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看完折子,得知寧國之亂的結果是岐王被監禁,而以閔直為首的世子派係將寧攸颺推至王位。
楚王垂著眼皮,問道“寧國世子已經繼位為王,眾卿以為如何?”
朝堂之內陷入寂靜,寧王新君曾寄居楚國宮廷之事眾人皆知,更直白一些來說,那寧攸颺自小與諸位王子公主一起長大,甚至與蘇家和沈家的那兩位也有交情,眾人麵麵相覷,王上的心思沒揣摩通透,誰敢說話?
其實寧國內亂,如今正是朝政不穩之際,諸國都可以從中撈些好處,而寧國為了安撫諸國必定會答應此事……可王上的意思到底是想趁火打劫?或者派人出使寧國協商結盟之事?還是想將寧王招為乘龍快婿?
楚王的視線在眾臣麵前轉了一圈,庸碌如劉庭者正望著地板不知如何是好,而一貫敢於直言的蘇子臻正被彈劾,不好就此事多說,於是提點道“禮部尚書何在?”
禮部尚書從沈意之身後出列,將心思轉了一轉,想既然王上點名讓他說,那必是禮部分內之事,於是沉吟著答道“臣以為,寧國新君初立,應派使臣賀,同時…同時…”
楚王聽他說的毫無底氣,覺得有些心煩,揮揮手讓他退下,然後看了一眼正在專心致誌看官服上繡花的沈意之。
當視線落在他身上的那一瞬間,沈意之抬起頭,斂襟拱手,禮儀十分周全“臣以為當然要從禮部派史官前去,一則顯示我楚國的友好,二則給寧王送一份請帖。”
“哦?”楚王頗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語氣卻有疑問“沈大人所說的請帖是什麽呢?”
“迴王上,臣所說請帖乃是於下月中旬邀請四國至楚國觀禮,因四國皆有朝會之體統,廣陵公主殿下已到及笄之年,嫡長公主及笄,必為四國所知。”他提起前襟緩緩跪下,手中玉牌平攤於掌上,伏拜在地。
名言之人都能看出,他此番拜的並不是楚王,而是隨先王征戰多年,如今高居朝堂,連楚王都要敬讓三分的丞相方文淵,礙著丞相是公主祖父的緣由,王上也不好直接開口。
“這個……”楚王聽後有些猶豫道“廣陵雖然到了及笄之年,可孤還沒有定下禮期,況且公主及笄過後就要擇良配而許之,這是不是太急了?”
沈意之沒有起來,聲音既惶恐又誠懇“王上贖罪,公主及笄本是王上家世,不應為臣所置喙……然如今四國之內,濁滄贏華已為世子,且無人能與其相較;疏國雖公子眾多,嫡出也隻有一位,更別提寧國新君已繼任為王。”
“我楚國土地肥沃,自古富庶,且接壤寧國和疏國,濁滄雖遠但不可不相交;再者廣陵殿下乃嫡出尊貴之身,出國之內上到王公下至世家,無一人可堪配,臣以為,駙馬之人選比從四國出。”
他一席話說的言之鑿鑿,擲地有聲,連楚王都不好意思迴絕,於是向方文淵征詢道“丞相,你看……”
方文淵吹吹胡子,他就是再火爆的脾氣,再德高望重的身份,此刻也找不出話來反駁沈意之。於情,雲舒將到及笄之年,以她的身份自然當得起四國觀禮;於禮,廣陵出生起即得封地,多年以來受臣民百姓所供養,因此也必為楚國有所犧牲。
“沈大人真是好口才,說的至情至理,老夫可沒什麽好反駁的。”方文淵瞪了一眼沈意之,心中不滿道,這個小狐狸他早就看不順眼了。
楚王連忙給沈意之使了個眼色。
沈意之連忙接道“丞相大義!”
方文淵‘哼’了一聲,懶得理他的小把戲,隻轉過頭去不看他。
楚王笑嗬嗬打了個圓場,又是誇讚沈意之善於審時度勢,又對方文淵頗為禮遇敬重,就連今日朝臣再次提出對蘇子臻的彈劾也被含糊了過去。
早朝已退,出得宮門,眾臣紛紛迴府,隻有沈意之和蘇子榛走的稍慢,宮門前隻剩兩頂轎子,蘇子臻身旁並立兩位侍女,便是當日雲舒贈給他的護衛。
蘇子臻麵無表情的朝其中一人招手道“今日跟隨沈大人迴府,過幾日再迴來複命。”
侍女打扮的護衛道了一聲‘是’,乖順的站在沈意之身旁,對二人未敢有絲毫不敬。
沈意之見此形狀,不禁覺得稀奇,問道“怎麽,殿下當日賜你我二人一人一對護衛,你會有這麽好心,送我了?”
“你沒聽說過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嗎?”蘇子臻難有幾分戲謔,對他道“你的兩位全部充當信使未歸,別以為我最近被人彈劾你就能高枕無憂了。”
“是……殿下迴豫安了?”沈意之頗為訝異。
蘇子臻搖頭,略有深意地在他手上寫了一個字,然後看著他沉思的模樣,笑笑離去了。
片刻後,沈意之隻得一歎,覺得最近難得太平,他走進轎中,對旁邊的侍從輕聲吩咐道“迴府,記得不要走太快,從西市的巷子裏走,要繞遠路。”
侍從疑惑的看向他,豫安東市住的全是豪門侯府,而西市卻魚龍混雜,其中有很多小巷小道,街道上髒亂全是市井之人,大人公務繁忙,今天怎麽特意繞遠路專從亂出走?
