起。
那是一張折線圖,伊麗莎白曾看過許多次……而且它總是帶給她一種詭異的感覺,如同宿命般無法躲避。
世界人口增長曆史示意圖
單位:10億
我需要醫療救助,她心想。
然而,她身旁的武裝警衛嚴陣以待:在他們的任務圓滿完成之前,她的需求沒有人理會。而根據周邊的嘈雜聲來判斷,顯然這一切一時半會兒還結束不了。
她越來越頭暈目眩,就連唿吸也變得有些困難。她竭力壓下又一波惡心欲嘔的感覺,感歎生活怎麽會將她放在了這個超現實的十字路口。在當前這種神誌不清的狀態下,很難想明白答案,但她明白無誤地知道這一切始於何處。
紐約。
兩年前。
她從日內瓦總部飛到曼哈頓。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她在這個名聲顯赫、覬覦者甚眾的位置上,已經幹了將近十年。作為傳染性疾病和流行病學方麵的專家,她曾受邀在聯合國舉辦講座,評估大範圍流行疾病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威脅。她的講座積極樂觀,安撫人心,概述了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機構製定的幾套最新早期檢測係統與治療方案。講座贏得滿堂彩,全場起立為她鼓掌。
講座結束後,當她在前廳和幾名逗留的學者交談時,一名聯合國雇員大步走過來,打斷了他們的談話。他的肩章表明他的外交級別很高。“辛斯基博士,剛才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聯係我們。他們部門有人想和你聊一聊。我們的車就在外麵等著。”
伊麗莎白·辛斯基博士迷惑不解,也有些許不安。她拎起隨身旅行袋,彬彬有禮地向談話者告了別。坐在豪華汽車裏駛上第一大道時,她心頭湧上一陣異樣的緊張。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
和大多數人一樣,伊麗莎白·辛斯基也聽過一些謠言。
作為一個私人智囊團,外交關係委員會成立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曾經加入其中的包括幾乎每一任國務卿,超過六七位總統,以及大多數中央情報局局長、參議員、法官,還有摩根、羅特希爾德和洛克菲勒之類的傳奇人物。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無與倫比的智力資源、政治影響力以及財富,為其贏得了“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私人俱樂部”的稱號。
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伊麗莎白對和大人物打交道並不陌生。她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長期任職,加上直率坦白的個性,最近為她贏得了一家主流新聞雜誌的肯定,該雜誌將她列入全世界二十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榜單。世界
衛生健康的麵孔,他們在她的照片下這麽標注,伊麗莎白覺得很有諷刺意味,要知道她曾經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
在六歲之前,她一直忍受嚴重哮喘的折磨,並接受了一種很有前景的新藥的大劑量治療——全球最早的糖皮質激素,一種類固醇荷爾蒙。這種新藥不可思議地治好了她的哮喘綜合症。不幸的是,這種藥物出人意料的副作用直到多年以後她進入青春期時才顯現出來……她從沒有來過月經。十九歲那年在醫生辦公室裏經曆的那個黑暗時刻,她終生難忘,當時,她被告知藥物對她生殖係統的損傷是永久性不可逆的。
伊麗莎白·辛斯基永遠生不了孩子。
時間會治愈空虛,醫生安慰她,但悲傷和憤怒隻能藏在心底潛滋暗長。殘忍的是,藥物剝奪了她生兒育女的能力,但卻沒有抹去她母性的本能。幾十年來,她無時無刻不在與自己的渴念作戰,那種對滿足自己無法企及之欲望的渴念。直至今天,已經六十一歲的她每次看到懷抱嬰兒的母親,仍然會心如刀割。
“前麵就到了,辛斯基博士。”司機通知她。
伊麗莎白迅速用手指攏了攏長長的銀色鬈發,照了照鏡子。她還沒有意識到,汽車就已經停了下來,司機扶她下車,踏上曼哈頓一處昂貴路段的人行道。
“我會在這裏等你,”司機彬彬有禮地說,“你準備好了,我們就直接去機場。”
外交關係委員會在紐約的總部位於帕克大道和68街的拐角,是一棟其貌不揚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曾經是一位美孚石油公司大亨的私人住宅。建築外觀與周邊的優雅風景渾然一體,讓人全然察覺不到它的獨特功用。
“辛斯基博士,”一名體態豐盈的女接待員上前迎接她,“這邊請。他正在等你。”
好吧,但他究竟是誰?她跟隨接待員走過一條豪華長廊,來到一扇緊閉的大門前。女接待員輕敲一下隨即打開門,示意伊麗莎白進去。
她走進房間,門在她身後關上了。
這是一間陰暗的小會議室,隻有一塊顯示屏發出光亮。在屏幕前,一個極其瘦高的黑色輪廓正對著她。盡管看不清他的麵孔,但她能感覺到其逼人的氣勢。
“辛斯基博士,”男子的聲音尖銳刺耳,“感謝你來見我。”他緊繃的口音表明他應該和伊麗莎白一樣來自瑞士,也有可能是德國。
“請就座。”他指了指會議室前排的一把扶手椅。
就不自我介紹一下?伊麗莎白坐下了。光怪陸離的畫麵被投射到熒屏上,讓她愈發不安。到底搞什麽鬼?
“今早你發言的時候,我也在場,”黑影說道,“我千裏迢迢趕來聽你的演講。你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謝謝。”她答道。
“恕我冒昧,你比我想象的要漂亮多了……盡管你年紀不小,而且關於世界健康方麵的看法缺乏深謀遠慮。”
伊麗莎白驚得差一點合不攏嘴。他的評論無論怎麽聽都相當無禮。
“不好意思?”她凝視著前方的黑暗,開口問道,“你是誰?為什麽把我叫到這裏來?”
“請原諒,看來我想要顯得幽默的嚐試很失敗,”瘦長的身影答道,“屏幕上的圖像會解釋你來這裏的原因。”
辛斯基審視著那可怖的圖像——一幅油畫,上麵密密麻麻擠滿了人,病態扭曲的裸露軀體糾結在一起,相互攀扯。
“偉大的藝術家多雷,”男子宣告,“這是他對但丁·阿利基耶裏筆下的地獄壯觀而陰森的再現。希望這幅畫沒有讓你不適……因為那就是我們將要去往的地方。”他頓了一頓,緩緩湊近她:“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麽。”
他不斷靠近她,仿佛每向前一步都變得更加高大。“假如我取一張紙,並將其撕為兩半……”他在桌邊立定,拿起一張白紙,嘩啦一聲撕成兩半。“然後如果我再將這兩個半張紙疊放……”他將兩邊疊在一起。
“然後我再重複上述過程……”他再次將紙張撕成兩半,並疊放在一起。
“那現在我手上這疊紙就有原來的四個厚,對不對?”在陰暗的房間裏,他的雙眼像在水中燃燒的火焰。
伊麗莎白不喜歡他盛氣淩人的語氣和挑釁的姿態。她一言未發。
“我們來做個假設,”他繼續道,湊得更近了,“最初那張紙隻有十分之一毫米厚,而我將重複這個過程……比方說,五十次……你知道這垛紙會有多高嗎?”
伊麗莎白被激怒了。“我知道,”她言語中的敵意甚至超出自己的想象,“它的厚度將是十分之一毫米乘以二的五十次方。這叫做幾何級數。可以請問要我來這裏幹什麽嗎?”