侍從撓撓頭,心裏佩服,因為大人的想法他永遠也猜不透,所以也隻能按吩咐做事。
楚王垂著眼皮,問道“寧國世子已經繼位為王,眾卿以為如何?”
朝堂之內陷入寂靜,寧王新君曾寄居楚國宮廷之事眾人皆知,更直白一些來說,那寧攸颺自小與諸位王子公主一起長大,甚至與蘇家和沈家的那兩位也有交情,眾人麵麵相覷,王上的心思沒揣摩通透,誰敢說話?
其實寧國內亂,如今正是朝政不穩之際,諸國都可以從中撈些好處,而寧國為了安撫諸國必定會答應此事……可王上的意思到底是想趁火打劫?或者派人出使寧國協商結盟之事?還是想將寧王招為乘龍快婿?
楚王的視線在眾臣麵前轉了一圈,庸碌如劉庭者正望著地板不知如何是好,而一貫敢於直言的蘇子臻正被彈劾,不好就此事多說,於是提點道“禮部尚書何在?”
禮部尚書從沈意之身後出列,將心思轉了一轉,想既然王上點名讓他說,那必是禮部分內之事,於是沉吟著答道“臣以為,寧國新君初立,應派使臣賀,同時…同時…”
楚王聽他說的毫無底氣,覺得有些心煩,揮揮手讓他退下,然後看了一眼正在專心致誌看官服上繡花的沈意之。
當視線落在他身上的那一瞬間,沈意之抬起頭,斂襟拱手,禮儀十分周全“臣以為當然要從禮部派史官前去,一則顯示我楚國的友好,二則給寧王送一份請帖。”
“哦?”楚王頗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語氣卻有疑問“沈大人所說的請帖是什麽呢?”
“迴王上,臣所說請帖乃是於下月中旬邀請四國至楚國觀禮,因四國皆有朝會之體統,廣陵公主殿下已到及笄之年,嫡長公主及笄,必為四國所知。”他提起前襟緩緩跪下,手中玉牌平攤於掌上,伏拜在地。
名言之人都能看出,他此番拜的並不是楚王,而是隨先王征戰多年,如今高居朝堂,連楚王都要敬讓三分的丞相方文淵,礙著丞相是公主祖父的緣由,王上也不好直接開口。
“這個……”楚王聽後有些猶豫道“廣陵雖然到了及笄之年,可孤還沒有定下禮期,況且公主及笄過後就要擇良配而許之,這是不是太急了?”
沈意之沒有起來,聲音既惶恐又誠懇“王上贖罪,公主及笄本是王上家世,不應為臣所置喙……然如今四國之內,濁滄贏華已為世子,且無人能與其相較;疏國雖公子眾多,嫡出也隻有一位,更別提寧國新君已繼任為王。”
“我楚國土地肥沃,自古富庶,且接壤寧國和疏國,濁滄雖遠但不可不相交;再者廣陵殿下乃嫡出尊貴之身,出國之內上到王公下至世家,無一人可堪配,臣以為,駙馬之人選比從四國出。”
他一席話說的言之鑿鑿,擲地有聲,連楚王都不好意思迴絕,於是向方文淵征詢道“丞相,你看……”
方文淵吹吹胡子,他就是再火爆的脾氣,再德高望重的身份,此刻也找不出話來反駁沈意之。於情,雲舒將到及笄之年,以她的身份自然當得起四國觀禮;於禮,廣陵出生起即得封地,多年以來受臣民百姓所供養,因此也必為楚國有所犧牲。
“沈大人真是好口才,說的至情至理,老夫可沒什麽好反駁的。”方文淵瞪了一眼沈意之,心中不滿道,這個小狐狸他早就看不順眼了。
楚王連忙給沈意之使了個眼色。
沈意之連忙接道“丞相大義!”
方文淵‘哼’了一聲,懶得理他的小把戲,隻轉過頭去不看他。
楚王笑嗬嗬打了個圓場,又是誇讚沈意之善於審時度勢,又對方文淵頗為禮遇敬重,就連今日朝臣再次提出對蘇子臻的彈劾也被含糊了過去。
早朝已退,出得宮門,眾臣紛紛迴府,隻有沈意之和蘇子榛走的稍慢,宮門前隻剩兩頂轎子,蘇子臻身旁並立兩位侍女,便是當日雲舒贈給他的護衛。
蘇子臻麵無表情的朝其中一人招手道“今日跟隨沈大人迴府,過幾日再迴來複命。”
侍女打扮的護衛道了一聲‘是’,乖順的站在沈意之身旁,對二人未敢有絲毫不敬。
沈意之見此形狀,不禁覺得稀奇,問道“怎麽,殿下當日賜你我二人一人一對護衛,你會有這麽好心,送我了?”
“你沒聽說過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句話嗎?”蘇子臻難有幾分戲謔,對他道“你的兩位全部充當信使未歸,別以為我最近被人彈劾你就能高枕無憂了。”
“是……殿下迴豫安了?”沈意之頗為訝異。
蘇子臻搖頭,略有深意地在他手上寫了一個字,然後看著他沉思的模樣,笑笑離去了。
片刻後,沈意之隻得一歎,覺得最近難得太平,他走進轎中,對旁邊的侍從輕聲吩咐道“迴府,記得不要走太快,從西市的巷子裏走,要繞遠路。”
侍從疑惑的看向他,豫安東市住的全是豪門侯府,而西市卻魚龍混雜,其中有很多小巷小道,街道上髒亂全是市井之人,大人公務繁忙,今天怎麽特意繞遠路專從亂出走?
侍從撓撓頭,心裏佩服,因為大人的想法他永遠也猜不透,所以也隻能按吩咐做事。