男子自鳴得意地假笑著,用力地點了下頭:“可以,你能猜到實際的數值會是多少嗎?十分之一毫米乘以二的五十次方?你知道我們這垛紙會變得多高嗎?”他沉默片刻:“這垛紙,隻需對折五十次,就幾
乎達到……從地球到太陽的高度。”
伊麗莎白並不驚訝。在工作中,幾何級數增長的駭人威力是她工作中經常要應對的。汙染的循環……感染細胞的複製……死亡人數統計。“抱歉也許如果我顯得有些幼稚,”她毫不掩蓋自己的惱怒,“但我不明白你是什麽意思。”
“我是什麽意思?”他撲哧一笑,“我的意思就是我們人類人口增長的曆史甚至更為驚人。地球上的人口,就像我們這垛紙,在最開始的時候微不足道……但其增長的潛力讓人不得不警惕。”
他又開始踱步:“你想想。地球人口達到10億花了幾千年——從人類誕生一直到19世紀初。接著,在短短一百年間,人口數令人震驚地翻了一番,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20億。此後,隻過了五十年,人口數再次翻番,於20世紀70年代超過40億。你能想象,我們很快就要突破80億。僅今天一天,地球又新增了25萬人口。25萬啊。而這種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無論刮風下雨或者風和日麗。照這個速度,每一年,地球上就要多出相當於整整一個德國的人口。”
高個子男人突然站定,雙手按著桌子,虎視眈眈地盯著伊麗莎白:“你今年多大了?”
又一個無禮的問題,但是作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負責人,她對以外交手腕應付敵對狀況輕車熟路。“六十一歲。”
“你知道假如你再活十九年,到八十歲的時候,你在有生之年會見證世界人口翻兩番。一輩子——翻兩番。想想後果。你肯定知道,你們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再次提高預期,估計到本世紀中葉地球人口數將達到約九十億。動物物種正以一種驚人的加速度滅絕。自然資源日益減少,需求卻急劇上升。幹淨水源越來越難以獲得。不論以何種生物學衡量標準來看,我們人類的數量都超過了可持續發展的極限。麵對這種災難,世界衛生組織——這個星球健康衛生的看門人——卻浪費大量時間金錢去幹治療糖尿病、修建血庫、對抗癌症之類的事情。”他頓了頓,眼睛直直地盯著她。“所以我把你請到這裏來,麵對麵問你世界衛生組織為什麽沒有勇氣正麵解決這個問題?”
伊麗莎白徹底被激怒了:“不管你是誰,都應該清楚世界衛生組織非常重視人口過剩的問題。最近我們投入幾百萬美元,委派醫生前往非洲,分發免費的避孕套,宣傳避孕節育。”
“啊,沒錯!”瘦高個挖苦道,“然後一支更龐大的天主教傳教士隊伍尾隨你們去了,告訴非洲人如果使用避孕
套,他們就都得下地獄。如今的非洲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環境問題——到處填埋著未使用的避孕套。”
伊麗莎白竭力保持沉默。在這方麵,他說得沒錯,然而現代天主教徒已經開始抵製梵蒂岡對生育問題的幹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琳達·蓋茨(比爾·蓋茨的夫人)這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承諾提供五億六千萬美元,以幫助改善全世界範圍內的節育狀況。伊麗莎白·辛斯基曾許多次公開表示,由於他倆基金會對世界健康衛生所作的貢獻,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夫婦理應被封為聖徒。遺憾的是,唯一具備擢升聖徒資格的機構卻對他倆努力中體現的基督教義精髓視而不見。
“辛斯基博士,”陰影繼續道,“世界衛生組織根本沒有意識到,當今世界隻有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他再次指著屏幕上令人生畏的畫麵——糾纏錯雜的人類軀體的汪洋大海。“就是這個。”他停頓了一下,“我想起你是科學家,或許沒有深入研究過經典著作或者高雅藝術,那麽允許我給你展示另一幅圖,用一種你更容易理解的語言向你解釋。”
房間陷入黑暗,接著屏幕再次亮起。
那是一張折線圖,伊麗莎白曾看過許多次……而且它總是帶給她一種詭異的感覺,如同宿命般無法躲避。
世界人口增長曆史示意圖
單位: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